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是戏曲演出的专门场地,从最早出现的“露台”到金代三面观的戏台,至元代,戏台分前后场已经非常普遍,这是戏曲完全成熟的重要标志。你知道中国现存的古戏台有哪些吗?历史著名戏台戏楼又有哪些呢?本文盘点了中国十大古戏台,包括恭王府戏楼、上海豫园古戏台、宁海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德和园大戏楼、城隍庙古戏台、北京湖广会馆大戏楼等,下面请看详细介绍。 中国十大古戏台
1、恭王府戏楼
恭王府大戏楼,建于同治年间(1862一1874),是恭亲王及其亲友看戏的场所。这座戏楼是我国现存独一无二的全封闭式王府大戏楼,建筑面积685平方米。戏楼戏台是在四合院中利用一长方形大厅,在厅南部建戏台,长7.2米,宽6.1米,台高0.32米,呈三面伸出式,周围栏杆高0.5米,台上置一张案桌和两把太师椅,彩绣红布做幔帐。戏台上方,一块金字黑匾高悬,上书“赏心乐事”四个篆体字。
2、上海豫园古戏台
上海豫园古戏台始建于一八八八年,原在闸北钱业会馆内,后移建于上海豫园内。被誉为“江南第一台”。整个建筑,宏伟轩敞,藻饰华丽,雕刻精美,贴有金箔,富丽堂皇,戏台藻井呈穹窿状,上有二十二层圆圈与二十道弧线相交,四周二十八只金鸟展翅欲飞。戏台对面的还云楼为贵宾看戏佳座,两侧为双层看廊,台前陈列着一块特大金砖。整个院落,环境典雅,古趣盎然,置身其中,品茗赏曲其乐无穷。
3、宁海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
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位于宁海梅林街道岙胡村。清嘉庆二年,邑庠生胡元实(1729-1812)建造胡氏宗祠,号为“积庆堂”。前厅较为简陋,平屋三间,咸丰四年(1854)以胡寅阶为首事,将前厅三间平屋改建成五间楼房,资金由族内各房捐助,以“劈作做”手法而建。上世纪二十年代,改造戏台和勾连廊(俗称工字屋),并增设三连贯藻井。200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德和园大戏楼
德和园大戏楼位于北京颐和园内,始建于一八九一年,一八九五年建成,是仿畅音阁规制建造的戏楼。它是中国目前保存较完整、建筑规模较大的古戏楼。德和园大戏楼为庭院式戏场,戏楼的对面是慈禧听戏的场所––颐乐殿,一旁的偏殿是慈禧赏给王公大臣们听戏的场所。德和园大戏楼建筑精美,气势宏伟。它总高约22米,第三层檐口以下的高度18米,底层舞台总宽17米,总深16米。戏台共有三层台面,名福、禄、寿三台。
5、宁海城隍庙古戏台
城隍庙古戏台位于宁海跃龙街道桃源南路。城隍庙始建于唐永昌元年(690),南宋隆兴元年(1163)改建。1935年对城隍庙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卸下了台前影响观众视线的四根万柱,换上了二根铁柱,今存的仪门、戏台及两厢均修建于此时,2002年又进行过全面维修。戏台面阔5.3米,进深5.2米,离地1.7米。最为别致的是戏台檐下三面花拱,远看整体如网,故民间称为网拱。与宁波府城隍庙、奉化松岙城隍庙、宁波湖西秦家祠堂同一作法。城隍庙古戏台为庭院式戏场,是中国传统戏场的主要布局方式。
6、北京湖广会馆大戏楼
3A景区
湖广会馆位于北京宣武区虎坊桥西南角,建于清嘉庆十二年,其中戏楼建于道光十年。戏楼舞台为方形开放式,正中挂有“霓裳同咏”的匾额,北京宣武区,曾经汇聚了中式文化、达官鸿儒、能工巧匠、曲艺大家等无数传奇…名伶谭鑫培、余叔岩曾作为两湖同乡在这里演戏。梅兰芳、程砚秋等也在这里登台献艺过。现在重修的湖广会馆被开辟为北京戏曲博物馆,大戏楼每晚由北京京剧院的名家进行精彩的表演。成为展示戏曲精品,普及戏曲知识的重要阵地。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虎坊路3号
7、祁门古戏台
文物保护单位
祁门古戏台分布于黄山市祁门县新安乡和闪里镇,共有11处。戏台与祠堂正厅相对,前、后台共五间,建筑面积98.6平方米,两侧看台二排座看台,前檐额枋上刻画各种人物花鸟及动物图案。其中新安乡8处,包括馀庆堂古戏台、聚福堂古戏台、叙伦堂古戏台、大本堂古戏台、和顺堂古戏台、顺本堂古戏台、敦化堂古戏台、新安古戏台,闪里镇3处,包括会源堂古戏台、敦典堂古戏台和嘉会堂古戏台。这些古戏台风格各异、各具特色,是明清以来徽州古戏台的代表,其建筑风格不同于城市的戏台,也不同于北方农村的戏台。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
8、乐平古戏台
乐平古戏台,是指中国江西景德镇乐平市内所保留大量古代戏台,主要用于演出赣剧用。乐平市保存有400多座古戏台。主要为砖木建筑,可以分为宅院台、庙宇台、会馆台、祠堂台和万年台五大类。乐平古戏台大致分为宅院台、庙宇台、会馆台、祠堂台和万年台五种,其中最多见的是祠堂台和万年台。
9、山西晋祠古戏楼
晋祠水镜台位于太原西南的晋祠,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戏台分前后两部,从建筑形制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撑卷棚式屋顶,周围加各种装饰,制作工艺精细。后台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前后台之间设上下场门,中以木板隔开,上悬“水镜台”横匾。台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嵌入石勾栏,将前后台围一周,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
10、宁海潘家岙潘氏宗祠戏台
宁海潘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桥头胡街道潘家岙村,清代乾隆甲辰(1784)由潘家兴、家思、家瑜等倡建。建亨堂三间、戏台一所。至嘉庆庚午(1810)族长家齐首事建前厅楼屋五间。民国壬午年(1922)宗长潘达品偕首事将前楼戏台及两厢进行大修。潘氏宗祠采用“劈作做”手法(在建筑施工时,引入竞争机制,由两队工匠沿中轴线分头施工。当地称作“劈作做”,也是十分罕见的施工方法)。潘氏宗祠古戏台是宁海古戏台的一种。结构上包含了主台、后台、看楼及藻井等要素,藻井为并排两个。整过戏台和周边建筑略显破旧,但依然能看到精巧的结构、华丽的装饰,当年的繁华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