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发源地及核心区域,为何简称“鄂”,而不简称“楚”呢?
湖北位于我国中部,东连安徽,东南接江西,南与湖南为邻,西接重庆市、陕西,北邻河南,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省会是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市。湖北西北部群山环绕,有大巴山、武当山、神农架等山,西南部有巫山、齐岳山(也称七曜山)等山,中北部有大洪山,大洪山以南就是江汉平原,东部是与河南、安徽交界的桐柏山、大别山。东南部与湖南、江西交界地带有幕阜山。
湖北周围到处都是山,俗话说山水相依,湖北自然缺不了水。长江从重庆出三峡后,横穿湖北省南部。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在武汉汇入长江。除了大江大河,湖北还有数量巨大的湖泊,号称“千湖之省”。江汉平原土地肥沃,是著名的渔米之乡。古人云:“湖广熟、天下足。”
湖北省简称鄂与省会武汉有关,武汉位于长江、汉水之畔,分为武昌、汉阳、汉口三镇。不过在三国时期,武昌并不是指现在的武汉市武昌区,而是武汉以东、长江南岸的鄂州,如今的武昌在当时称为夏口。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战略位置及其重要,整个三国的历史都是在荆州的争夺中展开的。孙权割据江东,荆州是东吴的西面门户,对东吴至关重要。荆州只要不在东吴手里,江东安全就没有保障,就如晚上开着大门,孙权君臣睡觉都不会踏实的。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为了更好地控制荆州,孙权将国都迁到了武昌(今鄂州)。公元229年,孙权在鄂州即帝位。
鄂州,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南岸,它是湖北省辖面积最小的地级市,只有1594平方公里。鄂州虽小,历史却很悠久。西周时,这里有个鄂国,后来被楚国吞并。楚国国君熊渠封儿子熊红为鄂王。秦置鄂县,两汉因之,直到东吴孙权迁都至鄂后,将其改名为武昌。
从三国到南北朝,武昌一直是指鄂州。南北朝时,在今武汉设郢州,置江夏郡。589年,隋文帝杨坚出兵消灭了割据江东的南陈,废江夏郡,改郢州(今武汉)为鄂州。唐宋朝皆称武汉为鄂州,元世祖忽必烈设鄂州路,后来鄂州路改称武昌路,明朝时的鄂州仍然设武昌县。
随着历史的发展,唐朝以后,武汉由于便利的水陆交通优势,地位越来越高,逐渐取代荆州在湖北的地位,在明朝时成为湖广行省的省会。清朝时,拆分湖广行省为湖北省和湖南省,而武汉依然为湖北省会。也就是说,在数百年时间里,武汉是一直称为鄂州的,地区中心的影响是很大的,湖北简称“鄂”便很容易理解了。
春秋时期,湖北是楚国的核心地区,荆州做了数百年的楚国国都郢,湖北因此也称为荆楚大地。按说湖北简称“楚”也可以,但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地盘实在是太大了,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地都在楚国范围,湖北若简称“楚”,恐怕别的地方都不太乐意,尤其湖南也是楚国的核心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