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定王十六年(前591年),楚庄王去世,其子熊审(楚共王)继位。楚共王继位时可谓形势一片大好,大部分诸侯都因为楚庄王的霸业而归附楚国。周定王十八年(前589年),楚共王在蜀城召开诸侯会盟。诸侯在蜀城之会上追授楚庄王霸主之名,楚国霸业达到了顶峰。
然而从周简王二年(前584年)开始,楚国的霸业便急转直下,而争霸对手晋国开始复霸征程。周简王十一年(前575年),楚国与晋国在鄢陵展开战略决战,史称“鄢陵之战”。结果楚共王率领的楚军大败,楚国失去霸主之位。那么楚共王为什么没能保住楚国的霸主之位呢?
本鬼个人认为,楚共王没能保住楚国的霸主之位主要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虽然春秋的天下格局在城濮之战后就进入了晋楚争霸的两极格局,但是楚国的综合国力直到春秋结束都是弱于晋国的。晋国与楚国共进行过十一次大战,楚国只赢了两次,还都是楚庄王时期。
晋国在楚庄王时期因为卿大夫专权而陷入了内斗,楚庄王正是抓住了这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才成功称霸的。但到了楚共王时期,晋国的卿大夫问题有所缓解,能够将主要精力用于对外争霸,形势对楚国就很不利了。可以说晋国的复兴是楚共王没能保住霸主之位的主要外因。
其次,楚庄王的个人能力在“春秋五霸”算是第一,楚国称霸的成功与楚庄王的个人能力密不可分。但这种依靠君主个人能力的争霸有一个缺陷——雄主逝而霸业衰。楚共王虽然不能说是昏君,但他的个人能力远不如父亲。更要命的是,楚国内部在楚庄王去世后也出问题了。
因为早年时被专权的若敖氏逼得当了三年的“酒色昏君”,所以楚庄王在位后期任命很多血缘关系亲近的公族当重臣。因此楚庄王临终时的楚国令尹子重和司马子反都是楚庄王的亲兄弟,楚共王的亲叔伯。然而在楚庄王去世后,子重和子反倚仗血缘和权势挑起了楚国内斗。
子重和子反先是为了排除异己而逼得名臣屈巫(申公巫臣)“润”了晋国,直接导致了吴国的崛起。子重和子反随后又开始内斗,两人的矛盾是楚国输掉鄢陵之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楚共王无力制约子重和子反,而吴国的崛起更是让楚国后院起火,无法集中精力于中原争霸。
综合来讲,在国力本就不如晋国的情况下,楚庄王去世后的楚国还出现了严重的内斗,导致楚国陷入了两线作战、内外矛盾并发的战略困境。而楚共王没有能力解决楚国出现的各种问题,自然在复兴的晋国面前丢掉了霸主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