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时期,秦国兼并西戎20余国,拓地千里,南到秦岭,西达狄道,北至朐衍戎,东到黄河,秦国到达了第一个小高峰。
大秦帝国这一路走来,颇为不易:3位国君战死,6代国君兄终弟及,大量的公室子弟为秦国的大业奉献了青春、乃至性命。
3位君王战死
秦国老祖秦非子的曾孙秦仲,是一位极具雄才的英主,郑国国君郑桓公在跟史伯交流时,非常欣赏他的才能,认为秦国在他的带领下,必将走向强大。
遗憾的是,公元前822年,秦仲在和西戎交战的过程中,不幸遇难,这是秦国第一位战死的国君。
秦仲的儿子秦庄公,在位43年,多次击败过西戎,被周天子封为西垂大夫,获得犬丘之地,秦国实力大增。78岁那年,率军亲征,不幸被犬戎斩杀,秦国的基业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秦庄公的次子秦襄公继位,继续祖宗的事业。秦襄公在秦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他护送周王室东迁有功,被封了爵位,秦国正式成为了诸侯国。襄公在位仅仅12年,在征伐西戎途中逝世,是秦国历史上第三位战死沙场的国君。
秦军浴血奋战
国君需要亲自上前线拼杀,连快80岁的老年人都要上阵杀敌,祖孙三代战死沙场,说明了:
第一,西戎部落很强大,非常强大;
第二,秦国是从弱小的家族慢慢地成长起来的,前100多年,只是一个普通的家族部落,内部组织还不完整,发生大战时,需要国君亲临前线,鼓舞士气;
第三,秦人的骨子里流淌着强悍的血液,战斗意志超级强悍!
前两条决定着秦国初期不能出现昏庸或平庸的君王,否则就会发生大灾难;第三条已经嵌入秦人骨子里,之后秦人历遭险绝困境,但都没有被打趴下!
非一般的传承制度
西周时,嫡长子制度已经成型,周王室、各诸侯国普遍采用。仔细分析秦国历代君主,经过统计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是兄终弟及。
秦宪公去世后,本来指定秦武公继位,结果三个庶长联合发动,废了秦武公,立5岁的秦出子,5年后,三位庶长杀了秦出子,又拥立秦武公!秦武公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国君,巩固权位后,借机干掉了3位庶长。
之后的事情就超出了常规:秦武公在位19年后,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兄弟秦德公;秦德公在位仅一年,去世后传位给大儿子秦宣公,11年后,秦宣公传位给二弟秦成公,秦成公在位3年,传位给三弟秦穆公。
秦国兄终弟及
需要说明的是,秦武公有一个儿子,公子白,是后来秦国白氏家族的祖宗;秦宣公有9个儿子,都没有继承君位;秦成公有7个儿子,也都没有继承君位。他们之间的传承是,兄终弟及,与其他诸侯不一样。
选择兄终弟及,意味着部分君王的后代会逐渐远离权利中心,越来越边缘化,需要一部分嬴氏族人做出很大的牺牲。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
首先,小孩子继承国君,控制不住局势。秦武公虽然在位时间比较长,但实际年龄却很小,去世时34岁左右,按照正常推理,他的儿子公子白的年龄和现在的初中生差不多,当时秦国情势很复杂,外有戎狄威胁,内有位高权重的世家贵族,一个小孩子恐怕压不住场面,后面几代选择传给弟弟的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其次,秦国公子没有争权夺利的传统。秦庄公的长子世父,觉得弟弟秦襄公比自己适合做国君,就主动提出让弟弟继承国君之位,自己在外带兵打仗,护卫国家安全。危难时刻,众人团结一致,不争名夺利,以国家大局为重,通常都能把国家带向强大。
最后,做了国君就意味着要承担更大、更重的责任。国家危难之际,做国君就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昏庸之才上位,不但自己难受,国人尤其是公室也不会同意,就像现在陷入危局的企业,一般人也不愿意去,庸才去了只会招致埋怨声。
秦国在发展初期,需要年龄适当、智商超群的人来带领国家,类似的情况其他国家也会这样做。比方说,我们熟悉的黄帝,黄帝去世后,传位给孙子高阳,高阳没有传给儿子穷蝉,而是传位给了雄才大略的侄子帝喾,也就是尧的父亲。
