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小伙伴分享宁都起义最后一位亲历者,109岁老红军赵世新逝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 宁都起义牺牲的是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宁都起义的雄师铁军
  • 2、宁都起义的介绍
  • 3、宁都起义的英才辈出
  • 4、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的宁都起义相关介绍
  • 5、宁都起义军队来自哪里?

宁都起义的雄师铁军

1931年12月14日,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率全军1.7万多人宣布脱离国民党,参加红军。而此时的红一、三军团,加起来也只有2万多人。16日,军委就授予起义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的番号,下辖第十三、十四、十五三个军,董振堂、赵博生、黄中岳分别兼任各军军长。随后,红五军团开往石城一带进行整编。毛泽东对“宁都起义”有很高评价,曾于1938年12月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经过整编后,红五军团成为我工农武装的一支雄师铁军。1932年,红一、三军团攻打赣州,由于赣州城三面环水,又有坚实的城墙,易守难攻,炸城墙进到城里的红军被国民党军包围,此时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受命前往增援,战士们挥舞大刀冲进敌阵,把受困的部队解救了出来。随后在攻打漳州以及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等历次战斗中都屡立战功,以勇猛顽强、善打硬仗恶仗著称。

1933年1月8日,该军副军团长兼参谋长赵博生在金溪黄狮渡战役中英勇牺牲,中央人民政府为此将宁都县改为博生县,并在红都瑞金叶坪建博生堡以示纪念。宁都至今还有赵博生烈士陵园及赵博生墓,原来的起义旧址成“宁都起义纪念馆”,收藏了有关红五军团的各种资料,宁都的博生路是目前该县最繁华的街道之一。

长征中,红五军团的行军序列一直在最后,主要负责抗击敌军追兵,掩护红军主力北上。一路上,红五军团以顽强的阻击和悲壮的牺牲为自己赢得了声誉,“铁流后卫”成为红五军团的另一称呼。红军队伍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红一军团打先锋,攻无不克;红五军团殿后,守无不固。”在湘江血战和金沙江阻击战中,红五军团竭力阻击数倍于己的追兵,不顾自己时刻面临与主力失去联系,甚至全军覆灭的危险,击退并迟滞了国民党军队的行动,保证了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的安全,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湘江战役中,为确保中央红军顺利渡过湘江,军团长董振堂临危受命,率部同蜂拥而至的敌人殊死激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然而,负责殿后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被敌军阻隔在湘江以东,陷入重重包围。三十四师面对4个师的敌人孤军作战,5000多名官兵大部分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在率部突围时腹部中弹。被俘后,他从腹部的伤口中拽出肠子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

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时,红五军团奉命在石板河阻击追兵。他们在崇山峻岭中与敌人奋战三昼夜,像一个“铁闸”一样,紧紧把十多万国民党“追剿”军堵在了仅有的一条道路上,保证了党中央的安全。红军主力渡江后,红五军团交替掩护撤离了石板河,顺利渡过金沙江。完成渡江后,他们凿沉了渡江的7条木船,对尾随而来的敌人关上了追击的大门。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五军团改称第五军,董振堂任军长。1936年10月,他们编入西路军,渡黄河西征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参加了攻占山丹、临泽、高台等县城的战斗。1937年1月12日,第五军在甘肃高台遭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包围进攻,全军将士在董振堂的指挥下誓死坚守高台,血战七天八夜,战至最后一人一弹,终于寡不敌众,董振堂及3800多名红军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宁都起义的介绍

定义一:路凡写的同名网络小说1一个蒙冤50年的起义将领,一段宁都人的历史,一部季振同的传奇《宁都起义》宁都起义的精神是永世长存的。 起义是一种艺术的话,高度赞扬了这一大规模起义的重大胜利和圆满成功。他还代表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革军委宣布,授予起义部队以红五军团的番号,任命季振同为军团总指挥……从此,红军又一支坚强的战斗骨干力量迎着革命的风暴光荣地诞生了。 对革命有过贡献的人,党和人民都不会忘记他,季振同的冤案时过50年后终于得到了昭雪。定义二宁都起义,又名226路军起义,1931年(民国二十年)12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在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的指导和在该路军秘密开展工作的中共特别支部组织发动下,于江西省宁都城举行的武装起义。

