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史·拟象》中言:“琴之为器,隆其上以象天也;方其下以象地也;……高其前以为岳,命曰临岳,象名山峻极,可以兴云雨也。”由此可看出,古人造琴,是将其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入了古琴之中的。
古琴的结构
◈琴面与底板:古琴面板呈圆弧型,象征着“天圆”,底板平直,象征着“地方”,天圆地方,阴阳相合。
◈尺寸:琴长(从岳山至龙龈)约三尺六寸六分,象征着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再加上一个闰日;宽约六寸,象征六合(东、西、南、北、上、下),容纳宇宙天地洪荒;厚约两寸,按两仪(阴阳)。
◈琴徽:琴面有十三个徽,象征着一年有十二个月再加一个闰月。居中最大的七徽,是谓闰月。
◈七弦:古琴有七根弦,前五弦代表着五行,分属金、木、水、火、土,从音乐属性讲又是五音:宫、商、角、徵、羽,亦象征着“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两弦相传为周文王和周武王后加,是文、武之声,也是君臣合恩的化身。七弦悬于琴上,亦是北斗七星挂在高空的象征。
◈琴头:“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承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是“护轸”。
◈琴尾: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硬木“龙龈”,用以承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可以保护琴尾。
◈琴底: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孔,较大的称为“龙池”,较小的称为“凤沼”。在龙池与凤沼之间近凤沼(约琴面的九徽)处,有两只支撑琴体和系缚琴弦的脚,称为“雁足”。
◈琴腹:琴腹内,头部有暗槽,名“声池”。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
◈音色:古琴可弹奏出三种音:泛音(如天)、散音(如地)和按音(如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三才”之和合。
人们还将古琴加入了一些拟人化的称谓和神圣动物的名称,如:额、颈、肩、腰、龙池、凤沼、龙龈、雁足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是将天地间美好事物和古琴发生联想,以表达自己对琴的热爱,也表达出琴人愿与琴和自然合而为一的愿望。
岳山在整个琴面中位置最高,确似山之高岭。根据《易经》,山泽必相对,而在古琴的构造上也充分印证着古人的这种宇宙观,“泽”既是琴轸部位的“轸池”,也是琴底部的两个音槽,也就是两个发声孔——“龙池”和“凤沼”。山泽相应,龙凤相对,这便是万象天地。
而古琴上的这些名称亦是在向我们讲述一个谦虚平和的道理,是对琴人的一种期许。希望琴人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放低姿态摆平心境,使自己达到平和宽容的境地。
古琴中有山(岳山)有水(琴弦),这其实是体现出了中国文人的一种审美意趣:见山立志,遇水生情,仁者喜山,智者喜水。水发源于山,“岳山”上的琴弦就像条条河流一样流淌不息。经过一年的时间(十三个徽)到达司水之神——龙的口中(龙龈),经过“龙龈”后缠绕在“雁足”上,汇聚于“足池”之中,流向“龙池”、“凤沼”,完成一个循环,依此回环往复生生不息。上善若水的审美观在此有了很充分的体现。
一张琴身上,有天、有地、有年、有月、有山、有水、有龙、有凤、有君、有臣、有文、有武、有时间、有空间,它包含着天地之道与万物之和。
“乐者,天地之和也。”古琴不仅是一件乐器,它还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精神。自古“君子无故,不撤琴瑟”,更代表了一种人文情怀与民族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