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激昂,表现家国情怀的战争片,一直都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国产战争电影的大手笔和主基调已然形成,并且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比如这五部优秀的国产打仗片,没有“手撕鬼子,石子打飞机”的神剧情节,却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愈久而更弥香。
第五名:《八佰》
和《长津湖》一样,《八佰》也是一部以庞杂凌乱的群像视角切入,构建起多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用人物代入国家视野,完成对于家国情怀的渲染。
相比较以往影视作品中,从头到尾浩然大气的英雄形象,小人物的成长和转变,更能够引起观众们的共鸣。
《八佰》主要取材1937年淞沪会战时期的故事,讲述了“八百壮士” 固守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相比较《长津湖》而言,这部电影的基调相对沉重和冰冷,因为这是孤军奋战,四天四夜的濒死苦战。
在抗战期间,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战役,但是管虎导演没有选择我们打胜仗的战役,而是选择了一场败仗。
这一场以寡敌众的血战,展现了我们军人的骨气和勇气,用小人物的成长来激发民众的觉醒和爱国意识。
为了还原真实的战争情节,片方还用一砖一瓦建起了200亩的建筑,人工开凿了一条苏州河。
硝烟弥漫,战火四起,激发同族人的血脉情怀。
第四名:《长津湖》
电影《长津湖》第一部上映之后,拿下了57亿票房,问鼎国产电影票房冠军。
第二部在上映之后,目前也收获了32亿的票房,算是系列电影中票房最高的电影了。
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大导演合作,最为顶尖的电影工业加持,电影不仅书写了壮丽的民族史诗,更是将抗美援朝战争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实,在建国之后,关于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视剧不在少数。
包括我们熟悉的《英雄儿女》和《上甘岭》等作品。但因为客观原因(包括技术资金等方面),这些作品也有很大的遗憾。
而《长津湖》算是第一部全景式呈现了抗美援朝大场景的电影。
大到高层的决策,小到基层官兵战士的微观叙事,包括对于美军战士的叙事等三方面,完成度很高。
几乎展现了长津湖战役从筹备到胜利的全过程。
漂亮国作家约翰·托兰,曾经在作品《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中提到——
“中国军人浑身挂满了冰凌,还在顽强地冲锋。
他们用猪油和牛羊板油把脚糊住,以防止被冻伤。
但他们却展现了人类战争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勇气和战斗力——
数十万军人徒步跋涉雪原冰河,穿越弹雨火海。”
多么残酷的现实,这些资料我们尚且无法从课本上获得,能够在电影中感受,也算是受益匪浅。
全片五个半小时,波澜壮阔地呈现了战争中的人和事,再现了战役的悲惨和壮观。
在对人物的刻画中,每个人都是那样的真实和可爱。
有连长,有新兵,有指导员,他们身上的军人血性,他们的舍生忘死,都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伍家三兄弟,兄弟同袍,都有其共同的指向,即祖国的方向。
对于年轻观众和青少年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第三名:《集结号》
“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集结号》是2007年最优秀的国产电影之一,百花金马等奖项也是拿了一个遍。
该片在上映之后,口碑攀升,票房也节节升高。
电影总投资了八千万,但是所有演员的片酬加起来才花了100万。
比起现在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去聘请流量明星的电影,这部电影算是精良。
电影不乏激烈的战斗场面,但是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抒写中国式的人性之美。
电影和漂亮国的主旋律作品分道扬镳,也和冯小刚嬉笑打闹的市井小品作品渐行渐远。
故事从一开始,就抓住了人性的光光和内核。
男主角谷子地和战友们一直坚守到最后一刻,哪怕是脱下了军服,谷子地也在寻找心里的坚守。
谷子地和一般战争片中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不同,作为主角,他更为真实和立体。
有对于个人英雄主义的追求,也有普世大众的心理需求。
英雄也有“受委屈”的时候,通过这部电影,观众们看到一个小人物的孤独和无助。
在战场上,谷子地同样英勇顽强,而寻找战友遗骸的下半场,却要比战场上的视死如归更为动人。
