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公元前223年是王翦的高光时刻,他率领60万秦军在对峙1年后,终于抓住机会一举击溃由项燕率领的40万楚军(项燕是否直接死于此战存在争议),这一战是秦灭楚的决定性战役,此战之后,秦国灭六国的最后一道屏障也被消除,秦统一天下已经板上钉钉。

但王翦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命运会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17年后,在一个叫巨鹿的地方,秦军与楚军再次交手,但这次的结果却是楚军以少胜多,大破秦军。

巨鹿一战也是楚灭秦的决定性战役,此战中,秦军统帅叫王离,他是王翦之孙;而楚军统帅恰恰是当年王翦的手下败将项燕之孙,他的名字叫项羽。

有人简单的将这两次大战简化为王家与项家的复仇之战,但是真实情况远不止如此。

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战争论》中提到“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外延”。

而唯物史观告诉我们,政治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战争是最为暴烈的一种人类活动。

王翦与项燕、王离与项羽,这两场对决的背后,其实是秦楚两国从生产方式,到社会组织形式,再到文化上的大碰撞。

而在两场战争中取得胜利的王翦与项羽之所以能够取胜,是因为他们的战术应用,分别发挥了秦楚两国各自的优势,却规避了各自的缺点。

现在,让我们看看王翦与项燕,王离与项羽之间在战场上,以及战场之外的对决。

老将出山

在王翦率领的60万秦军与项燕率领的40万秦军对决前,秦楚之间还爆发过一场大战,但那场决战的结局是秦国惨败。这次大战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当时,秦王嬴政询问老将王翦与年轻将领李信,灭楚需要多少兵马,王翦说必须要60万,而李信却说:20万足以。

秦王嬴政认为王翦已老,选择了李信的方案,李信军进入楚地之后一度进展顺利,连续攻城拔寨,但就在这个时候,昌平君芈启反秦于郢,秦军后院失火,李信只得率军返回平叛,而此时项燕率领楚军一路尾随李信军,而后突然发难,猛攻秦军,李信军首尾不能两顾,一时陷入混乱,楚军追击秦军,杀七名都尉,此战秦军损失惨重,李信和蒙恬仓皇逃回秦国。

这是双方的第一次交手,惨败后的秦王嬴政亲自来到老将王翦家,劝王翦出山,领兵灭楚,王翦表示率军打仗可以,但是他还是坚持他的观点,要灭楚国,非60万大军不可。

历史上的项燕被谁打败的(还原王翦是如何打败他的)-风君娱乐新闻历史上的项燕被谁打败的(还原王翦是如何打败他的)-风君娱乐新闻

这次秦王嬴政没再犹豫,几乎将全国之兵都给了王翦。

王翦率领60万大军攻楚,而与之对战的项燕手上也有近40万大军,这场双方参战人数合计近百万的大决战理应打的轰轰烈烈,但事实正好相反,这场决战的过程可谓十分无趣。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老将王翦率领60万大军来到楚国边境后,结坚营驻扎,楚军日日挑战,秦军避而不战。

从兵法上讲,此时楚军刚刚挫败过秦军,士气正盛,王翦此时避而不战是避其锋芒,等楚军士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出战。

但王翦避其锋芒的时间时间有点过长,秦军结营驻守,坚决不出战,士兵们吃饭洗澡睡觉嬉戏,王翦还经常与士兵们同食,安抚士兵,就是不出战,这种情况持续了近一年。

楚军人数本就少于秦军,因此不敢贸然进攻,对峙1年后,楚军向东调动,王翦趁机命秦军出击,一举击败项燕,大破楚军。

历史上的项燕被谁打败的(还原王翦是如何打败他的)-风君娱乐新闻历史上的项燕被谁打败的(还原王翦是如何打败他的)-风君娱乐新闻

面对楚军王翦采取的是稳扎稳打的战术,结坚营,先避而不战,待楚军露出破绽再一举歼之,王翦沉稳老道冷静果决,不愧为一代名将。

曹操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句话形容王翦再合适不过了。

王翦为何选择与楚军长期对峙,关于这个问题,大家普遍认为,王翦是要依托秦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在长期对峙中拖垮项燕,拖垮楚国。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战争确实是综合实力的比拼,秦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与粮食生产能力,这给了王翦选择长期对峙的实力和底气。

