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一直以来都深受许多中老年朋友的喜爱,但如今这种类型的电视剧大多属于“抗日神剧”,穷凶极恶的日寇在电视剧里都像是“智力残疾”。
最近几年,有关部门发出严正声明,禁止拍摄这种“无脑剧”。有些心思活泛的出品商另辟蹊径,在最近几年的抗日题材电视剧里,安排上八路军与土匪共同抗击日寇的剧情。
这些五花八门的抗日电视剧中,会经常出现这么一种桥段,土匪起初为祸一方,经常下山打劫富商。为弄到更多钱财,他们会选择绑架土豪富绅的孩子,索要高额赔偿金。
土匪们索要的赔偿金都是几百块现大洋,到最后土匪被八路军感化,决心痛改前非,共同抵御日寇。
今天,我们不讨论剧中的这些桥段是否符合真实历史,就来分析一下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
1909年,晚清政府为振兴经济,铸造一种新式圆形银币,用来刺激市场。因为这种银币上有着蟠龙的图像,纯银打造,民间称它为“龙洋”,“龙洋”是大洋的雏形。
1912年,隆裕太后代表溥仪正式签署《退位诏书》,至此,清王朝正式覆灭,袁世凯成为民国大总统。
1914年,袁世凯颁布《国币条例》,敦促各地铸造银元(大洋)。大洋呈圆形,正面铸有袁世凯的侧身像,人像顶部刻有铸造的年份。
1933年,国民政府确定了以大洋为主的流通货币体系。1935年11月,政府以法律形式,让“法币”成为市面上强制流通使用的货币。
起初,法币能直接和英镑、黄金兑换。到后来通货膨胀,法币贱如纸,连带着大洋也大幅度贬值。
1949年新中国成立,市面上虽然还在流通大洋,不过新的货币制度已经慢慢取代大洋。
因此,1909年至1949年,这40年的时间,大洋的价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环境的不同,上下起伏。
1910年至1925年,这段时间中国物价还算平稳。加上鲁迅、胡适等人在20年代左右留下许多有关钱财交易的文字记载,以此来推算大洋的实际价值应该是比较公正的。
从《鲁迅日记》获知,鲁迅平均每月固定收入大约有250块大洋。再加上稿费与其他额外收入,从1912年至1936年鲁迅离世的25年里,鲁迅平均每月收入大概超过400块大洋。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的收入在当时属于全国顶尖水平。但是这400块大洋到底有多么庞大的购买力?我们可以稍微推算一下。
1919年,38岁的鲁迅斥资3600块大洋,买下了北京八道湾11号四合院。这套四合院共有28间房,面积颇大。
鲁迅之所以会购买这处豪宅,原因就是要带着自己的弟弟和日本弟媳等一大家子人生活。
当时鲁迅不能一下拿出这3600块大洋,他先把绍兴老屋卖给了大地主朱阆仙,又向银行借贷500块大洋短期贷款。再加上多年来的积蓄,和朋友周转一些,才凑出了3600块大洋。
原本鲁迅认为自己花钱买了这么大的一所房子,应该能和弟弟、弟媳一家人相处融洽。但没想到,日本弟媳污蔑鲁迅偷看她洗澡。加上鲁迅与弟弟闹出了不小的矛盾,1923年,鲁迅主动搬出了八道湾11号。
他第二次购房,买下了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六间小院,这套小院的价格大约是800块大洋。
根据学者李开周的考证,1914年的上海,一块大洋可以购买44斤大米。
南北经济环境不同,南方物价相比北方是有些偏高。那进行折中换算,鲁迅购买房产时,一块大洋大概能购买50斤大米。
再按照如今一斤大米市价2.5元人民币计算,一块大洋的购买力换算成人民币是125元。鲁迅花了3600块大洋买的八道湾11号,折合成人民币大概就是40多万。
但是这样简单地用大米换算大洋的价格,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大学选修经济的同学应该会清楚,如今的学者、专家计算之前的货币实际价值,是根据同等食品换算的。
