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哪些书院?历经宋、元、明等朝代发展,清代四川书院达到顶峰时期,书院数量居于全国第2位。那时成都城区内,四大书院(锦江书院、墨池书院、芙蓉书院、潜溪书院)与尊经书院称雄,成都郊县绣川书院(金堂)、崇阳书院(崇州)、万春书院(温江)、九峰书院(彭州)、唐昌书院(郫县)等遍地开花。下面本文盘点了成都著名的十大书院,一起去了解下吧!

成都十大书院

  • 锦江书院 锦江书院,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是中国古代书院。在中国历史上,书院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和教育制度。自唐代出现书院,至清朝末年废书院,书院制度存在达一千年以上。有学者统计,全国历代书院在6600所以上。书院是我国重要的历史遗产,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所有名的锦江书院。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四川总督奉旨宣布将尊经书院与1896年成立的四川中西学堂合并为四川通省大学堂,同年年底改称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第二年(1903年)锦江书院并入,即今四川大学前身。
  • 尊经书院 尊经书院成立于同治十三年(1874)。尊经书院是四川近代高等学校的源头之一。书院不志科举,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教学时放弃传统书院的八股文内容,除了国学,还教授西方科学知识。老师也多为名士,如四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宋育仁、戊戌变法理论思想“托古改制”的提出者廖平等等。“学生多是已经考取了秀才的人,他们都看到了八股文无用,来书院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四川总督奉旨宣布将锦江书院、尊经书院与1896年成立的四川中西学堂合并为四川通省大学堂,后改称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即今四川大学前身。
  • 芙蓉书院 位于四川成都。清嘉庆六年(1801)成都知县张人龙捐俸首倡,县父老士绅“欢欣踊跃,富者输其财,能者董其事”,遂建于署北拐枣树。咸丰四年(1854)改建于青龙街墨池书院内,有大门、二门、讲堂、过厅、书舍、寝室、厨房等40余间,“复置水田于本邑三甲,以备经费”。“大宪来视,深加奖许,赐以额”。“规模轩敞,与‘锦江’、‘潜溪’遥相辉映”。又延名师衷以壎等主讲,张亦亲为讲学,竭尽“创造培养之力”。清末废。
  • 潜溪书院 位于四川双流。清乾隆十二年(1747)华阳(今双流)知县安洪德建于城东安养乡潜溪祠原址,故名。祠祀明人宋濂,有祠田800余亩,明末兵乱为寺僧侵占。安洪德鼎力厘清,归还书院。重修祠宇续祀宋濂并增祀方孝孺等,同时延师课士。山长年修银200两,米4.8石,诸生膏火银共180两,米45石,由县府支给。道光十三年(1833)知县高学濂以书院距城较远、诸生就学不便,乃购梨花街地重建,而旧院仍称潜溪祠。清末废。
  • 墨池书院 墨池书院,位于四川成都。清道光元年(1821)四川学政聂铣敏捐俸建。有三大院房舍200余间、空地4亩。中为书院,左为东园,右为廉泉精舍。聂任满回京,留仆居守。十三年聂之子以“其铺房招佃,收租不足作修补之费”,遂将院中屋宇租给贫民居住,三大院亦日趋坍塌。二十七年总督琦善拟将其并入芙蓉书院。二十九年总督徐泽醇“欲以其地作慈幼堂。邑人呈恳并入芙蓉书院,愿补葺完好”,未果。咸丰三年(1853)学政何绍基以一大院作廉官公所,次年成都知县段暄与华阳(今天府新区华阳街道)知县沈廷贵同请于大府,并入“芙蓉”得准。然“是时器具什物已为强者持去,墨弛已为东邻踞其半矣。复涉讼,历年始划定疆界”。以“芙蓉”押银400余两并邑人捐助共银1600余两修葺完善,“移芙蓉书院于此界中”,以墙右为“芙蓉”,墙左为“墨池”,中留一堂为聂公祠。清末废。
  • 绣川书院 位于四川金堂。原名金堂书院。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知县陈舜明捐建于城东。近临清池,远面高峰,前为讲堂,后为寝室,左右傍舍近百楹。雍正七年(1729)知县太崇望置学田。十一年世宗特赐帑金以资膏火。乾隆十六年(1751)知县张南瑛修葺,更名“绣川”。二十六年知县饶学曦重修并新置学田300余亩。五十八年知县刘大镛续置学田10余亩,捐购藏书若干供师生览读,邑人陈钧有记。嘉庆十年(1805)知县谢惟杰增修院舍。同治三年(1864)知县徐璞玉又增置学田。邑人傅育贤等掌院多年,督率勤勉。每月官课,定其甲乙,资给膏火笔墨。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 崇阳书院 位于四川崇庆(今崇州)。原名江源书院。清康熙六十年(1721)知州邱纪建于治所西南文昌宫。有讲堂、斋舍、书楼、榭亭、庖厨等。乾隆十八年(1753)知州焦廷芝重修,改名“崇阳”。次年署知州胡德琳增置学田。后知州王犹龙又增置学田184亩。时学正杨藩兼山长,“日与诸生讲说不倦”。嘉庆十六年(1811)知州丁荣表增修讲堂5间,书舍12间,碑亭1座,有学生百余人。山长多由知州延聘地方宿儒担任。教师由山长延聘县内或外地学有专攻或著书立说者充任。束修膏火等费由州署学官拨支。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置两等小学堂。旧址今为崇阳镇学府街小学。
  • 万春书院 位于四川温江。清乾隆十年(1745)知县冯中存捐俸建于文庙西隅,取温江古称万春为名。中为讲堂名“集贤”,后为师长居室,东西两侧厢房共44间,可容生员近200人。置学田,“延师以督其事”。贮钦定经书数十套供师生阅览。冯亲临讲学,“暇亦时与析其义,订其疑”。教诸生“非与雕绘章句梯利禄”,必须“修其身有以及于人,齐其家有以化于乡”,“以孝悌之行植其根本”,“以明体达用之学”“而求诸大道之归”。远近诸生负笈接踵而至,“受其甄陶,多所成就”。邑人曾学传有诗:“升堂步遗踪,望占意遥集。风雨色苍苍,鸡鸣声不息。”光绪三十年(1904)改设师范传习所。
  • 九峰书院 位于四川彭县(今彭州)。清乾隆十五年(1750)知县许伯政与士绅建彭门义学于小南街。二十一年知县朱次臻增修并改名为书院。五十三年知县谢生晋重修,置学田240亩。道光十三年(1833)知县毓庆扩建,增学田共330亩。招生童肄业其中。课业以制艺和试帖诗为主。教材除“五经”、《四书集注》外,还读《四书讲义》、《天章炯戒》、《周易折中》、《学政全书》、《性理精义》、《圣谕广训》、《明史》、《名教罪人诗草》、《乐善堂全集》、《御制补笙乐》等书共120多种。山长吕调阳长期主讲,并以所著《观象庐丛书》、《论孟疑义》和《足财书》等教授生徒,鼓励自学经史诗文。常率生徒走出书院,结合本县山川名胜、风物民情进行教学,开书院教学之新风气。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彭县经纬学堂。
  • 四川国学院 四川国学院,位于四川成都。清末,当时的四川同全国一样,宣扬打倒满清、废除科举等行动。宋育仁等提出:学习张之洞在湖北创办新学──废除科举教学后的存古学堂。宣统二年(1910),原陕甘总督杨遇春后人将位于成都外南门街故第献出,作为存古学堂校址。