但是,王翦认为长期对峙,一定是楚国先受不了,而楚国先受不了的原因并不一定是楚国经济承受不了这种长期对峙。

楚地千里,带甲百万,秦国国力强盛,楚国也不是草包,楚国经济在七国之中一直比较发达,楚国承受不了长期对峙恐怕并非单纯的经济原因那么简单,政治原因应该占更大的部分。

楚地千里

楚国的国土面积是七国之中最大的,如此之大的疆域并非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楚国长期领土扩张的结果。

楚国自建国后就在不断的蚕食和吞并周围的其他诸侯国,楚国建国八百年,共兼并了40多个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中兼并诸侯国最多的国家,但是楚国兼并他国领土不单单依靠战争,更多的是妥协。

楚国会给这些被兼并的诸侯国的贵族相应的利益和权力,这就导致了楚国之中有大量的封君贵族,这些封君贵族的权力通常较大,一些贵族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

在七国之中,楚国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楚国作为一个诸侯国,其内部还有很多更小的诸侯国。

综上,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楚国和楚军的情况了:楚国之中,贵族林立,而楚军更像是一支各贵族武装组成的联军。

楚国的贵族势力为何会这样强,其实是由楚国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详细的分析了秦国与楚国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两国的生产方式,详见“亡秦必楚”,秦法能让秦国崛起,但却从基因上就与楚人不兼容 ,在这里仅做简单介绍:

楚国地处南方,多山川河泽,当时江汉平原未得到充分开发,不适合以小农经济的方式大规模进行农业生产。于是楚国人采取大家族联合生产、共同分享劳动成果的方式从事生产,这种生产模式势必造成大家族的地位较高。

有一种观点认为楚国大而不强,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楚国这个国家的所有人的力量总和在七国中绝对是排在前面的,但是由于贵族势力强大,王权相对式微,这就导致了楚国中央集权做的比较不好,将力量集中的能力较差。

大秦小家

秦国的情况与楚国正好相反,商鞅变法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行让家庭小型化(秦法规定,如果一个家庭的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年而不分家,就要多上税)。

商鞅变法就是把大家族打散,让秦人以一种原子化的形式存在,进而让秦人的全部力量向中央集中。

当然,商鞅变法之所能够成功是因为其变法带来的社会组织形式适应秦国的生产方式:关中平原较为肥沃,一个小型的家庭就可以通过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养活自己(这个在之前的文章也详细的讲过)。

秦法秦制让秦国可以最大限度的集中力量,秦王的意志能够被高效的执行。

这是秦楚两国最大的区别,秦国的权力高度集中,楚国的权力相对分散。

这种情况就导致了秦国的文化是高度的集体主义文化,每个秦人只是帝国的一个螺丝钉,在秦帝国这具高效运行的国家机器中,每个秦人只要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整个秦国就能高效运转,单个秦人并不需要多少发挥多少自主性。

而楚国恰恰相反,楚国的权力相对分散让楚国仍有个人主义的一席之地,楚国的贵族士大夫们自主性较强,春秋时期楚国士大夫伍子胥为报楚平王的杀父之仇,孤身一人前往吴国,引吴兵攻楚,并将已经死去的楚平王掘墓鞭尸。

而他在楚国的好友申包胥在得知伍子胥要前往吴国引吴兵攻楚时对他说:你能灭楚,我就能兴楚,在吴军攻占楚国后,申包胥也是孤身一人来到秦国求援,连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哀公帮助楚国复国。这两个故事表明,在楚国,至少在贵族与士大夫阶层仍有相当的自主性。