可若是按照实际购买力,北京内城一套28间房的四合院难道只值40多万元人民币吗?这肯定是不现实的。
所以无论换算哪种货币,必须要结合恩格尔系数作为参考调整。
按照民国时期恩格尔系数换算,一块大洋能购买50斤大米,可当时大米的实际价值与现在不同。鲁迅同时记录过,他曾经请一群人去东来顺吃涮羊肉,吃了大约两个小时才花了一块大洋。
现在若是一群人去东来顺吃涮羊肉,要吃饱,吃好,最起码要花费超过1000元以上。
这种简单的通过大米的购买力换算大洋的实际价值,是非常不准确的。按照民国中期,一英镑兑换七克金子,折合现在约2800元人民币计算,一英镑能兑换约十块大洋,那一块大洋的价格差不多就在280元人民币左右。
民国时期的生产条件,无论是提炼黄金,还是种植庄稼,肯定都不如现在的效率高。所以,一块大洋在民国时期的实际购买力肯定是要超过如今的300元人民币。
这样算下来,鲁迅购买的那套3600块大洋的豪宅四合院,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是110万-150万左右。
当然,我们不能全部按照鲁迅先生的实际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来计算。
与他同为现代文学家的胡适先生,在寄给母亲的信中写道:“适之薪金已定每月二百六十圆。……教英文学、英文修辞学及中国古代哲学三科,每礼拜共有十二点钟。……适现尚暂居大学教员宿舍内,居此可不出房钱。饭钱每月九圆,每餐两碟菜一碗汤。适意俟拿到钱时,将移出校外居住,拟与友人六安高一涵君。”
据了解,当时胡适和好友高一涵在北京大学的附近一处偏僻地方合租,每月租金为六块大洋。胡适在北京大学待了一个月后就加薪,加完薪后,胡适每个月能拿到280块大洋的固定工资,是北大所有教授中最高级别的待遇。
由此不难看出,不管是鲁迅还是胡适都是不差钱的主,能随随便便地购买豪宅,出入大饭店。
那有没有当时平民百姓的工资待遇标准,以及购买力的相关文字记载呢?
徐向前元帅在自传回忆录中讲起过,1917年,他在河北阜平一家杂货店当学徒,到年尾时,徐向前拿到三块大洋,他非常高兴,说自己“从来没有拿到过这么些钱”。
徐向前家庭条件贫困,幼年辍学,在杂货店当了两年学徒,总共拿了不超过十块大洋。反观鲁迅和胡适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就已轻松超过250块大洋,与他们相比,徐向前元帅就是地地道道的普通大众。
但是,徐向前拿到这几块大洋却非常高兴,足以可见,一块大洋在当时具有多么高的购买力。
再按照同时期上海市政府公报的统计,一名普通上海工人每月工资大约是在10块大洋左右。不过上海消费高,吃穿住都需要用钱,十块大洋对普通工人而言,就是一家老小每月的开销。
在老舍先生的著作《我这一辈子》中,主人公福海当上巡警后一个月是六块大洋工资,还要扣掉一块五的伙食费,家里有他和顺子两个人,日子凑合过下去。
这还是在警察局能按时发薪的前提下,若是拖欠薪水,福海一家可就难过了。
所以,按照民国时期的恩格尔系数,结合同时期的购买力换算下来,一块大洋相当于280-350元人民币左右。
若是单纯按照那些学者专家的换算,一块大洋约为150-200元人民币左右,那这种换算方法未免显得过于粗暴,有些“一刀切”的意思。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2020年,杭州、上海地区一斤普通五花肉就要35元-40元一斤。两年过去了,现在超市里一斤五花肉的价格大概10-15元左右。
所以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环境,对民国时期的人而言,一块大洋可以购买50斤大米。有这50斤大米作为保障,一家人都可以吃好几天的饱饭。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普通人能够吃饱饭就已经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