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战国,纵论春秋,齐景公可以说是齐国在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霸主。
然而虽然齐景公在位期间做了不少发展性的举措,可是后世对于他的评价却并非全都是好评,而是将其定义成了一个具有两面性的人。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他是一个集明君和昏君于一身的君王,而且最终还把更大的危机留给了自己的后人。
当然,按照惯例来说,在探讨一个人缺点之前,我们首先应该讲一讲对方的优点,这种手段叫做欲抑先扬,可以造成一种反差的感觉,让大家看的更有味道。
齐景公的前半生:治国之明君
俗话说逆境之中见人才,危难之时显身手。早年期间的齐景公,就是一位生于忧患之中的君王,他在继位时所面临的局面,完全可以说是一团乱麻。
齐景公的父亲也就是灵公去世的时候,景公其实还没有多大,而且他也并非灵公的嫡长子,所以按照嫡长继承制度来说,景公根本没办法继承国君之位。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灵公死后,真正的继位者是景公的哥哥,史称齐庄公。
然而庄公之所以能够顺利登上王位,即使也不完全是靠自己的本事,而是以仗着权臣崔杼。后来由于庄公色迷心窍居然和崔杼的妻子,发生了一些不清不楚的关系,如此一来,可算是惹上了天大的祸患。
因为崔杼发现这件事情之后,虽然表面上没动声色,可是暗地里却联合庆封发动了一场刺杀行动,直接干掉了齐庄公,转身将年幼的景公扶上了君王之位。其实从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当时这两位权臣究竟有多么嚣张,齐庄公好歹也是一国之君,居然被他们两个说废就废,简直把整个齐国当成了自家的后花园一样随意摆布。
在这种情况下登上王位的齐景公,处境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生怕手底下这两位有权有势的大臣,哪一天一不高兴,把自己也给废掉。如此说来,真可谓是生于忧患,她的父亲和哥哥留给他了一个非常难以收拾的烂摊子。如何在诸多权臣的夹缝中生存下去,成了年幼的景公,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不过事情也并非没有任何转机,他手底下的权臣们也不是铁板一块,崔杼和庆封两个人都想做大,都想找机会狠狠的踩对方一脚。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崔杼的两个儿子之间发生了内斗,各自带着手底下的人开始火拼,至于他们两个人内斗的原因,史料上说是中了庆封的离间之计。
但是崔杼对其中的内幕却毫不知情,还还专门派人请庆封带兵去控制局面,制止自己家族中的内斗。结果却没想到庆封直接给她来了一个斩草除根,把他的两个儿子连锅端了。这一下子崔家可谓是元气大伤,崔杼也从此直接退出了政治舞台。
不过接下来庆家的好日子也没过几天,又被另外一股势力赶出了朝堂,只经过几番折腾,掌握实权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最终才轮到齐景公粉墨登场。之后距离景公登上王位已经过去16年,在这16年的时间里,他基本上就是一个傀儡,直到此时才真正挺直了腰杆,开始着手治理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
正好在这个时期,外部的压力也相对轻松,晋楚两个大国都出现了一些内部问题,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理会齐国。而景公也正是趁着这个时机,开始厉兵秣马,励精图治,一心想要恢复齐桓公时期的霸业。
从公元前532年到公元前530年,齐景公任用相国晏婴、司马穰苴以及梁丘据等人,一发展国内生产业,一边加强军事训练,到后来隐隐之间已然拥有了和晋国争雄的实力。可以说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齐国完全发生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从一个朝纲混乱看不到希望的国家,再次焕发了生机,蜕变成了一个有可能问鼎中原的强国。
但是这种治世之明君的形象,只是齐景公人生中的一面,在他的一生当中还有着另外一副面孔。
齐景公的另一面
《论语•季氏篇》中有云:“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这一句话是对齐景公一生最中肯的评价,也是最为真实的写照。这是说齐景公虽然把齐国带上了富强之路,但是在其临死之时,却没有人称赞他的恩德。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齐景公不是一个纯粹的明君。
就连辅佐他的丞相晏婴也曾经这么说过:
“圣贤的君主,都有益友,却没有酒肉朋友。景公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两种人都用,他仅仅能做到不亡国而已!”