理解了秦楚两国各自的特点,也就理解了王翦采取长期对峙战略的原因。

王翦选择与楚军长期对峙,倒不是认定这种长期对峙一定会导致楚国经济崩溃,而是王翦深知楚国内部贵族林立,势力复杂,类似于一支联军,对峙时间一长,其内部矛盾就会显现,待楚军矛盾显现,秦军再奋力一击,必可大获全胜。

最后的结果也印证了王翦的猜测,向东转移的楚军遭遇秦军全力攻击后迅速溃败。

分和之别

上文对秦楚两国的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简单说就是秦国高度集权,楚国相对分权,秦国是绝对的集体主义,而楚国仍有相当的个人主义成分。

有人可能要问到底是集权好,还是分权好,是集体主义好还是个人主义好,这个好坏要分不同情况来看。

集权的秦国,能够调动更强的国家力量,但是个人的自主性较差,好处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时,就国家整体而言,其效率较高,但坏处是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国家机器运转出现问题,个人和小型组织很难快速的自行其事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

楚国之中,大家庭与贵族仍有相当的自主权,坏处是彼此之间力量分散,不容易形成合力,好处是彼此之间自主性和创造性较强,有时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这两种不同的制度和文化下形成的军队也不一样,其实不止王翦,大部分秦军打仗都讲究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切按部就班的进行,秦军打仗时很少出现那种神来之笔,只是稳定的推进,一步步取得战争的胜利。

用今天的眼光看,秦军打仗有点像工业化,流水线。

历史上的项燕被谁打败的(还原王翦是如何打败他的)-风君娱乐新闻历史上的项燕被谁打败的(还原王翦是如何打败他的)-风君娱乐新闻

而楚军则不同,楚军打的胜仗看起来都比较漂亮,而且常常与指挥官战场上的神来之笔息息相关。

基于这样的认识,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李信与王翦率军攻楚为何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

秦军的特点是稳扎稳打,优点是高效而稳定,像一部高效运转的机器,但生产线的一个环节被打断都会影响整条生产线,所以秦军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较弱,一旦遇上突发情况,原本的战争节奏被打断,秦军会陷入一种不知所措。

李信与项燕的交手就是如此,李信的所率领的秦军开始进展顺利,稳步推进,但是在遇上突发情况(昌平君在郢地反叛)后第一次陷入混乱,好在作为统帅的李信及时作出了调整,返回郢地平叛,稳住阵脚的秦军很快又能够稳定的发挥出其战斗力,秦军很快重新拿回了郢。

但在此时,秦军很快面临了第二个突发情况,项燕大军一直尾随其后,项燕大军突然发难时,秦军有些猝不及防,高效的战争机器一时之间没来得及运转就被冲散。

而在这次决战中,楚军却发挥了自主性强的优势,各自为战的追击溃散的秦军,对秦军造成了巨大的杀伤。

而老将王翦则充分利用秦军组织性强,服从性强的特点,与楚军长期对峙,待楚军内部矛盾出现,再启动秦军这具高效运转的战争机器,一举击败楚军。

理解了秦楚两军各自的特点后,我们再来看看项羽的那场堪称神来之笔的巨鹿之战。

巨鹿翻盘

巨鹿之战前,秦军一度出现了翻盘的预兆,章邯将骊山20万刑徒编入秦军,组成骊山军团(骊山军团应该不止由囚徒组成,秦军精锐关中军团应该也在军中,并担任军官和突击队的正确战略得以实施后,秦军连战连捷,剿灭了第一个举起反秦大旗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张楚政权,又在定陶之战中,联合王离的长城军团杀死项梁。

宿命之战背后的逻辑,王翦何以大胜项燕?王离何以惨败于项羽?宿命之战背后的逻辑,王翦何以大胜项燕?王离何以惨败于项羽?

