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节,插艾条,吃粽子,赛龙舟,传统节日的气氛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我们不免想到,那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大夫因为自己的政治观点得不到楚怀王的肯定,加之又被朝中佞臣陷害,最终郁郁而投汨罗江。
在比较流行的历史结论中,认为屈原的死与一个叫靳尚的楚国大夫有关系。同样的,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在他的名著《屈原》中也将屈原的死归咎靳尚。其实真正的历史并不是这样,屈原之死与靳尚无关系。
在许多著作中作者们把上官大夫和靳尚当成同一个人。如:高中语文第五册《屈原列传》注七:“上官大夫姓靳名尚。”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第93页:“上官大夫靳尚。”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第8页:“他被一个上官大夫叫做靳尚的当作死敌…..”郭沫若在他的《我怎样写五幕历史剧<屈原>》中也作上官大夫靳尚(《屈原》第118页)。就连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也把靳尚解说为:“战国楚上官大夫,幸于怀王……”。
其实“上官”是复姓,“大夫”是诸侯宗族的称谓。上官大夫即姓“上官”的重臣。但他并不是靳尚大夫。这在下列古籍中足可以得到证实。
上官大夫最早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上官大夫欲夺之”,“(怀王)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这里上官大夫名字出现四次,并未提到靳尚。
《战国策·楚策二》载:“靳尚为仪谓楚王曰”,“尚(谓郑袖)”,“靳尚谓楚王曰”,“楚小臣,靳尚之仇也”,“君不如使人微要靳尚而刺之”,“张旄果令人要靳尚刺之”。这里靳尚名字出现了六次,但没有提到上官大夫。
《史记·楚世家》载:张仪曰:“臣善其左右靳尚,靳尚又能得事于楚王幸姬郑袖……”“靳尚谓郑袖曰”。“靳尚曰”这里四次出现靳尚名字,也没有提及到上官大夫。
无论是《战国策》还是《史记》并没有说过上官大夫就是靳尚,古代史学家不可能用完全不同的两个名称来记述同一个人。
在汉人著作中也有关于上官大夫和靳尚的记载,刘向《新序·节士》曰:“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奢屈原。”
王逸《楚辞亲句》上说:“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奢毁之”二者的记载都将上官大夫和靳尚看作二人。班固的《汉书·古今人表》其中上官被列于“中中”,靳尚被列于“下上”,他们差两级。班固在这里很明显的把他们分为两个人。这应该是判断他们为两个人最重要的证据。宋人洪兴祖《楚辞补注》也说:“《史记》曰‘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曰‘用事臣靳尚’”,朱熹《楚辞集注》又说:“同列上官大夫及用事臣靳尚……”这里也将上官大夫和靳尚明确分为两人。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两次记载上官大夫与屈原之间争斗的事件。第一次是屈原“造为宪令”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便馋谤屈原,使怀王“怒而疏屈平”;第二次是怀王被拘于秦犷顷襄王继位后,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可以明确一二。“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平属草藁末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日:‘王使屈平为令 ,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王怒而疏平。”这段文字的大致意思是说,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只是写了一个草稿,上官大夫见了之后就要据为己有,屈原当然不会给他。于是上官大夫就向楚怀王进谗言说屈原每制定一个法令都对别人夸耀只有自才能制定出这样的法令。楚怀王听了非常的气愤,于是就疏远了屈原。
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人物非常重要 ,那就是上官大夫。他与屈原同朝为臣,官职与屈原也应该是相当的。此人虽不及屈子满腹经纶,但却深得怀王宠幸,与屈原属于政敌。那么上官大夫到底是谁呢?关于这个问题,在学界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上官大夫是一个复姓上官的大夫。也就是说上官是一个姓氏;他复姓上官,做到了楚国大夫的职位。第二种观点认为上官大夫是楚国的一一个官职,在这里指的就是靳尚。
