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个非常有影响、有作为、有能力的国君,他就是楚成王。
楚成王,名熊恽,在位四十六年(即公元前671年至公元前626年),其在位时间为楚国历任43位君主(包括昌平君熊启)中名列第三。
成王勤于国事、励精图治、广施仁政,使楚国的国力日益强盛,霸气十足,楚国的地位在各诸侯国中空前提高。
毋庸置疑,在楚国八百年历史里,没有楚成王的国力积蓄,就没有楚庄王的问鼎中原!
可是,这么一位伟大的君主却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犯了浑,当他得知选错人想废立太子时又举棋不定,最终导致宫廷政变,死在自己的亲生儿子手里。
一、楚成王不听忠臣劝谏,误立太子,为自己埋下祸根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诸侯纷纷立国称王,各自为政,但在政治管理方面基本上是遵循周初周公所制定的《周礼》。例如:《周礼》推崇王位传承为“宗子维城”的世袭制,即长子承位。
地处江南的楚国,一直受到周朝的打压,与周天子格格不入,自然在礼制方面也不会依循《周礼》。比方说:楚国的王位传承是立少为嗣,即最小的儿子承位。
所以,中原各国将楚国视为异类,称之为“荆蛮”,实际上是带有严重的贬意。
为了改变中原人对楚人的轻蔑,北上称霸是楚成王熊恽一生的抱负和政治格局。因此,在礼制上,他开始试图改变楚王室的一些风俗习惯,尽量向《周礼》靠近。
依照《周礼》,应立长子商臣为储君,这样既表示自己有尊周的诚意,又避免了宫廷立储纷争。
然而,他却担心这种做法破坏楚国王室历代以来的规矩,所以一时拿不定主意。
楚成王的长子商臣,可不是等闲之辈。他善于思考、聪明睿智、工于心计、手段高明。他对父亲身边的一些大臣十分尊敬,并经常赠予礼物。通过这些大臣传递消息,所以他对宫内情况了如指掌。
当他得知父王在立储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唯恐别人得到嗣位,便加紧活动。一方面,他用大量金银珠宝笼络近臣,请他们在父王面前多说说夸赞自己的金言玉语;另一方面,自己也借着请安和汇报工作的一些机会,在父亲面前表现出十分惟谨勤勉。
所以,楚成王经常听到的是近臣对商臣的良言美语,看到的是商臣的彬彬有礼、谦谦风度。他认为:商臣具备君主之德、帝王风范。最后,下定决心立商臣为太子。
主意已定,即召集群臣上朝议事。朝会上,他对令尹子上说:“商臣才德兼备、幸得祖上遗风,必能承担大任,寡人欲立其为太子,爱卿有什么意见吗?”
斗勃位列百官之首,是一位贤德忠臣。他直言不讳地答道:“一是大王尚且年轻,不必过早立嗣;二是楚国历来立少不立大,立商臣为太子有悖祖规;三是商臣生相如豺,为人狡诈,性情残忍。大王因为现在喜欢而立他为太子,到以后厌恶要废黜他时,势必祸乱横生。因此,请大王三思而行。”
可是,此时的楚成王已被假象蒙蔽了双眼,根本听不进斗勃的劝谏,大声宣布立商臣为太子,同日迁往东宫,并令潘崇为太子太傅。
商臣听到斗勃在父亲和百官面前说自己的坏话,并反对立自己为太子,气得咬牙切齿,怀恨于心,随即产生了除掉斗勃之想法。
二、楚成王听信儿子的妄言诽语,错杀忠臣
商臣当了一段时间的太子后,终于迎来了除掉斗勃的机会。
公元前627年,中原的霸主晋文公去世。许国和蔡国叛晋附楚。晋国新君晋襄公非常恼火,认为自己刚上任,你们就来反我,这口气实在无法下咽。于是,调兵遣将、兴师讨伐。楚成王认为这是一次称覇中原的大好时机,马上任命斗勃为主帅,驰援许、蔡两国。
晋、楚两军相遇汦水,隔着河流对峙了两个多月,双方都不愿过河交战。晋军粮草快耗尽了,很想退兵,又怕落得个当逃兵的坏名声,被世人耻笑。于是,想了一个办法,派使者过河对楚军说:“我军退兵三十里,你们过河布阵,决一死战;如果你们不想过河,请退兵三十里,我们过河和你们决一死战。”
斗勃听完使者说话,拍案而起,勃然大怒,指着使者吼道:“你们弱小的晋军有什么资格和我谈条件!”在一旁的副帅成大心力劝斗勃息怒,并说:“不如让晋军过河再歼之。”斗勃听信成大心之言,决定退兵一舍,让晋军过河。晋军将领阳处父见楚军撤退,马上对士兵说:岁暮天寒,不利作战,既然敌军已退,我军渡河还有什么意义?现在撤军,等天气暖和再举兵伐楚。晋军士兵早就不想打这个烂仗,听说撤军,一咕噜往回家的路上狂奔。
楚军后退一舍,等了两天,不见晋军动静。于是,派人去打听,探子回报说晋军已跑光了。斗勃只好下令班师回朝。
斗勃不战而归,楚成王北进中原落了空。为此,成王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
此时的商臣,怎么会放过除掉斗勃的天赐良机呢?他来到宫中,对楚成王说:“两军相持两个多月,斗勃迟迟不出兵,让晋军回去,成为中原霸主。听说斗勃收受了阳处父的贿赂,才不过河作战。他这样做,心里哪有父王您呢?”
