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天津的历史名人有哪些?天津600余年的历史中人才辈出,谈到天津的这些历史名人,他们的天津的骄傲,也是现在天津人的榜样。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天津的著名历史人物在此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这些天津历史人物,有赵普、张伯苓、严范孙、霍元甲、窦禹钧、曹锟、李叔同,一起来看看吧。 天津十大历史名人

1、张伯苓

张伯苓(1876.4.5-1951.2.23),原名寿春,字伯苓,后以其字行世,天津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私立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的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大批人才,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2、严范孙

严范孙(1860年4月12日—1929年3月14日),名修,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原籍浙江慈溪(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出生于天津,汉族,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学者,与华世奎、赵元礼、孟广慧并称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后来与张伯苓一起创办了南开系列学校,1919年又创办了南开大学,被称为“南开校父”。

3、霍元甲


天津十大著名历史名人排行榜 天津出过哪些有名的历史人物-风君娱乐新闻

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字俊卿,生于天津静海县。霍元甲出身镖师家庭,继承家传“迷踪拳”绝技。幼年体弱,在27岁以前基本上生活在故乡,时常挑柴到天津去卖。28岁后到天津当上码头装卸工,后来在农劲荪开设的怀庆药栈当帮工,升任掌柜。1909年,41岁的霍元甲,由农劲荪介绍来上海,接受由陈公哲、陈铁生所创办“精武体操会”中主教武术。被评为沧州十大武术名人。

4、窦禹钧

窦禹钧(即《三字经》里提到的窦燕山),五代后周时期大臣、藏书家。五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周时人,家住燕山一带,故人称窦燕山。经等多方认定,天津市蓟州区西龙虎峪镇龙前村,被窦燕山文化研究会确认为窦燕山的故乡。与兄窦禹锡皆以词学著名。唐末时任幽州掾,历官齐州、邓州、安州、同州等八州支使判官。后周时期,升户部郎中、太常少卿,以右谏议大夫致仕。

5、曹锟

曹锟(1862.12.12-1938.5.17),字仲珊,保定王,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华民国初年直系军阀的首领。1890年,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毅军哨官;1919年,被拥为直系军阀首领;1923年6月,曹锟将黎元洪逐走天津;1923年10月5日,重金收买议员,贿选而被选举为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27年,移居天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日本出面组织新政府的要求;1938年5月17日因病逝世;1939年12月,被国民政府追封曹锟为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6、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7、张中行

张中行(1909年1月7日—2006年2月24日),原名张璇,学名张璿,字仲衡,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张中行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张中行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8、田豫

田豫(171年-252年),字国让,渔阳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区东北)人,是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初从刘备,因母亲年老回乡,后跟随公孙瓒,公孙瓒败亡,劝说鲜于辅加入曹操。曹操攻略河北时,田豫正式得到曹操任用,历任颖阴、郎陵令、弋阳太守等。后来田豫常年镇守曹魏北疆,从征代郡乌桓、斩骨进、破轲比能,多有功勋;也曾参与对孙吴的作战,在成山斩杀周贺,于新城击败孙权。官至太中大夫,封长乐亭侯。

9、刘兆麒

刘兆麒(1628-1708),字瑞图,清宝坻县(今属天津宁河区丰台镇)人。1628年生人。隶汉军镶白旗。清世祖顺治年间(1644-1661)隶禁旅,供事内廷,由秘书院编修,两改启心郎。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湖广巡抚,擢四川总督、改浙闽总督。清圣祖康熙十二年(1673)还朝。会西南有警,进兵部尚书、直隶真定援剿总兵官。复移镇崇明,被皇帝倚为半壁长城。后又曾任黑龙江总管。

10、杜锡钰

杜锡钰教授(1918年3月8日—2005年12月6日)是我国著名通信专家和教育家,毕生从事通信科学的教育和科研工作,他编著的通信网络领域的教材,填补了国内空白。培育了新中国第一代通信技术人才。他在滤波理论和方法方面始终跟踪世界上这一科学的发展,并在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几十年来,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倡因材施教,倡导实行学分制和终生教育制。为我国铁路通信和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