01
成都十大著名寺庙

02
成都寺庙名录

03
成都十大名胜古迹

04
成都十大古桥

05
成都十大陵墓

06
成都十大园林

07
成都十大古建筑

08
成都五大帝王陵墓

09
成都十大书院

10
成都十大古塔

成都十大景点

01
成都十大最好玩的景点

02
成都十大著名景点

03
成都十大最美景点

04
成都十大最值得去的景点

05
成都十大最受欢迎景点

06
成都十大人少好玩的景点

07
成都十大免费景点

08
成都市金堂县十大著名旅游景点

09
成都市崇州市十大著名旅游景点

10
成都市双流区十大著名旅游景点

成都国家级景区

01
成都十大最好玩的景点

02
成都十大著名景点

03
成都十大最值得去的景点

04
成都十大免费景点

05
成都十大夜景最美的地方

06
成都十大著名寺庙

07
成都十大冬季旅游好去处

08
成都十大温泉排行榜

09
成都十大网红拍照地

10
成都十大公园

成都主题文章阅读

01
成都国家级5A景区名单

02
成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03
成都国家级4A景区名单

04
成都国家A级景区名单

05
成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

06
成都国家级3A景区名单

07
成都国家森林公园名单

08
成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09
成都国家地质公园名单

10
成都博物馆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