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规则中有一句箴言: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国家利益。
事实上许多国家的外交政策都建于这个规则之上,不同的时期采取最合适的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国家发展。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同样也许许许多多的外交事件,譬如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等等。
其中蔺相如的出使秦国,把和氏璧完璧归赵的故事大家都很耳熟,这也是外交史中的一段佳话。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蔺相如的行为,是真的对赵国与列国的关系有益吗?不尽然是。
“完璧归赵”的美谈
司马迁的《史记》在史书上的地位不言而喻,有道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能和屈原的《离骚》所媲美的,肯定是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作品。
所以初高中课文中,会选取《史记》中的部分文章,用作教学之用,也为了让青少年体会古文的韵味。
其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更是人人皆知。
在文中蔺相如是一位机智过人,有勇有谋的形象,为了国家尊严不惜自己的性命,勇于和秦王斗智斗勇。
也因此蔺相如的个人形象光辉在人们心中无限夸大,以至于后来与廉颇的故事中,廉颇彻彻底底沦为了配角。
虽说在同样的列传中二人并列,但在“负荆请罪”一章中,蔺相如的大度,显得廉颇格外鲁莽狭隘。
这其中除了蔺相如本身在文章中的形象塑造,还有人们对他的“光环”加成,也就是“完璧归赵”中的美好形象。
在《史记》“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赵国得到了楚国国宝和氏璧,秦王愿用15座城池来换取宝玉。
赵王担心不给秦王,会落人口实,徒增两国嫌隙;又怕给了和氏璧秦王不实现诺言,白白丢了宝物。
蔺相如得知后主动请缨,提出可以作为使臣帮赵王把和氏璧送到秦国,如秦王不兑现承诺,他也定会完璧归赵。
蔺相如这样做是有充分的考量,他认为秦王先提出以城换玉的请求,如果不给是赵国的不是。
而要是赵国送了宝玉,但秦王没有赠予城池,那就是秦王的不是,相比之下还是选择后者为好。
蔺相如到了秦国后,发现秦王并没有交出城池的意思,就巧言哄骗让秦王把和氏璧交出。
再让随从偷偷把和氏璧送还赵国,自己则留下来和秦王周旋,直面秦王,任他处置。
看着颇有胆色的蔺相如,既然和氏璧没有已成事实,秦王也不愿伤了两国和气,于是以礼相待,把蔺相如送还回国。
回到赵国后,蔺相如马上受到了赵王的优待,封为上大夫,这也就有了后来和廉颇的故事。
美玉背后的外交试探
这项和氏璧换城池的交换中,真的只是秦王爱惜美玉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吗?
文中的秦王是历史上有名的秦昭襄王,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英明君主。
虽然没有后面的秦始皇的名气大,但他在位的56年中,不断提高国家实力,扩充秦国疆土。
秦昭王的举措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秦昭襄王的铺垫就没有后面的秦王朝。
他自己也具有传奇色彩,早期在秦国为质子,当作人质留在赵国,忍辱负重多年。
回到国家为王之后又和自己的母亲抢夺政权,最终以秦昭王的胜利而告终。
这样英明有着成就霸业之心的君主,又怎会是贪恋一块美玉石头,而随意挥霍国家城池的人呢?
许多史学家在研究后认为秦昭王此举是一项外交试探,打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实力。
在和氏璧事件发生之前,秦赵两国已经维持了20年的和平,和其他五国不同,秦国一直没有对附近的赵国下手。
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实力,之前的赵国国君是赵武灵王,以“胡服骑射”政策闻名,赵国武力强盛,一时不敢擅动。
还有人情方面,秦昭王在赵国为质子时,赵武灵王并不曾苛待他,相反还对他有恩。
在上任秦国国主去世后,将秦昭襄王送还到秦国,让他顺利继承了王位。
即使赵武灵王已经薨逝,可是受过赵武灵王的恩惠,秦昭襄王也不愿和他的子孙马上兵戎相见。
再有就是秦国的外交政策,当时的秦国日渐发展壮大,但七国分布散乱,攻打一国即要面对其他六国的危险。
于是秦国采取友好政策,尤其对邻近的国家,先和他们打好关系,避免被他国结盟围攻。
在这些因素下,秦赵两国能维持数十年的和平就不足为奇了,可是国家之间的政策是随着时势变化的。
20年后秦昭襄王进行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壮大,和赵国单纯的武力改革不同,秦国的国力发展是多方面的。
在农业、军事、政治等等,国家发展一下子高于6国之上,这时看似稳定的局面不得不打破了。
随着秦国日渐强大的同时,赵国的新国君却不像赵武灵王一般英明,赵国国力在衰退。
敌强我弱的时候自然要避其锋芒,可敌弱我强之时,就是出击的好时机。
因此秦昭襄王才有了以城池换和氏璧的要求,如果真是挚爱美玉,那又何必在得知美玉丢失后,仍然对蔺相如以礼相待呢?
蔺相如曾提到,秦国强大赵国不敢违背,这句话也间接表达了赵国整个国家的实力大大削弱。
虽然有自谦之意,但不可避免的还是让秦王认为赵国势微,加上赵国如此在意一块和氏璧,不免被秦国轻看了几分。
结语
关于蔺相如做的是否正确,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蔺相如太过激进,用极其刚硬的态度威胁秦王,是不妥当的。
也有人认为蔺相如的行为恰好给了秦王警告,让他意识到赵国的实力不可小觑。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和氏璧能顺利回国,不过是秦昭王的将计就计,不然怎么会让他们轻易得逞,而蔺相如的行为,不过是应证了他的“愚蠢至极”。
总之不论如何,秦国和赵国的关系随着两国实力变化,不可能再重回原样。
几十年后,强盛的秦国举兵60万攻打赵国,把赵国主力消耗殆尽,从此结束了秦赵两国的对峙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