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从早期的清军入关到后期的衰落,满汉文化在不停地交流、融合。这样的一段时间里,一些朝廷内务府包衣出身的人对清朝的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比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是其中一位。还有一些内务府包衣人在翻译汉文著作、刻印书籍和诗词绘画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
内务府弘义阁
清朝的内务府其职责主要是处理皇家宫禁事务的机构,它演变于满族早期的包衣组织。包衣一词的来源是满语中家仆的音译,在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的同时,包衣这一族群作为满洲八旗的一部分被编入包衣牛录。之后,随着满族族群的壮大与清朝的封建制度的建立,皇属包衣牛录的责任与地位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逐渐成为了专门向宫廷服务的内务府部门,这就是内务府包衣。
从历史上民族融合可以看出,落后的民族进入先进民族的生活地区后,其本身的民族文化由于失去其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被逐渐同化,满族入关之后,进入先进的农耕社会,就经历了一系列的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满族群众的各个阶级,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追求,这就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清朝满族文化。而内务府包衣的独特身份与其所处的特殊地位,为其文化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社会环境,这也就是清朝的内务府包衣能够在清朝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主要原因。
内务府票
清朝早期,翻译汉族经典,宣传汉文典籍
在满族的早期,还正处于努尔哈赤时代时,满族还是一个重武轻文的落后民族,本身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是却丢失了原有的文字。直到1599年,努尔哈赤才令额尔德尼、葛盖等人用蒙文字母创造满文。到了皇太极时代,由于后金的疆土与民众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为了统治的需要,开始大力提倡学习满文,推广满文,并命人用满文翻译汉文经典,为后来的满汉交流提供了基础。
到了顺治帝时期,作为入关后统治天下的第一位满族皇帝,顺治帝终日面对朝中大臣的汉文奏章和数不清的汉文典籍,意识到了学习汉文的重要性。于是,便开始努力钻研和学习汉文典籍,并且还在满族中提倡学习汉文。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皇家仆人的内务府包衣,自然是积极响应皇帝的号召,参与了最早的翻译、宣传汉文典籍的活动。其中最为出名、贡献较多就是完颜家族的阿什坦父子。
阿什坦是满族内务府正白旗人,在顺治九年(1652)年的时候,被授予邢科理事中职务。他对于满汉文学皆由非常深厚的研究,对满汉文字是非常精通,经由他手翻译的《大学》《中庸》等书,都被皇帝所重视皆“诏刊行”。并且阿什坦对于学生们的读物也非常关心,曾上书顺治帝:
“学者宜以圣贤为期,经史为导,此外无益杂书当拼绝。”
在康熙年间,康熙帝对汉文化也相当重视,为了巩固统治,精通满汉文的阿什坦被重新启用,康熙帝曾诏见阿什坦询问,如何才能节约用度,爱护百姓,阿什坦回答道:
康熙帝
“节用莫要于寡欲,爱人莫先于用贤。”
康熙帝听后,不禁对身边的人赞叹道“此我朝大儒也!”。阿什坦一生翻译汉文著作,他的儿子和素也算是子承父业,也是一代翻译大家,曾官至内阁侍读学士,翻译了《左传》《三国志》《西厢记》等。并且经过康熙帝的御试被赐予美号:
“(和素)清文第一,赐巴克什号,充武英殿翻书房总管。”
阿什坦父子翻译汉文著作,受到清朝统治者的尊崇,说明在清朝的初期,作为皇家的包衣人,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与皇帝的利益是相同的。
清朝鼎盛时期,拉拢大批有影响力的江南名士
在康熙时期,清朝对国家的统治已经非常牢固,朝政稳定之后,消除满族入关前后因战争引起的民族仇恨,和缓解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成为了燃眉之急。尤其是在明朝残余势力遍布的江南地区,拉拢当地的有影响力的学者、士子就显得相当困难。这样一来,以曹寅为首的内务府包衣文人就成为了康熙帝最有力的助手。
曹寅是内务府正白旗汉军人,他的父亲曹玺曾任职江南织造,任所就在南京,那时候的曹寅就跟随父亲在江南一带受到过名士的指点。康熙十七年的时候,朝廷开博学鸿儒特科,顾景星、蒋景祈、施润章等一众江南名士汇聚京城,这时候的曹寅就在他们之中混的“风生水起”,经常酬唱往来,后又辑诗成集,名曰《荔轩草》。在史书记载中,曹寅非常擅长于写诗,他的诗出入于“白苏之间”,由此便与江南的知识分子们建立了很友好的关系。
曹寅
康熙帝自然是非常了解曹寅与江南的文人士子关系,遂令曹寅任职苏州织造,在任职期间拉拢人心。在曹寅任职的两年之间(1690-1692年),与叶夑、吴之振等人经常在一起吟诗作对,并且写下了杂剧《北江拂记》。没事时还经常举办酒会,再请戏子来家里唱戏,大家名流汇聚一堂,传为一时的佳话。任织造期间,曹寅遵照康熙帝的吩咐,修缮明朝陵墓,建立旌忠庙,并且写下了《复社姓氏记》,来迎合江南士子的怀旧心理,博得文人的好感,以此来达到拉拢的目的。
清朝由盛转衰时期,维护统治思想与抨击社会黑暗
到了乾隆时代,清朝到了一个由盛转衰的时期,此时的内务府包衣人因为身处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他们是皇家的奴仆,也可以说是满族的家里人,但是却没有一个独立的经济与政治地位,只能附着于主人。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或许有时会得到宠信,权盛一时,但是终究还是处在奴仆的地位,由此在社会逐渐衰落的时候,他们的文化活动逐渐走向了两种不同的道路,一种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思想,另一种则是身处于奴仆地位的卑贱,对封建制度的黑暗有着最深处的领会,转为对这个黑暗制度的揭露与抨击。
前者以麟庆等人为主,麟庆是内务府镶黄旗人,他就是阿什坦之后,曾历任内阁中书、总督等职务,由于身处于书香世家,他得到了很好的文学教育,有《黄运河古今图说》《河工器具图说》等文学著作,并且曾担任《仁宗实录》的总纂修官一职。由于他起家于科举,得到清朝统治者的重用,此后官运亨通,所以他非常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据传当英法联军入侵京城之时,麟庆曾异想天开地为清帝请神供奉,以此来保佑清朝的江山永固。
英法联军入侵京城
后者则与前者的维护清朝正统的思想截然相反,以曹雪芹为主的没落包衣文人,对腐朽的封建官僚制度与清朝的衰落进行了思考,借《红楼梦》将清朝的衰落史展现给世人,将封建制度的黑暗进行了深刻抨击。
曹雪芹雕塑
曹雪芹乃是曹寅的孙子,原本在康熙时代家族受到皇帝恩宠,本来可以衣食无忧,但是在雍正五年,曹雪芹的父亲曹頫被指“行为不正,织造款项,亏空过多”被撤职查办。由于从小的家境优越,也培养了曹雪芹深厚的文化休养,为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在贫困交加的最后十年里,写出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总结:
清朝的内务府包衣人产生并归属于八旗,但终究是皇族的家仆,他们的文化也主要为清帝服务。内务府包衣人在清朝初期对于文化的贡献主要是在翻译方面,翻译了大量的文化典籍,促进满汉文化的融合。在清朝的中期,有些人附庸风雅也为清帝拉拢了人心,巩固了统治。在晚期由于社会的衰落,虽然也有不同的思想产生,深刻反思了这个衰落的制度,但是大部分还是相当维护清朝的统治,由此,也可看到内务府包衣人对清朝文化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