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又称赵威后),千古名篇。为什么这个故事能流传千古?为何赵太后一开始不允许后面才同意?结合赵威后后面一系列举动,可以看出这不是一个不顾大局的人,是什么因素使她迟迟不能决定派长安君出质?为何触龙劝说赵太后就听而其他人却不行,触龙的劝说技巧除了言辞还有什么?父母之爱子女,必为之计深远还有哪些现实意义?这个故事,还有哪些我们未曾挖掘出来的东西呢?让我们一起再研读这篇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为何千古流传?别小瞧了赵威后,更要读懂触龙的智慧触龙说赵太后为何千古流传?别小瞧了赵威后,更要读懂触龙的智慧

触龙说赵太后

一、赵太后为何一开始不同意长安君出质齐国?

故事背景是这样的:战国时期,赵孝文王刚刚即位的时候,因为年纪太小,赵孝文王的母亲赵太后临朝听政。

秦国见赵国主少国疑,起兵攻打赵国。大军势如破竹,已打下三座城池。赵国不敌秦国,形势危急,急忙派人去齐国求救。但是,齐国说,要想齐国出兵,必须要赵太后的亲儿子长安君来齐国为人质。

赵太后听说后死活不同意,大臣们在朝堂上纷纷强行劝说赵太后。赵太后非常生气地说,如果再有人劝说长安君去齐国为人质的,我一定用口水吐他脸上。

历史上触龙说赵太后的评价(正史上对两人的评价)-风君娱乐新闻历史上触龙说赵太后的评价(正史上对两人的评价)-风君娱乐新闻

那么,赵太后为什么不同意长安君出质?真的只是舍不得小儿子?如果这样想,你就小瞧了赵太后。她在位期间,重视民生,体恤百姓,很得赵国人心,是一位有作为的太后。这种人怎么只会因为私事而废公呢?那么,还有其他原因吗?我认为,还有两条原因:

1、赵太后刚刚登基,人心未附,权威未立。

君权和臣权,永远是一对矛盾,你弱他就强,你强他就弱。试想一下,如果赵太后刚刚登基,大臣一申请,马上同意把儿子长安君派出去,会给大臣什么印象?没有主见,软弱可欺。赵太后还有一个缺点:是赵国第一位女性执政。

触龙说赵太后为何千古流传?别小瞧了赵威后,更要读懂触龙的智慧触龙说赵太后为何千古流传?别小瞧了赵威后,更要读懂触龙的智慧

秦国太后芈八子威风凛凛

古代妇女地位低下,我们知道,战国时太后掌权的情况有,但不是赵国,芈八子威风凛凛,那是在秦国,秦国一向有太后当朝的传统,大家接受程度比较高。

而赵国,赵威后是第一位当政的太后。她当然最担心的是自己能不能掌控住局面,大臣们是否接纳她作为掌舵者。即使当了太后,如果没有威势,不能掌控手下,也是不能真正掌握权柄。

不要以为只要当上老大,大家都会信服你。封建王朝传承是靠血缘,皇帝靠着血缘继承皇位。真正登上皇位,想掌控手下,还要看自己的能力。这点在明朝的皇帝体现特别明显。

触龙说赵太后为何千古流传?别小瞧了赵威后,更要读懂触龙的智慧触龙说赵太后为何千古流传?别小瞧了赵威后,更要读懂触龙的智慧

被黑得太惨的明武宗

明朝武宗,整个一生都在和文臣做斗争,他不想按文臣的要求,做一个困在皇宫的橡皮图章。通过提拔武人,自己去边疆,建豹房等等一系列举动,收回自己的权柄。可惜,死得太早了。死后,功绩被弱化,缺点被放大,变成了一个顽劣不堪的皇帝,这就是得罪文臣的下场。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嘉靖帝。他通过大议礼。将文臣分成了两派。表面是想尊自己生父为帝,实际是尊崇自己权威。最终他成功了,将朝臣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后期可以不上朝但朝政仍尽在掌中。不谈治理天下能力,掌控局面,玩弄政治绝对是一把好手。

触龙说赵太后为何千古流传?别小瞧了赵威后,更要读懂触龙的智慧触龙说赵太后为何千古流传?别小瞧了赵威后,更要读懂触龙的智慧

帝王术高手嘉靖帝

回到赵太后,在初掌大权时,赵太后反驳朝臣意见就不难理解了,这是一种隐晦地试探:试探自己说话管不管用。试探大臣们听不听自己的决定,哪怕这个决定其实不是特别正确。而大臣们采取什么方法?强谏。