假如是第二种观点是正确的,那么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就应该这样记载一”上官大夫靳尚与之同列”, 而不是简单的一句话一”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这样的写作风格不符合《史记》整体的严谨性。在《史记》中凡是叙述有官职的历史人物总是要把他的官职放在前面将名字紧随其后,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便是将官职或者说
称号“燕太子”放在前面,将名字“丹”紧随其后。如,“十二年,文信侯不韦死,窃葬。”这句话将封号“文信侯”放在前面,“不韦” ( 即吕不韦)紧随其后。按照这样的规律,如果上官大夫是官职,粗上官大夫是靳尚的话,后面一定会将上官大夫的名讳紧跟在官职后面,即“上官大夫靳尚与之同列”才合理,但是《史记。屈原列传》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而没有做更多的说明,因此,”上官大夫”就是靳尚的观点并不成立。
《史记》中张仪“如楚”,为了保全性命便“币用事者臣靳尚。”所谓“用事者”即“当权者”,靳尚是当时楚国的“用事者”,是个大官 ,但靳尚具体做的什么官职,《史记》并未详解,而是只用了一个“臣”字,可观,靳尚的官职并不一定是大夫,也可能是其他的官职,所以,非要说靳尚就是. 上官大夫未免有些穿凿附会。
东汉文学家王逸所著《离骚经序》中也证明了靳尚并非上官大夫。文中有“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中一个“共”字说明了上官大夫与靳尚并非同-一人。那么这位复姓_上官的大夫到底是谁呢?在《史记》以及其他的一些纹献资料里并没有明显记载,但是可以断定,上官大夫并非靳尚。
在这里司马迁已告诉我们,上官大夫在屈原任左徒时就在任,顷襄王继位后仍在任,上官大夫第二次陷害屈原已是怀王三十年以后的事了,而靳尚在怀王十八年就已去世了。
由此,淮南大学教授靳学远感慨说:“公元前278年,屈原(62岁)投汨罗江自沉而死,靳尚于公元前311年秋被张旄杀害(当时屈原29岁),靳尚死后33年还能陷害屈原,靳尚真了不起啊。”
既然靳尚不是害死屈原的人,那么又是谁害死了屈原呢?其实这个就是我们上面提到了上官大夫以及楚国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一尹子兰。
尹子兰又是何方神圣呢?我们要从楚怀王放了张仪这件事情说起。楚怀王因听信靳尚和郑袖的谗言将张仪释放,之后非常的后悔,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又不能真的和秦国撕破脸,所以就和秦国联姻。
秦昭王邀请楚怀王去秦国会晤。屈原建议他不要去,此去一定凶多吉少。楚怀王犹豫不决,他的小儿子子兰建议父亲应该勇敢的去秦国,以示诚意。于是楚怀王听信了兰的话。
到秦国之后楚怀王才知道这是一个圈套 ,秦昭王把楚怀王扣作人质逼楚怀王割地。怀王不肯便出走赵国,赵国不想收留他,遂又返秦,后被秦昭王杀害。
楚怀王死后他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并且封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相当于楚国的宰相。由于楚怀之死与子兰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大臣对子兰便颇有微词,令尹子兰知道后便伙同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进谗言,”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与顷襄王”。顷襄王一怒之下便将屈原流放了。对于楚怀王的死,《史记》中的议论是这样的“(楚怀王)内惑与郑袖,外欺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大夫、翎子兰”并未提及靳尚。由此也可以证明靳尚与屈原之死没有任何的关系。虽然没有关系,但靳尚也并未得到一个好的下场,他同张仪一起从楚国出来到了魏国,最后被张旄所杀。
通过对《史记。屈原列传》以吸《战国策。楚策》的文本细读,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屈原之死并非靳尚所为,乃是上官大夫与令尹子兰因为嫉妒其才能而向楚怀王以及顷壤王进谗言将屈原陷害,造成了屈原投河自尽的。
讲到这里,历史的真相似乎越来越清晰了。在这段历史中,靳尚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收了张仪的钱,将张仪从楚怀王手里给释放了出来,虽然这样做也很难说光彩,但是,靳尚之所作所为与屈原之死并没有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