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史记·商君列传》
译文:
公叔痤死后不久,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西去秦国,依靠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
1
商鞅变法在秦国的历史乃至战国的历史上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商鞅这么一个来自卫国的普通人,能够见到雄图大志的秦孝公,最终君臣合作,把秦国带上发展的快车道,全靠了一个人几次三番的推荐。
这个人就是今天要说的景监。
2
当时,秦孝公发出求贤令,满肚子才华没地方用的商鞅,哦,不对,那时候还叫公孙鞅,风尘仆仆来到秦国。
可是,怎么才能见到秦孝公展示自己的能力呢?秦王宫可不是阿猫阿狗随便就能进出的地方。
公孙鞅找到了景监,秦孝公的宠臣,当年,公孙鞅在魏国时结识了去魏国出公差的景监,关系很好。
在景监的引荐下,公孙鞅前后一共见了四次,向秦孝公展示了不同的强国之道。
第一次,公孙鞅用尧舜做模板,谈的是帝道治国,结果把秦孝公说睡着了。
第二次,公孙鞅用禹汤文武做模板,谈的是王道治国,还是不对秦孝公的胃口。
第三次,公孙鞅用春秋五霸做模板,谈的是霸道治国,秦孝公总算是有兴趣了。
第四次,公孙鞅和秦孝公言谈甚欢,心有戚戚,基本敲定了秦国发展的道路。
3
一个人成功需要机会,而公孙鞅的机会就是景监提供的。
要知道,在前两次会见之后,秦孝公都责备了景监,你推荐的什么人啊?嘴活不错,只会夸夸其谈。
如果不是景监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推荐公孙鞅,那就没有了后面的商鞅变法,历史也会就此走出另一条轨迹。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景监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作用极大。
后面的事情我们基本上都知道了,公孙鞅在秦国以法治国,克服阻力,推动变法,最终为秦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好底子,而他自己则在秦孝公去世后,被五马分尸,惨死于保守势力的反扑。
商鞅的“商”字是秦孝公封给公孙鞅“商於之地”而来的。
4
关于景监是不是姓景的太监,他是不是一个阉人,一直都有争议。
反对者认为,史书上从来没有写到过景监是阉人,在《商君列传》中,司马迁写得很明白“因孝公宠臣景监”,人家是宠臣,不是木有小鸡鸡的家伙。
其实,只要读过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就可以断定景监就是阉人。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在信中,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翻译过来就是——
没有什么灾祸比贪图私利更惨的了,没有什么悲哀比伤创心灵更为可悲的了,没有什么行为比使先人受辱这件事更丑恶了,没有什么耻辱比遭受宫刑更严重了。受过宫刑后获得余生的人,社会地位是无法比拟的,这并非当今之世如此,这种情况从开始以来已经很久了。从前卫灵公与宦官雍渠同坐一辆车子,孔子感到这对他是一种侮辱,便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商鞅通过姓景的太监而得以谒见秦孝公,贤士赵良为此担忧;太监赵谈陪坐在汉文帝的车上,袁盎为之脸色大变。自古以来,人们把与刑余之人相并列当做一种耻辱。
司马迁把景监和两个宦官雍渠和赵谈相提并论,事实很明显了。
5
我们不能说景监是个太监,因为太监这个叫法一直到上千年之后才有的,而且一开始也不是专指没有小鸡鸡的家伙。
我们不能说景监是个宦官,因为宦官是服侍人的,而景监在秦国当过副将和国尉,而且宦官由阉人出任是东汉以后才明确规定的。
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景监是一个阉人,至少也是一个受过宫刑的人。
我们一般不把司马迁列入太监的行列,因为他是太史令,只是受过宫刑,从生理特征上和太监一样而已。
景监也是这样。
6
景监是个很有能力的人,这个和他有木有小鸡鸡没关系。
首先,景监最大的功绩当然是推荐了商鞅,把秦国导向发展的快车道。
其次,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景监一直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势力,坚定地站在商鞅和秦孝公这一边,应对了旧贵族势力对变法的一次次破坏和反扑。
再次,景监在担任军职的时候,按照商鞅的新法,为秦国军队进行改造,训练出一支战斗力超强的军队。
任何一个人群,都有好人,也有坏人,都有人才,也有废柴。
7
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中,景监的“遭遇”比较有意思,还有一段恋情。
剧中年轻演员于洋饰演的景监,受好友之托,养育遗女令狐,在互相照看的过程中二人萌生了情谊,后来,在商鞅的极力撮合促成下,两人结成了姻缘。
这个就有点那啥了,这算是“面子工程”吗?还是说这是“柏拉图式爱情”的中国演绎?
8
人才难得,发现人才难得,引荐人才同样难得。
景监就是这样一个难得的引荐人,和他是不是有生理缺陷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