他愚公移山般地挖掘,寻找,只为每一个战士鲜血没有白流。
这是属于中国人的脊梁,一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品质。
电影《集结号》不仅讲述了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故事。
更传递了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一种坚毅,一种人性的真,善和美。
第二名:《大决战》系列作品(八一厂)
如果你喜欢看战争片,那么《大决战》的三部电影作品,绝对不容错失。
这三部作品,不管是故事,战争场面,还是演员的塑造,都是不可挑剔的。
目前,三部作品的评分分别为8.9分,8.7分和8.7分。
在30年前,三部作品是国产战争片的天花板,宏伟而逼真地展现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三大战役。
电影塑造了形形色色的领导人,却没有脸谱化,而是客观真实地展现了领导最为真实的一面。
投资一亿,动用人物过百,真正属于鸿篇巨制了。
说到这一部优秀作品的筹备工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了。
新中国刚成立,八一厂就酝酿着要将三大战役搬上大银幕。
但是当时的客观条件有限。
到了后来,又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情,这个计划就一直被搁浅。
直到了八十年代,经济逐渐发展,国产电影也迎来了新的生机,条件成熟了。
在86年的时候,这个计划就开始启动了,这个重担也就落在了八一厂的肩上。
说到底,这三部电影还是国家负责推动的任务片。
正是因为重视,所以才不遗余力地花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来拍摄三场电影。
到了拍摄阶段呢,又遇到了很多难题。
首先,需要一个完美的剧本。
上面更是下了硬指标。
如果剧本不好的话,就“不拍”。
八一厂在经过了2个月的认真挑选之后,打造了一支过硬的创组班底。
由骨干人员王军,史超,李平三人分别负责三个本子的创作。
编剧们写好了本子之后,还查阅了6000多万字的档案和史料,将三大战役一气呵成地联系到了一起,既相互独立,又浑然天成。
为了真实还原当时的战况,剧组深入到了13个省市自治区取景,动用了13万战士参加了拍摄,总计300万人次。
同时,还动用了大量的飞机,坦克等武器装备,光是历史人物,就达到了238人。
在当时,没有一部作品能够这样不遗余力地花钱。
当然,一切都是值得的,电影拍摄得气势恢弘,让人回味无穷。
隔着银幕,都能够感受到当年的战争盛况。
第一名:《高山下的花环》
熟悉挖片君的影迷们都知道,这部电影老编给大家安利了很多次。
原因只有一个,因为它经典得“过了头”,已经让你不得不安利它了。
上次提到了这部电影呢,很多网友们指出了,这部电影的成功,原作作者李存葆也是功不可没的。
我们就先来说说原著吧。
《高山下的花环》讲述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故事,小说为我们的英雄勋业唱出了高亢激越的赞歌。
作为军事文学作品,它是震撼人心的,既有文学的真实,朴素和悲壮的美,也传递出来了一种精神和信念。
李存葆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很深入人心——
“不要用华丽的词藻去装扮这个朴实的故事,要离部队的实际生活近点,再近点。”
这句话既是原著作品的主题,也是《高山下的花环》这部电影的独特风骨。
1984年,谢晋大导演将这部伟大的作品搬上了大银幕。
一经播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该片获得了电影百花奖,金鸡奖等八项大奖。
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4分,38年无人能够超越。
直到现在,30多年过去了,仍然是最为伟大的战争作品。
这部电影之所以经典,正是因为它写出了那些平凡朴素的人们崇高而伟大的心灵。
正如片中三喜的70岁母亲妻子一样,儿子爱人去世了,她们却千里迢迢从沂蒙山区赶到连队。
用卖了猪的抚恤金,为丈夫还清了生前的欠账金额620元。
这一段让人潸然泪下的场景,完全不是李存葆老师虚构的。
在战争年代,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舍生忘死的战友们,在最后关头都不忘“尊严”的含义。
如此的风骨,像老太太这样的人,现在还有多少?
“边疆战火淬军魂,时代熔炉造英雄。”
电影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将最为真实可贵的一面展现给了观众们。
莫让英雄寒了心!
在电影播出之后,军人的抚恤金得以提升,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有了现实意义。
时隔38年,在庸常而和平的背后,仍然不忘可爱的,舍生忘死的英雄们。
就让高山下的花环,为英雄们送行,让他们的英灵得以妥帖安置。
使命催征,吾辈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