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是指像乌鸦聚集在一起的一帮人,比喻凑在一起的、无组织无纪律的人群。
我们去银行办事的时候,窗口后的工作人员总是无精打采、有气无力;公司小组讨论意见时,总是会向一开始大多数人都赞同的方案倾斜。
人们聚在一起进行决策时,少数人总是会放弃自己的意见,转而遵从大多数人的选择;当我们与朋友在一起时,往往敢去做那些以前一个人不敢做的事。
为什么我们会成为“乌合之众”?
当我们是群体中的一员时,有什么不同?
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要比单独完成时少的现象。
它在社会中的具体表现是工作倦怠。例如一些岗位的人对工作表现出一种漫不经心、无精打采的态度,比如银行工作人员、办证服务中心公务人员等等。
早在80年前,心理学家达谢尔就在研究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增加,每个人所做的个人努力程度也会逐步下降。
达谢尔通过实验设计,测量拔河比赛中人们的力度。
结果发现,如果参加实验的只有一个被试,那么他的平均拉力可以达到63公斤,但如果是多个人一起参与拔河,则参加的人数越多,每个人所贡献的平均拉力也越小。
大家小时候都参加过学校的合唱比赛,在群体中,我们会“滥竽充数”,因为太大声会让我们的嗓子很不舒服,这就是典型的社会惰化现象。
而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也是如此,他们在群体中,个人的行为不会被单独考察,个人的贡献不会被单独记录。失去了惩罚以及绩效的激励,自然也就失去了工作的动力。
此外,工作的重复性也会让他们失去对工作的热情,变得麻木不堪。
也有研究者认为,社会惰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群体成员缺乏对于群体的认同感。
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在群体中会有“滥竽充数”的现象,是因为他们不认同群体的价值观,与群体中的其他人没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诚然,当我们喜欢我们的团队、认同我们的团队、成员之间有着良好的关系并且我们愿意为了团队付出更多的时候,社会惰化就会消失。
在那个时候,即使我们的个人贡献无法被考察,我们也无怨无悔,因为对群体高度的归属感已让人们融为一体。
比如军队中的军人在打仗的时候并不会因为个人贡献无法被记录而退却,因为他们身后还有其他队友,他们是为国家而战斗。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本已经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者态度从原来的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我们可能有这样的体验,在一个群体中进行群体讨论的时候,会出现原来群体中大部分人所持的观点得到正向加强的现象。
也就是说,讨论使得群体中原本大多数人的意见变得更强,使原来同意这一意见的人更相信意见是正确的,而原先群体中被反对的意见,经过讨论后出现更多的反对。
当公司小组进行讨论时,群体极化现象最容易发生。讨论的目的原本是海纳百川,收集所有人的意见,从而综合成最为全面的决策方案。
可讨论之后,人们却发现决策呈现两极化趋势,原本的观点变得极端,面面俱到的点子没有出现,甚至还不如不讨论。
虽然一开始大多数人的意见最终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但由于群体极化,人们会忽略其他的反对意见,从而可能给公司造成极大的损失。
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是群体极化的一种表现,指的是一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在高凝聚力的群体中最容易发生。
群体思维往往导致错误的结果。
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在这之前夏威夷警方其实已经收到了大量的相关情报,无线电也失去了目标,但由于司令官的决定,士兵们没有收到任何警告,最终造成巨大伤亡。
研究者分析,群体思维的原因是因为有一个强势的领导以及群体的高凝聚力。
社会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群体中的相互作用,提出了社会惰化、群体极化、群体思维这些概念。
如果人们发现自己或者自己所在的群体有这些特征,那就说明你已经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