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近年的历史热及宫廷戏的热播,国民大众对历史的热情空前高涨,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使人们知道了汉武大帝、唐太宗、宋仁宗、崇祯、康熙、雍正等皇帝。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唐以前,皇帝一般都称为“某某帝”,唐宋时期则称为“某某祖”、“某某宗”,到了明清时期,又为之一变,称之为“崇祯”、“康熙”、“雍正”等。这些不同的称呼牵涉到对古代君主不同的冠名,像“某某帝”就叫做“谥号”,是对古代帝王的盖棺定论,有着“一字褒而华衮,一字贬而斧钺”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谥号评判逝者生前品行功德,并有《谥法》对谥号的使用作出了明确的规范,以XXX曰X的形式对百余谥字进行了解释,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布德执义曰穆、乱而不损曰灵等等。那时的帝王对自己身后的谥号都非常重视,关于这一点还有个有趣的掌故——楚穆王商臣在师傅潘崇的策划下发动政变,弑父楚成王自立,因为楚成王是自缢而死,所以死不瞑目,开始楚穆王准备给他定谥号为“灵”,楚成王仍然怒目圆睁,后来决定改谥号为“成”,他才阖上眼睛,表示满意。直到两汉,都严格遵守着这种规范,但到唐代开始,则彻底沦为歌功颂德的工具,从唐高宗时期开始,便加谥成风,唐太宗李世民初谥为“文皇帝”,这到在正常范围内,唐高宗后来加谥太宗为“文武圣皇帝”,后经唐玄宗李隆基再次加谥,太宗李世民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后来各朝的文字也越来越长,从六字、七字到后来的十多字,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共计25字,成为中国历史上谥号字数最多的记录保持者。这些谥号就算是历史专业学者也记不住了!所以自唐开始便不再用谥号称呼皇帝了。
古代帝王
谥号被李唐开始玩残了,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以“某某祖”、“某某宗”称呼皇帝便应运而生,这些都叫做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专门的祭祀这庙或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所用的称号。庙号是皇帝死后由礼官和大臣根据其在皇族中的世系和功绩决定的,所以在皇帝生前并不可能出现,有些粗制滥造的影视剧中皇帝自称“某某宗”,那是根本不懂历史常识。“祖有功、宗有德”,最初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资格拥有,只有生前建立丰功伟绩的君主,其神主牌位才能够进入太庙立室奉祀。像西汉十一帝,只有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四人有庙号。但随着历史的推进,因为在位的皇帝难以确定自己死后能否获得庙号,所以在世时往往就给先皇帝都加上庙号,而庙号是由新任皇帝拍板的,在讲究孝道的封建时期,又怎能不给已故皇帝加上庙号,而且必须加上美好的词汇,以彰显自己的孝。所以庙号迅速普及,以至于后来的皇帝除末代皇帝溥仪外都有庙号。
太庙
年号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大帝的发明,历史上第一个正规的年号就是汉武帝的“建元”,开始主要是用于皇家纪年的工具,在历史演进过程中,许多重大事件都与年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像“永嘉之乱”、“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熙宁变法”、“靖康之耻”,年号给每段历史都打上了标记,赋予各种色彩和意义。刚开始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有的甚至多达十几个,如年号的始作俑者汉武帝就有11个年号。封建帝王改元,具有“与民更始、延年之祚”的意义,寄托了延续国祚、除旧布新的重大意义,所以在新后登基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元——宣布属于自己的新年号。但在改元后,朝廷会尽量将现有年号用到当年结束,隔年再用新年号,以示“不忍一年有二君”,但凡事都有个例外,像北宋开宝九年,在“烛影斧声”的猜疑中登基的宋太宗赵匡义,没有按照惯例过完开宝九年再改元,而是立即将剩下的一个月改为“太平兴国元年”,这种不合常理的做法,更加激起了人们对其即位合法性的猜疑。后来因为从朱元璋开始,便以制度形式规定一帝一年号,此项制度为后来的清朝所继承,形成了明清两代独特的以年号代指皇帝,只有特殊几例除外,像明英宗朱祁镇,第一个年号为正统,后通过“夺门之变”复辟,第二个年号为顺天。清太宗皇太极在后金时期年号为天聪。由于年号长时间和皇帝紧密联系,如“正德游龙戏凤”、“乾隆六下江南”等。对常人来说又远比其他的谥号、庙号好记好用,因而最终取代其他称呼,成了皇帝最家喻户晓的名片。
现在世界上使用年号的国家,就只有日本了,日本与19年宣布废弃沿用了30年的“平成”年号,重新改元,并最终选定年号为“令和”。
对于庙号和年号,为帝王所专有,无此身份则不能拥有(也有子孙后代当皇帝后追加的)。但谥号则没有帝王身份的人也可以拥有。唐宋以降,文官之谥崇尚“文”,武将则推“忠”、“武”等,如岳飞谥号为“武穆”、韩琦谥号为“忠献”。其中文臣中又以“文正”为最高等级,能得到这一谥号的,都是当时声望极高之人,“文正”原本为“文贞”,至宋仁宗时,为避皇帝赵祯名袆,文贞改为文正,历史上第一位得到文贞谥号的是魏征。宋代则有范仲淹、司马光等人,明代则有李东阳、方孝孺等,清代则有曾国藩等八人。以上这些都是以皇帝为代表的朝廷对臣子的一生的高度认同。士人对此也十分重视,明武宗时,大学士李东阳病重即将离世,大臣杨一清来看望他,见李东阳正为谥号担忧,杨便向其透露他的谥号已拟定为“文正”,气息奄奄的李东阳竟在床上嗑起头来,可见“文正”在士人当中的地位。也有一些人格高贵的士人因为没有跻身庙堂,但其人品为亲朋、门人认可,则会给其私谥,像陶渊明就被世人私谥“靖节”,是对其清贫乐道的一生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