是的确如此,齐景公在位初期固然厉兵秣马,发奋图强,是国家迅速摆脱了混乱的局面,逐步进入治世。可是当国情有所好转之后,他便开始了贪图享乐的生活,虽然朝中依然还保留着像晏婴这样的治世能臣,可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阿谀奉承犬马声色之徒,比如梁丘据、裔款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然而事实也正如晏婴所说的那样,齐景公的发奋图强之路,在他的后半生基本上就已经止步不前,直到他死的时候也没有真正完成称雄天下的霸业,没能再现齐桓公当年的辉煌。而且除此之外,他在晚年还做了一件足以影响整个齐国命运的错误决定。
公元前490年,齐景公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开始考虑确立下一任继承人的问题。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当时的齐景公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妃子,叫做鬻姒,而且此人还给景公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公子荼。当时也不知道齐景公到底是怎么想的,总之没有立自己的嫡长子为太子,反而将王位传给了鬻姒所生的公子荼。
不过这也正是其昏君一面的体现,这种爱屋及乌的行为,的确不是明智的决定。在古代的分封社会时代,废长立幼乃是大忌,除非其嫡长子有过重大过错,或者极其特殊的情况,否则于情于理都不该这么做。
然而在看当时的情形,齐景公的嫡长子吕阳生也并没有出现上述情况,完全有继承国君之位的资格,而且吕阳生还与当时齐国最有名望和实力的家族田氏一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也就为后来的内乱埋下了祸患。因为就在景公去世不久之后,田氏一族的族长田乞联合鲍牧及诸大夫发动政变,直接杀掉了刚刚继位的公子荼,转而拥立吕阳生为新任君主,史称齐悼公。
可是齐国王室一脉的悲剧也就此拉开了序幕,因为拥立太子吕阳生的田乞,可不像其他权臣那样只是为了掌一时之权,而是有着反客为主的打算。整个田氏一族从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蓄谋发展,经过几十年的盘根错节,其势力已经庞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否则也不可能如此随意的扭转齐国政治局面。
因此后来的齐悼公吕阳生,完全沦为了田氏一族的傀儡。“政由田氏,祭则吕氏”这一句话,就是对当时情形的真实写照。甚至在后来,田氏干脆直接取代吕氏,真正实现了反客为主,坐上了齐国国君之位。
可是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还是要归咎于齐景公后半生对政治的慵懒,以及临死之前在立储方面的错误决定。因为齐国的田氏一族,完全是在他眼皮子底下发展起来的一个庞然大物,可是他对此却不闻不问,在其生前相国晏婴也曾多次提出过警告,但都背景公当成了耳旁风,最终给自己的后代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再加上他在临死之前废长立幼,更是为支持太子吕阳生的田氏一族留下了借口,使其顺理成章地发动政变,从而直接夺取大权,将整个齐国王室架成了傀儡。
所以说齐景公是一个集明君和昏君于一体的君王,前半生励精图治,后半生则过于懈怠,留下了许多政治漏洞,也给自己的后人埋下了祸患,甚至影响了整个齐国的命运。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做好人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做一个好人。此话说的非常有道理,人这一生中最难能可贵之处,便是始终如一。向齐景公这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者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而真正能够做到持之以恒,一直以同样的标准要求自身,始终不曾懈怠的人却少之又少。
正因为这样,古人才会一再强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防微杜渐,不可不察。一个人能够开创丰功伟绩,固然可喜可贺,但却不该把以往的辉煌当做挥霍的基础。人的一生中,即使不说每一步都要如履薄冰,但至少也应该做到不忘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