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邦

刘邦(前256年/前247年-前195年),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是徐州最有名的历史人物。刘邦是西汉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早年的刘邦不喜劳作,但到后来能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天下,建立汉朝基业,是因为他与人友善,善交游,心胸豁达,能仗义行事,勇于承担责任、克服困难,有领导才能。称帝之后,刘邦施行了一系列政策,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历代史家对刘邦多有称赞。

2、萧何

萧何(?-前193年),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萧何早年入仕秦朝,担任沛县主吏掾,辅佐沛公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接收了秦丞相府、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起到重要作用。楚汉之争时,留守关中,稳固后方,向前线输送士兵、粮饷,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西汉建立后,担任相国,史称“萧相国”,册封酂侯,名列功臣第一。

3、刘裕

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中国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加强集权,抑制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士,振兴教育,并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

4、张道陵

张道陵(34年-156年),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字汉辅。其曾任江州令,顺帝时入鹄鸣山(一作鹤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境内)修道,著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谓逢“天人”,授以正一明威之道,创立道派,受道者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自号“天师”(一说系道徒对他的尊称)亦称“天师道”。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教人思过,从者户至数万。建二十四治,立祭酒分领其户。“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后裔继承道法,世居龙虎山,称“张天师”。

5、曹参

曹参(?—公元前189年),字敬伯,泗水郡沛县(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政治家,汉朝第二位相国,史称“曹相国”。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曹参参加沛县起兵,身经百战,反秦灭楚,屡建战功,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刘邦定都长安后,论功行赏,功居第二,赐爵平阳侯。汉惠帝即位,继任萧何为相国,秉承“萧规曹随,休养生息”,为文景之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理论基础。

6、樊哙

樊哙(?—前189年),泗水郡沛县(今江苏省沛县栖山镇樊庄村)人,西汉开国元勋,军事统帅,徐州十大历史名人之一。樊哙出身寒微,以屠宰为业,因迎娶吕雉之妹吕嬃,深得刘邦和吕雉信任。其参加沛县起义,骁勇善战,为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颇有功勋。西汉初年,担任大将军、左丞相,封舞阳侯,参与平定臧荼、卢绾、陈豨、韩王信等。

7、夏侯婴

夏侯婴(?-公元前172年),泗水郡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其初为沛县厩司御,交好亭长刘邦,跟随刘邦起兵反秦,屡建战功,赐爵昭平侯。楚汉战争中,刘邦败于彭城(今江苏徐州),汉惠帝与鲁元公主几为楚军所获,赖其得以保全。刘邦称帝后,受封汝阴侯,协助诛除臧荼、韩信、陈豨、英布等异姓王侯。刘邦死后,继续以太仆之职侍奉惠帝、高后及文帝。

8、刘牢之

刘牢之(?-402年),字道坚,彭城郡(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东晋时期名将,徐州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刘牢之生长于尚武世家,其人面色紫赤,须目都异于常人,性格深沉刚毅,为人足智多谋。最初应谢玄之募入北府兵,任参军,后以功升鹰扬将军、广陵相。淝水之战时,率五千精兵在洛涧大破梁成,在苻坚败后率军攻陷谯郡,因功晋升龙骧将军、彭城内史,赐封武冈县男。后奉命救援前秦苻丕,为慕容垂所败,被召回,此后又平定了多处叛乱。

9、李昪

李昪(889年1月7日-943年3月30日),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唐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升元七年(943年),李昪因丹药中毒导致背上生疮,在升元殿去世,是为南唐先主,庙号烈祖,谥号光文肃武孝高皇帝,葬于永陵。

10、李可染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徐州有名的历史名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齐白石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其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景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