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个月,一部在腾讯视频、爱奇艺首播的电视剧——《庆余年》风靡了整个网络,并引发了诸多年轻人追剧的热潮 。
虽然这是一部架空历史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但是里面的部分情节背景,也是来源于真实的历史。比如《庆余年》剧中有一个独立于朝廷的机构——监察院,它只受皇帝管辖,不容许任何皇室人员插手。
监察院共分八处:一处负责监察百官;二处负责收拢情报;三处负责研制毒物和武器;四处负责监察外地官员;五处负责保护院长;六出负责暗杀和保护;七处负责刑讯囚敌;八处负责管书籍刊印,审查文章。
八处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八处之上又有提司和院长,原著中隐晦暗示,提司有监察皇帝之权。剧中小范大人初入京时便担任提司一职,在这层身份的保护下,小范大人在两位皇子的夹缝中求生存,一步步成长为能与皇帝分庭抗礼的存在。
监察院成立之初,叶轻眉在石碑上刻下这么一段话:
“我希望庆国之法,为生民而立,不因高贵容忍,不因贫穷剥夺,无不白之冤,无强加之罪,遵法如仗剑,破魍魉迷崇,不求神明。我希望庆国之民,有真理可循,知礼义,守仁心,不以钱财论成败,不因权势而屈从,同情弱小,痛恨不平,危难时坚心志,无人处常自省…”
可惜叶轻眉死后,她的宏愿也随她化为一抔黄土,监察院的碑文上面也积满了灰尘,监察院也逐渐沦为了皇权之争的工具。
小范大人所处的时代,虽是架空的王朝,可它的监察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与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监察制度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需产物,早在西周时期监察制度便已经萌芽,然监察制度在西周的发展并不顺利,甚至没有固定的机构。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在丞相之下又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并让这一机构立足于御史府。
《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
监察制度发展到唐朝时,便已经基本完善,但监察制度虽成熟,可权力却极为分散。唐朝又将监察制度重新改革,结束了监察官员互相推诿,统属混乱不清的局面。
自东汉时期开始,便设立了这样一处中央监察机构,开始监察百官,行使着与《庆余年》中监察院一处相似的责任,负责监察百官弹劾,扶正朝堂纲纪等。
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除了名称有所差异之外,基本的职能都不变。包括后来的隋唐五代宋金元等朝,都是历代沿置,成为了中央行政监察机关。
发展到唐朝时,它的监察机构是御史台,沿用了北魏魏齐时的名称,但同时,它又被称为宪台、乌台。
《唐六典》记载:“御史台,汉名御史府;后汉曰宪台,时以尚书为中台,谒者为外台,谓之三台。魏、晋、宋、齐曰兰台,梁、陈、后魏、北齐、隋皆曰御史台,皇朝因之。”
唐朝贞观年间,御史台又设置台狱,这不仅有了监察之权,还有了断案之能。唐初武德年间,御史台被认定为唐朝正统监察机构。高宗龙朔二年,御史台被改名为宪台,咸亨元年,又复名为御史台。
睿宗年间御史台又被改名为肃政台。光宅元年,又分为左、右肃政台。神龙元年,又被改成左右御史台。御史台几经沉沦,一直到玄宗年间,才得以稳定。
御史台规模宏大,设有御史大夫、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五种官职。其中侍御史中有一资历最高者,又被看作御史中丞的助手,被人尊称为“杂端”或“端者”。
御史台又分台院、殿院、察院三院,三院人员分配各不相同,各司其职,又互相牵制,其中台院有六位侍御史。
《唐六典》记载:“其职有六:一曰奏弹、二曰三司、三曰西推、四曰东推、五曰赃赎、六曰理匦。”
由此可见,台院的主要职责便是监察百官弹劾、政绩,行事自成一派,一言一行皆有章法。
《唐六典》中记载:“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凡有别付者,则按其实状以奏。若寻常之狱,推讫,断於大理。凡事非大夫、中丞所劾而合弹奏者,则具其事为状;大夫、中丞押大事,则豸冠、朱衣、纁裳、白纱、中单以弹之,小事常服而已。”
