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国,有一位学者名叫少正卯,此人能言善辩,知识渊博,几乎与孔子在同一时间开门收徒。由于少正卯的课程实在有趣,因此导致孔子之门三盈三虚。也就是说,少正卯三次抢光了孔子的学生。
后来,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后的第七日,立即派人将少正卯诛杀于两观之下。不仅如此,孔子还戮了少正卯的尸体,并将其遗体在外面晒了三日。
孔子,一向强调“仁者爱人”。如《论语·颜渊》篇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就很反感地回答:“子为政,焉用杀?”孔子也曾言:“不教而杀谓之虐”。
对于少正卯,孔子似乎并没有进行,而是直接加以诛杀。因此他的爱徒子贡问孔子:
“夫少正卯,鲁之闻人。夫子诛之,得无失乎?”
在子贡看来,诛杀少正卯这个鲁国名人,实在是有些过分了。
然而孔子却说:
“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
简单翻译就是,人有五种罪过,与之相比,盗窃都不算什么。第一种是心思通达而为人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张反常却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言辞虚伪无实,但却十分雄辩能打动人心;第四种是所记多为怪异之说,但是却能旁征博引;第五种是顺着别人的错误还为其掩过饰非。一个人即使有其中一种罪过,都免不了被君子诛杀。而少正卯同时兼具这五种恶行,乃是小人中的奸雄,不得不诛杀。
“孔子诛少正卯”之事,在后世多有争议。在儒生们看来,第一是从思想上看,此事与孔子的整个思想不相容。第二是从历史上看﹐认为在春秋时代﹐孔子不可能作出此事。毕竟少正卯属于士大夫阶层,在那个“刑不上士大夫”的时代,孔子对于少正卯哪能说诛就诛呢?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史学界掀起“批儒评法”的浪潮。在此期间,孔子被彻底打倒,而少正卯则成为“进步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从事武装起义的盗拓一起,备受推崇。
在笔者看来,少正卯到底持有什么思想,已经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他的学说一定与孔子大相径庭。如果孔子推崇王道,恐怕少正卯一定推崇“霸道思想”,即宣传战争、苛法和权术。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百姓生灵涂炭。随着农业发展,旧有的王田制土崩瓦解,而土地私有制则取而代之。因此诸侯不服从周天子,士大夫又篡夺诸侯权位。而少正卯的思想,大体就是鼓励和帮忙这种“下克上”的行为。
在对于崇尚周礼的孔子来首,少正卯的思想,恐怕只会对此乱局火上浇油,只会给天下带来更多的战争和死亡,只会给百姓带来更大的负担和痛苦。
同时,少正卯不仅“思想危险”,而且具有相当高的学问以及口才,甚至可能超越了孔子。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孔子门庭三盈三虚,仅有颜渊岿然不动,甚至连子贡、子路都听过他的课。
正所谓“路线错误,知识越多越反动”。对于少正卯的才干,孔子并不是嫉妒,而是惧怕。孔子时代的鲁国,卿大夫三桓专权,国君大权旁落。对于这种头足倒悬之事,孔子可谓深恶痛绝,因此才会说:“庆父(庆父乃三桓之一)不死,鲁难未已。”
若三桓有少正卯相助,鲁国内讧恐怕将愈演愈烈。这种内乱,恐怕将为强邻齐国所趁。而君主丧失权柄,更不是孔子愿意看到的。因此在笔者看来,孔子诛杀少正卯,确实不是出于私心。毕竟孔子论敌绝不止少正卯这一个,但是被杀的,为何只有他呢?
与此同时,孔子的行为,很可能有鲁国统治者的默许。否则以孔子的权职,绝不可能擅杀士大夫。最终,孔子以“君子之诛”为名,斩杀了少正卯。而孔子杀少正卯最终结果如何呢?根据史书记载:“鲁国大治,齐国震恐”。孔子利用诛杀少正卯,制止其“邪说”的流行,匡正了鲁国的意识形态。不仅敲山震虎震慑三桓和外敌,同时还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现代人看来,孔子的做法十分不地道,有搞“文字狱”,侵害言论自由之嫌。但在当时情形看来,并非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