这说明赵太后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大臣们没有照顾赵太后的想法,而是直接硬碰硬,朝堂上呛声太后,如果太后答应了,是不是留下软弱可欺的印象?是不是后面再也无法树立权威?这才是赵太后所真正担心的。所以她的回击只能更强硬: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长安君留在邯郸,有他自己的作用。

而长安君,赵太后最喜爱的小儿子,守在身边,一来可以帮助自己掌握朝政。赵太后老公刚死,儿子还小,出掌大权,自然感觉孤儿寡母,没有依靠。这时,她下意识地会将几个亲人放在身边,自己有安全感,儿子也有安全感。同时,长安君也是哥哥赵孝成王赵丹的备份。万一有变,可以用小儿子顶上大儿子的缺。

触龙说赵太后为何千古流传?别小瞧了赵威后,更要读懂触龙的智慧触龙说赵太后为何千古流传?别小瞧了赵威后,更要读懂触龙的智慧

长安君的作用

基于以上两个考虑,赵太后犹豫不决,看到朝臣不尊重自己,索性展示威势,使局面僵化。这也不是赵太后的本意。她是想让树立自己权威,但赵国如果不求救兵,都自身难保了,她作为太后,是最大的受害方。所以,她也有些骑虎难下,左右为难。等着有人给他搬梯子,就坡下驴。这个人是谁?左师触龙。

二、触龙为何能说服赵太后?

1、为何是触龙出马?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朝臣们硬刚完太后,看到局面僵持,也深感后悔。这时需要一个缓冲人物出面调和矛盾。这个人一要有威望,能代表朝臣。二要有技巧,政治经验丰富。左师触龙就是这种人,他官居左师,左师是干什么的?是高官但平时没什么事做的,冗散之官以优老臣者也。说白了,给高官养老的。能当左师,说明触龙政治地位高,政治经验丰富。

朝臣们看到太后不好惹,拿她没办法,只能请老江湖出马。

2、触龙为何能成功?举手投足都值得学习

触龙深谙赵太后此时的两难心态。他选择了和其他朝臣截然不同的劝谏方式:巧谏。用对方法就是成功的开始。他见了太后后,没有说过一句硬话,态度摆得很正:赵国你说了算,但我把利弊给你掰扯清楚。

他没有急匆匆地进来拜见,战国策记载:入而徐趋。慢腾腾地走进来。其实劝谏已经开始了。为啥?赵太后一肚子气呢,宫里气氛很紧张,大家都担心触龙和太后也吵起来,太后也做好了吵架的准备。此时你蹬蹬蹬跑过来,不是加剧了紧张地气氛吗?所以触龙要入而徐趋。

历史上触龙说赵太后的评价(正史上对两人的评价)-风君娱乐新闻历史上触龙说赵太后的评价(正史上对两人的评价)-风君娱乐新闻

见面后要先道歉,至而自谢,把姿态摆得低低的。为啥?他清楚太后的心理,需要树立权威。她需要尊重你就给她尊重啊。道个歉,说我腿脚不方便,不能疾走。一开始嘘寒问暖,问问太后身体,进一步缓和了气氛,让太后感受到了触龙的隐藏含义——我和其他愣头青朝臣不一样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随后,用了同理心。给自己小儿子求官。这真是大师,一石二鸟,不管最后劝谏成不成,自己儿子反正顺势安排了。当然,这这是顺便,他要得就是引出太后问的那句话: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劝谏和写文章一样,要设置悬念,吸引人读下去。要用这个悬念引出自己的论点,触龙的做法无疑是教科书级别的,他设置了两个悬念,第一个是说丈夫比妇人还爱小儿子。另一个是太后爱女儿胜过小儿子。他利用共情心理,成功地让太后主动追问自己的想法。此时的触龙,才图穷匕见,亮出了自己的论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这句话,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孩子?要为孩子考虑地又深又远。

2、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历史上触龙说赵太后的评价(正史上对两人的评价)-风君娱乐新闻历史上触龙说赵太后的评价(正史上对两人的评价)-风君娱乐新闻

什么是深?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这是二代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他们的位置是爱他们的长辈赏给他的,而不是自己挣来的。

触龙说赵太后为何千古流传?别小瞧了赵威后,更要读懂触龙的智慧触龙说赵太后为何千古流传?别小瞧了赵威后,更要读懂触龙的智慧

纨绔子弟

这导致什么问题?一方面对二代本人来说,官位、金钱、美女唾手可得,他不知道珍惜。他们只需要撒娇向父母要,这些就能得到。所以他们认为撒撒娇这些都来了。而不知道父母为了他们的这些付出了多少。现代好多农村公主太子就是这样,父母在外面拼命打工挣钱,他们却非苹果最新手机不用。为啥?父母不给就胡搅蛮缠,拗不过就给了。来得太容易啊。