楚成王听到商臣这么一说,龙颜震怒,当即拿出一把剑,派人送去给斗勃,叫他自尽。
斗勃进宫向成王陈述事情原委,被商臣拦在宫门外。斗勃眼看求见不得,遂举剑自刎,血溅宫门。
成大心掩埋了斗勃的尸体之后,穿着囚服,来到宫中向楚成王讲述了事情的经过。他对成王说:“根本不存在贿赂之事,是我劝斗勃后退三舍,等晋军过河再交战,大王要杀也是杀我呀!”成王听后,脸色顿变,捶足顿胸地说:“太子误了寡人,寡人误了江山。”从此以后,成王对太子心存芥蒂,避而远之。
斗勃蒙冤而死,给楚成王心里罩上了一层阴影,同时,楚成王开始对商臣处处留心。一天,他看到一个近臣身上佩戴着自己送给太子的饰品,便追问饰品怎么来的。近臣起初不说实情,经过严刑拷打才说出是太子送的。楚成王听后,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一切。
三、真相大白,楚成王图谋废立太子,却踌躇不决
此后,楚成王过着懊悔与自责的日子。当他看到少子王子职聪明贤达,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之火。他决心改立王子职为太子。与此同时,他耳边回响着斗勃曾经说过的话,担心废立会闹出事端,所以迟迟没有举动。
某天,楚成王的妹妹过来串门。成王把商臣图谋不轨、冤杀斗勃、自己想废立太子等事和妹妹叙说。
兄妹的谈话不径而走。商臣把成王意欲废立太子的情况告诉自己的老师潘崇。这个潘崇也是个妄为人师,丧心病狂的人。他向商臣说了4句话计16个字,即“欲掌王权,必行大事,今夜动手,稳操胜券。”
四、祸起萧墙,楚成王遭遇逼宫,命丧子手
一场同室操戈、弑父夺位的宫廷政变就此拉开帷幕。
冬天的夜,寒冷漆黑,凄迷弥漫。此时,楚国的王宫里剑拔弩张、刀光血影。潘崇带领几十名武士,雄纠纠,气昂昂,径直闯进楚成王的寝宫。
楚成王看到来势汹汹的的武士,吃惊地站起身来,厉声喝斥潘崇道:“太子大傅,深更半夜,来此何干?无令而至,胆大包天,当以处死。”
潘崇面无惧色,大步向前,手弹剑刃,冷冷说道:“鹿死谁手,尚且未知,新君登基,旧主易位。”
此时,商臣也赶过来了。成王用悲戚的目光望着商臣,商臣转脸向后,不予理睬。潘崇解下商臣腰间的束带,扔到成王面前说:“大王请自便,别自讨苦吃。”
成王拾起束带,仰天而呼:“好子上,好子上!寡人当初未听你之忠告,今日自取其祸,现将死在逆子手中,叫我有何脸面去见你?”说罢把束带套上脖子。
潘崇迫不及待,大声喝斥武士:“赶快动手!”两名武士将束带往上一提,片刻功夫,成王便气绝身亡。
楚成王之死的主要原因:
一是楚王室内斗风气盛行、政治血腥。
权力是根魔杖,血浓于水靠不住。楚国王室的政变杀戳事件时有发生,而自从楚武王熊通弑杀刚继位不久的侄子称王之后,楚国的宫廷政变变本加厉,王室里弥漫着血雨腥风。
二是楚成王错判错失,让自己踏上了不归之路。
历史上的楚成王并不是个糊涂之人。他雄才大略,沉稳内敛,足智多谋,知人善任。一方面发动战争开疆拓土;另一方面广积人缘,开启结盟修好的外交模式。而且他恢复楚国向周天子纳粮进贡,借助周王朝的权势,以巩固和提高楚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然而,他聪明一世,却糊涂一时,在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因察人不明而失误,给自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人们常说,知子莫如父,可他偏偏看不清自己儿子的本来面目。而且,还听信儿子胡言诽语,冤杀忠良,拆卸了自己的臂膀。当他得知儿子的谋逆用心之后,却拖泥带水,优柔寡断。最后让儿子先行一步,将自己吊杀。
楚成王是弑杀兄长而登上君主宝座,自己最终也没有逃脱死于政变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