后来的宋明两朝台院,监察百官可凭借风言风语弹劾不法,御史们纵然是听信谗言,也不会被定罪。可在唐朝,皇帝明令禁止诬告,这虽然无法让朝廷达到“水清”的程度,却让御史台有了更强的话语权。
殿院设殿中侍御史九人负责,“列于合门之外,纠离班、语不肃者。元日、冬至朝会,则乘马、具服、戴黑豸升殿。巡幸,则往来门旗之内,检校文物亏失者。”在殿院严格管理下,廷殿仪式、朝中例会从不出错。
察院设监察御史十五人,负责监察京城之外的州府官员,相当于《庆余年》中监察院的四处。察院对地方官员的考察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考察为官者人品,孰善孰恶,为恶者不再启用;
第二考察为官者在为政期间百姓户口流散情况,探查徭役情况;
第三考察当地百姓生计;
第四考察当地是否有不务事业的奸滑盗贼;
第五考察为官者的才华,看他能否堪当大任;
第六,探察当地是否有“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
经此六项探查,察院将为官者学识品行、当地百姓生活情况等一并掌握,客观上也提高了地方官员处事的积极性。
唐朝御史台原有监察弹劾百官与审讯的作用,但随着唐朝政权日渐腐朽,御史台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初始时,御史直接向皇帝弹劾官员,可后来却渐渐加入进状、关白等步骤,将弹劾一事程序复杂化。
唐中宗时,御史弹劾的“状纸”必须经过中书门下的审核,他们的工作不再具备独立性和隐私性。御史台中的官员品阶不高,纵然是御史大夫,也仅仅是从三品。如监察御史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官员,也仅仅是正八品。
虽然品阶不高,但是这些监察官员的任选标准却很高,在很大程度上比较重视个人品质和为人处事。
《唐会要》曾有详细记载:“所取御史,必先质重勇退者”。
除了任选标准高之外,社会地位和朝廷赋予的职权很大。唐朝时,中央权力系统主要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御史台所构成。为了维护品阶不高的御史台各级官员的社会地位,唐朝甚至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唐会要卷四十》里有详细记载:“御史宪司清望、耳目之官,有犯当杀即杀,当流即流,不可决仗,可杀而不可辱也。”
上文说到过,监察官员的品阶不高,但毕竟属于中央权力系统,所以,职权其实相对而言,还是很大的。唐朝的监察官员拥有独立弹劾权,尤其是在唐朝初期,监察官员可以自由地弹劾任何人。即使从属于御史台机构,但弹劾时则不用通过上级批准。《通典·职官六》里就曾记载着一件事:
唐长安四年,监察御史肖至忠弹劾宰相苏味道后,御史大夫李承嘉曾责之曰:“近日弹事,不咨大夫,礼乎?”肖至忠却答曰:“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若先白大夫而许弹事,如弹大夫不知白谁也!”李承嘉无言以对。
大概意思就是说,御史大夫责备监察官员,为何弹劾之事,不与他汇报,这不符合礼仪。监察官员随即以“故事”反驳,说御史是皇帝的耳目,有独立奏事的权力。
但在唐玄宗时期,宰相专权出现,监察官员没有了独立弹劾权,出现了“进状”和“关白”的规定。直到唐肃宗上台,为了打击宰相专权,恢复了监察官员的独立弹劾权,废止了“进状”和“关白”等程序。
但综合来说,无论是朝中权倾朝野的大臣,还是穷乡僻壤里不入流的小官,都在御史台的监察之列。在这复杂的环节中,若皇帝不能知人善用,误用佞臣,那他这居庙堂之高之人,必然会受到蒙蔽。
御史台中,察院与地方官员联系最为密切,若他们收受贿赂,伪造功绩,将皆大欢喜的成绩呈递给皇上,那受苦的终究还是天下百姓。
安史之乱后,唐朝官员争斗之风日盛,寡廉鲜耻的观念变的淡薄,此时独立于朝廷的御史台,倍受狼狈关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谁又能禁得住诱惑?御史不再是公正的官员,他们逐渐被环境同化,有的与权臣沆瀣一气,谋取利益。有的插手皇位之争,恶意弹劾异党。有的胆小怕事,不再直言不讳。仍旧保持当初那份浩瀚之心者,少之又少。
《庆余年》中,监察院是皇帝的耳目,不容许任何人插手。而唐朝的御史台,是皇帝监察百官的门户,两者建立之初的目的,皆是为了维护百姓。
但监察院逐渐变为陈萍萍手中的利刃,御史台变为大臣们打擂台的战场,纵使陈萍萍与庆帝多谋善断,也还是让长公主在监察院中安插了自己人。
在这场乱世中,无论是监察院还是御史台,都无法做到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