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出生布衣,在走投无路之下,投奔皇觉寺剃度为僧。在儿时小伙伴汤和的邀请下,参加了郭子兴的义军。而正是汤和的邀请,朱元璋走上了他的皇者之路。
正是有自己的一帮淮西兄弟们的鼎力相助,朱元璋灭了元朝,建立了大明朝。革命胜利了,自然要封赏手下卖命的弟兄们,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在鸡鸣山上立功臣庙,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
当时封赏最高的是公爵,但是后来,在这些功臣中,有六位死后被朱元璋追封为王,他们就是明朝的开国六王。
一、中山王 徐达
徐达,字天德,位列明朝开国功臣中第一位,也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徐达跟随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大败陈友谅,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徐达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徐达去世后,被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二、开平王 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常遇春和徐达一样都是朱元璋的亲家,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太子朱标。常遇春可是一员虎将,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但常遇春却在北伐中原时,暴卒军中,年仅四十,被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三、岐阳王 李文忠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儿,前面两位徐达和常遇春是朱元璋的亲家,而李文忠也是朱元璋的亲戚,不过他是朱元璋的外甥。他是朱元璋至亲中唯一很有学识的人,也是明朝开国第三功臣。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去世了,父亲带着他投奔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李文忠骁勇善战,后复姓李。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洪武十二年,朱元璋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洪武十七年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
四、东瓯王 汤和
汤和,字鼎臣,汤和是朱元璋是同乡发小,也是朱元璋的革命领路人,他参加郭子兴起义军当千户的时候朱元璋还是小和尚。他为人谨慎,沉敏多智,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多次击败张士诚部和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封信国公,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 后因病去世,汤和是明初开国功臣中少数能得以善终者。被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五、黔宁王 沐英
沐英,字文英,汉族,沐英出身贫苦,自幼颠沛流离,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自此,十二岁的沐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开始军旅生涯。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洪武九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洪武十四年,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其镇滇南十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洪武二十五年,沐英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追封其为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至明末。
六、宁河王 邓愈
邓愈,字伯颜,邓愈天生魁梧,勇武过人。16岁就开始领兵抗元,并率所部万余人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跟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克太平、集庆,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升为广兴翼元帅。后转战浙西,屡败元军。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洪武三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洪武十年,邓愈病逝于寿春,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