网上看到一个父亲带孩子挣钱,捡了一天的垃圾,卖了几块钱,儿子走了一天,腰酸背痛,父亲才说,现在知道你要买的玩具都是怎么来的?挣钱不易啊。儿子领会到了这一点,设身处地。知道挣钱不易,才会珍惜这一切。

另一方面,钱来得太快,心态失衡。这点很好理解。大家都想着买彩票中大奖,真正中了的,下场都不太好。为啥,财富来得太快,心态还没调整好,同时没有能力掌控这些,周围一堆别有用心的人,为了你的钱,拼命怂恿你黄赌毒,很容易沉迷于其中。

最后,这些二代,其实是众矢之的,是其他同僚们天然的敌人。

触龙说赵太后为何千古流传?别小瞧了赵威后,更要读懂触龙的智慧触龙说赵太后为何千古流传?别小瞧了赵威后,更要读懂触龙的智慧

众矢之的

他们能让大家认可反而更难。很简单,别人对你羡慕嫉妒恨。人家奋斗的终点就是你的起点。怎么可能没有嫉妒之心呢?你又占据了人家觊觎的高位,想上去必须把你搞下来。再加上行为不检点,问题一抓一大把,所以如果二代们如果没有足够的功劳,很容易被针对,这也是触龙说的,传家三代的很少的原因。

这对现代教育也很有借鉴意义,常常有父母说,我受了一辈子苦,就是为了孩子开开心心地过一辈子。所以不能让孩子吃苦。可你受了苦得了经验啊。孩子没受过苦,被你保护在象牙塔里,被你口头上传授一堆人生经验,你以为他能听得进去吗?

历史上触龙说赵太后的评价(正史上对两人的评价)-风君娱乐新闻历史上触龙说赵太后的评价(正史上对两人的评价)-风君娱乐新闻

只有吃了苦头,才能刻骨铭心。而且越早吃苦,越早纠正。等孩子三四十了,家长年纪大了,才悔悟,那人都定型了,纠正很难了。

什么是远?

这是父母另一个误区。孩子愿意干啥就干啥,我罩得住他。可你没想过长远吗?一旦你死了,儿子啥也不会。不就是手拿金砖在闹市吗?一堆人虎视眈眈。他保不住自己的财富的。有的人看几年,有的人看几十年,有的人看几百年。你考虑得是明天吃不吃得饱,有人考虑得却是今后几辈子的家族传承。所以你看曾国藩和曾国荃,两人打下天京。曾国荃抢了大批财物。但曾国藩却天天写家书教育孩子。这就是差别啊。

触龙说赵太后为何千古流传?别小瞧了赵威后,更要读懂触龙的智慧触龙说赵太后为何千古流传?别小瞧了赵威后,更要读懂触龙的智慧

重视教育的曾国藩

为什么好多剩女剩男抱怨父母催他们相亲?因为父母不担心自己老了没人照顾,担心的是孩子老了没人照顾啊。这就是父母之爱。你可以说他观念老旧,但绝不能说他不爱你不尊重你。

3、总结

态度端正,放低姿态,道理清晰,运用同理心。这一套连环招下来。怎么能没有效果呢?处在两难状态的赵威后,面对触龙递出的台阶,也感于触龙这掏心掏肺的真言,当然是就坡下驴。她已经向外界展示了自己的权威,现在是展示自己智慧的时候了:不是老娘我不听劝,是你们没有好好跟我说。所以她痛痛快快接受触龙建议,派长安君出质。化解了危机。

三、赵威后不是一个简单的老太太

有人可能觉得我说赵威后有些夸大其词了。她真有这么厉害吗?她这些想法都是你脑补出来的把?那看看这个小故事,你还觉得赵威后简单吗?

触龙说赵太后为何千古流传?别小瞧了赵威后,更要读懂触龙的智慧触龙说赵太后为何千古流传?别小瞧了赵威后,更要读懂触龙的智慧

赵太后 剧照

齐王建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使者拜服。

短短一段话,既展示了自己爱民的思想,又利用齐国刷了名声。能干出这种事的怎么会是一个简单的老太太呢?惜乎死得太早,赵孝成王还没成熟就去世了,才有了后面赵国的长平之败。有时想想,赵孝成王要不来救兵,赵威后还在,未必不能找不到其他国家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