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剧里,宫廷里的主子们起床后都会由下人侍奉着洗漱更衣:先用毛巾擦洗脸颊,再喝几口杯子里的水漱口。相较于现代人挑牙刷、挑牙膏、调水温的刷牙方式,古装剧中刷牙的方式简单许多。那么真正的古人,到底是怎么刷牙的呢?
1、最早用“含漱法”清洁口腔
《礼记》中记载“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这段话证明古人早在两千年前就有了漱口的习惯。而在刷牙工具没有发明之前,古人漱口普遍采用含漱法,以盐水、浓茶、醋、酒等为漱口剂。
盐水漱口可以清除口腔异味、清洁牙齿,起到消炎的作用;茶水漱口则可以脱牙垢,清热解毒、化腐去淤;以酒漱口既是为了清洁口腔,同时也有安食的作用。
汪承霈 《群仙集祝图》 卷纸本设色
2、早期洁牙工具——牙签
在秦汉时期,古人为了解决塞牙的问题,会用石砖粉末、瓦砾粉末来清理牙缝。到了三国东吴时期,剔牙的工具得到了进化,不再是粗暴的使用石砖粉末,出现了真正的牙签。
下图中的工具是来自于1976年在江西南昌发掘的三国东吴高荣墓葬。研究者认为末端的尖儿就是用于剔牙的。
出土的牙签
3、牙刷的前身——齿木
七世纪中期,去印度取经的大唐玄奘发现印度僧侣在饭后都有使用牙签清洁牙齿的现象。回国后,玄奘就对工具进行了改良,用杨柳枝充当“齿木”。古语有“晨嚼齿木”的说法,说的就是利用杨柳枝刷牙,这算是早期的牙刷了。
每日旦朝,必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漱清净,方行敬礼。其齿木者,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如小指。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除了杨枝,柳、桃、槐等树的枝条都可拿来当齿木。——唐代佛教史传《南海寄归内法传》
齿木并无什么技术含量,古人会事先把杨柳枝泡在水里,要用的时候,用牙齿将泡在水里的那端咬开,杨柳纤维露出就跟小刷子一样,蘸上些许盐便可用来揩齿。
杨枝
除了杨枝以外,人们还因地制宜找寻其他合适的洁牙材料,如槐枝、桃枝、葛藤等,都与杨枝一样有苦、涩、辛、辣的味道。
4、最像现代标准的牙刷
1953年,考古学家从辽国驸马卫国王墓的陪葬品中,发现两把骨制刷柄。根据考古报告的描述——
骨柄长约19.50厘米,一端有8个穿透的植毛孔,分为两排,每排4孔,小孔有植毛痕迹,植毛面的孔径略大于背面的孔径,骨柄呈长条状,植毛部则为扁平长方体,“制法极似现代的标准牙刷”。
此外,从辽墓壁画中也发现了疑似牙刷的图像。
内蒙古巴林左旗滴水壶辽墓壁画中,有一幅《梳妆侍奉图》,图上画了一名辽国女性正在弯腰梳妆,在她面前的梳妆盘上,放着木梳、粉盒,以及一根长柄的刷子。
有人推断,这应该也是一根牙刷。
《梳妆侍奉图》及其线描图
5、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牙刷
辽代牙刷,并不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牙刷。
1985年,考古人员在成都指挥街的唐代灰坑中,发现了四把骨质牙刷柄,其中一把现收藏于成都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这把牙刷头部略宽,有12个植毛孔,分为两排。刷柄从中后部逐渐缩窄、加厚。
这把唐代灰坑牙刷的发现,将中国人使用牙刷的历史往前推到唐朝。
成都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收藏的唐代牙刷
6、牙刷已成为日用品
2007年,河南杞县的一处宋代灰坑中,发现了一些骨制品(半成品)、古铜钱。其中有三件骨质刷柄残品,较完整的一支刷柄残长为7.90厘米,宽1.14厘米,厚约0.40厘米,一端有48个植毛孔。
宋代灰坑出土的牙刷残品与宋钱
学者称,这应该是宋代的牙刷(残品)。发掘现场能挑捡到如此多的锯痕骨头残件,说明在这一带附近曾有一个骨制品加工大作坊。那么这足以说明宋代确实出现了植毛牙刷,在大都市中,牙刷已经作为日用品进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宋代牙刷
据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诸色杂货”罗列了诸多杭州市井常见的日用小商品,其中有“铙子、木梳、篦子、刷子、刷牙子……”。“刷牙子”就是牙刷,在南宋都城牙刷跟木梳、篦子一样,出现在大众商品中,是寻常的生活用品。
宋代牙刷
南宋杭州还有牙刷专卖店,《梦粱录》收录了一堆杭州的名牌商店名单,其中有“狮子巷口徐家纸札铺、凌家刷牙铺……金子巷口陈花脚面食店、傅官人刷牙铺。”这里的“凌家刷牙铺”、“傅官人刷牙铺”,都是专营牙刷小商品的名店。
7、牙膏、牙粉,应有尽有
宋代之后,刷牙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是越来越普遍的,古人不仅注重口腔卫生,对牙具和“牙膏”也是颇为讲究的。
出土的牙刷
宋代一部官修医书《太平圣惠方》中抄一条牙膏方子:“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就曾自己配制牙粉。把松脂和茯苓晒干捣末,筛出细粉来装袋,这便是“苏氏牙粉”。刷牙时,先把一小勺牙粉放嘴里,喝口水,漱一下,吐出,然后再刷牙。
这些牙膏和牙粉,既可以醮在手指上擦牙,也可以抹在牙刷上使用,和我们现在一样的用法。
古代牙刷
牙刷、牙膏是很有意思的小发明,每日刷牙是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许,我们的文明,就体现在这种似乎毫不起眼的历史细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