《秦时明月》中的王离

其实,秦军战斗力恢复也很容易理解,无非就是赵高和秦二世暂时不胡作非为,秦帝国的战争机器开始高效运转起来了。

巨鹿之战发生前,秦军已经对楚国境内的反秦武装进行了多轮打击,而在杀死项梁后,秦军认为楚国境内的反秦武装已经不是最大威胁,于是转而攻击原赵国的反秦武装,在大败赵军后,将赵王歇围困于巨鹿。

单靠原赵国势力绝无可能挡住章邯王离共计近40万秦军,于是,赵王歇向各诸侯求援,经过一次灭国的经历,各路诸侯基本达成了内部矛盾内部解决,先联合起来灭秦的共识,但见识过秦军厉害的诸侯军都畏惧秦军,所以大部分诸侯虽然赶到巨鹿附近,但是不敢前去救援赵王歇。

原本被楚怀王指定为上将军的宋义也是作壁上观,他打算等秦赵两国两败俱伤后再前往战场捡便宜。

但是作为项燕之孙的项羽清楚的知道,这个便宜绝没有那么容易捡。

当时巨鹿城外的局势已经与王翦灭楚时有些相似了,秦军稳扎稳打,诸侯军各怀鬼胎,如果让秦军站稳脚跟发动反击,诸侯军很可能一战而溃,所以项羽知道,他不能等,即使敌强我弱,他也必须试试。

于是,项羽杀死宋义,火速赶到巨鹿附近。

秦军的思路还是稳扎稳打,因为这能够发挥秦军的优势,王离的长城军团围困巨鹿城,章邯的骊山军团在外围修建甬道为王离的长城军团运送粮食。

项羽迅速出击,先命令英布破坏秦军甬道,秦军是一具精密的战争机器,好处是各部之人各司其职,效率极高,坏处是只要这具机器的一部被破坏,整部战争机器的运转都会受到影响,甬道被破坏后,王离的长城军团开始缺粮。

但是,英布手上只有2万人马,就算采取运动战也不可能长期对抗章邯的20万大军,于是项羽本人也必须快速行动了,他必须在章邯的骊山军团重新占领甬道前,彻底击溃王离的长城军团。

于是,项羽亲率全军渡过漳水,凿沉船只,砸碎锅具,只带3天口粮,以5万之众冲向王离的20万大军。

历史上的项燕被谁打败的(还原王翦是如何打败他的)-风君娱乐新闻历史上的项燕被谁打败的(还原王翦是如何打败他的)-风君娱乐新闻

项羽的攻击迅速而突然。

还记得秦军的优缺点吗?优点是分工明确,合作高效,在双方摆开阵势战斗时,秦军能够默契配合战斗力极强,但是缺点是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差,突然遭遇敌军时,由于自主性差,对于变化战场的适应性差。

此时的秦军刚刚遭遇一个重大的突发情况,甬道被破坏,军中开始缺粮,而此时项羽的大军突然杀来,秦军喜欢的是双方摆开阵势进行的阵地战,而不喜欢这种突然遭遇的运动战、混战,但是,这种战局楚军喜欢。

在出发前,楚军已置之死地,唯有拼命冲杀,击败王离才有活路,自主性更强的楚军的个人潜力被最大限度的调动,在楚军喜欢的混战中以一当十,迅速击溃王离的长城军团,解了巨鹿城之围,而此前一直作壁上观的诸侯联军见战场有利也开始攻击秦军,章邯只得带领剩下的骊山军团结营坚守,不与诸侯联军交战,仗打到这个份上,其实秦国已经没有机会了。

王翦与项燕,王离与项羽,这两对祖孙之间的宿命对决,说到底是秦楚两军的优劣势的对决,王翦充分发挥了秦军的优势去攻击楚军的劣势,而项羽则充分发挥楚军的优势去攻击秦军的劣势,这导致了这场宿命之决的结果正好相反。

善用兵者,当知己知彼,而这里所要知者,不仅包括双方的兵力、器械、粮草还要知道彼此之间的政治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