当能力配不上君位的时候,强行让儿子上位,后代得到的往往不是富贵,反而是灾难。一路厮杀的秦国人,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出现了好几代兄终弟及的特例。
长寿,绝不是一个人的事
君王有作为,还长寿,对一个国家、尤其是快速发展的国家极为重要。这一段时间,秦国就出现了好几位长寿且有作为的国君,带领着秦国不断走向强大。
第一位,就是首代国君秦非子,在位43年。秦非子在位期间,通过为周天子养马,巩固了秦国的地位。试想一下,倘若秦非子早早去世,后继者缺乏养马的本领,周天子很可能就会改变想法。
第二位,第四位秦君秦仲,在位23年。秦仲在位期间,周厉王残暴无道,致使诸侯反叛,西戎部落大肆入侵,秦国有了起兵发展实力的机会;经过秦仲二十来年的军事斗争,虽然他被西戎杀死,但秦国实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三位,第五位秦君秦庄公,在位44年。秦庄公上位后,周天子派给了7000名士兵,令他攻打西戎,在周王室的帮助下,秦国的生存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战争结束后,被封为西垂大夫,获得了犬丘一带的土地,秦国实力大增。
第四位,秦国第七位国君秦文公,在位50年。秦文公在位时再次击败西戎,由此可以发现,秦国经过前几代的努力,实力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与西戎的斗争中已经占到了上风。周室东迁后,留在原地的周朝遗民很多都被秦国收编,一方面是扩大了人口,另一方面是吸收了优秀人才。秦国百姓开始逐渐的定居下来,摆脱游牧身份。
第五位,秦国第十一位国君秦武公,在位20年。秦武公在位时,秦国实力大发展,通过诛杀叛逆的弗忌等庶长,加强国君权力;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貘等戎族,在原有地方设县,说明秦国的实力已经在西戎部族之上了。
第六位,就是秦穆公,在位39年。秦穆公之时,广罗人才,秦国的经济、文化、军事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向东发展受阻后,掉头向西,歼灭大小国家二十来个,拓地千里,秦国的事业达到了第一个高峰。
秦国领土不断扩张
通过以上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这六位国君不但很有作为,而且在位时间还很长,很长寿(秦武公是个例外)。倘若其中一两位过早去世,秦国很可能就会遇到大麻烦,不会发展得如此顺利。国君长寿,尤其是有作为的国君长寿,对国家的发展极其重要:
首先,能保证既定的国策贯彻实施。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位国君都有自己的治国思路和理念,倘若国君寿命短、频繁更替,国策经常变化,对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就是一种极大的伤害,霸业很可能就会半途而废。
我们举一个战国初期魏国的例子,魏文侯在位时重用人才、联合三晋,魏国蒸蒸日上;魏武侯继位后,开始打破三晋联盟,对人才也不再那么重视,魏国发展的脚步明显缓慢;等魏惠王上位后,彻底撕破三晋联盟,伐赵攻韩,魏国,重用王室溜须拍马之辈,魏国霸业戛然而止。
幸运的是,秦国前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前200多年,上述六位国君的统治时间占了近80%,保证了合理国策的有效实施。
其次,能够挖掘、任用更多优秀人才。人才的挖掘需要时间、需要眼光,倘若国君匆匆而逝,则很难保持优秀人才的连续出现,很容易断代,类似的例子历史上不计其数。
最后,国君长寿,大都能把控朝政,防止权臣、后宫乱政。国君寿命短,幼君继位,控制不住朝政,权臣、后宫就会冒出来,熟悉东汉历史的朋友对这一点会有深刻的印象。秦国只在秦武公年少时,出现过庶长乱权,反观同时期的其他诸侯,权臣弑君、架空国君的现象层出不穷,对国家发展造成很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