宁都起义的英才辈出

红五军团覆没前,有不少宁都起义的参加者调往其他红军部队工作,这些同志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有幸看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建国后,宁都起义的参加者在党政部门工作的有:曾任民政部副部长的袁血卒,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的姬鹏飞,曾任文化部部长的黄镇,曾任外交部副部长的王幼平,曾任水利部副部长的刘向三,曾任商业部副部长的张永励,曾任林业部副部长的周骏鸣,曾任国家测绘总局局长的李廷赞等。

在军队工作的宁都起义参加者中,1955~1964年共有31位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军衔。他们是:

1位上将:李达

5位中将:王秉璋、孙毅、孙继先、李雪三、韩振纪

24位少将:王谦、王振祥、王蕴瑞、刘放、孙润华、李毅、李化民、谷广善、汪洪清、苏进、侯世奎、张汝光、张步峰、张松平、张明远、孟庆山、徐国珍、郭卓辛、黄德魁、熊伯涛、鲁瑞林、曹灿章、靳虎、靳来川。

在纪念宁都起义70周年之际,袁血卒、孙毅、王秉璋、谷广善、刘向三、张永励、李廷赞、高志中、牛步云等同志仍健在。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的宁都起义相关介绍

1931年春,蒋介石派由西北军一部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开赴江西对红军进行“围剿”,因不满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抵抗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指导下,同年12月14日,第二十六路军将士一万七千多人,在参谋长赵博生(共产党员)、旅长季振同、董振堂和团长黄中岳等的率领下,在宁都宣布起义,加入红军。起义是当天晚上在这栋房子的楼上宣布的。次日凌晨,赵博生、董振堂率部向苏区进发。这支起义部队后来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由季振同任总指挥,肖劲光任政治委员,董振堂任副总指挥兼红十三军军长,赵博生任参谋长兼红十四军军长,黄中岳任红十五军军长。

宁都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而且也是取得完全胜利的一次武装起义,红五军团的组成和建立,大大地加强了中央红军的力量。

宁都起义军队来自哪里?

部队到宁都后,驻了一年,我所在的部队是75旅1团2营,驻扎在城外二十华里的天门寨,减员很大,一是当兵的多是北方人,特别是陕、甘两省的人员最多,到南方后不服水土,吃的又是糙米、茶油、花生油,供给太差,很多人不适应,泻肚子;二是打摆子(疟疾),发冷发热,又得不到治疗,很多人都染了这种病:三是疥疮,大部分人都长了疥疮,全身是脓包。此外南方蚊虫多,雨水也多,蚊虫咬了雨水一浇,便化脓溃烂。由于上述原因,死了很多人,我们7连初到宁都时有90多人,最后只剩了50多人,有的连只剩下30多人。开始时,为解决部队吃的面粉问题,把所有马匹集中起来,从南昌运面粉,后来由于骡马也不服水土.差不多死光了。运面粉时因为路途远,而且雨水多,面粉被雨水淋湿,等运到宁都,好些发霉了,我们就吃这发霉的面粉,部队情绪非常低落,

吴富祥(1908-2003),定居于蓝山县汇源乡湘源村,甘肃宁夏人,红34师某机枪连连长。原名王福祥,1908年生于甘肃省临夏市,1989年返回甘肃临夏老家定居,2003年病逝于甘肃省临夏,享年96岁。 吴老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1929年随冯玉祥部第26路军27师南下。1931年12月参加了著名的“宁都起义”参加,该部队改编为红军第五军团。1931年被派往瑞金干部学校学习,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作战勇敢,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吴福祥颁发了三等红星勋章一枚,如今属国家二级文物,至今保存在县文物管理所,勋章号码为256号。1934年10月红34师临危受命,在长征中担任殿后,吴福祥任某机枪连连长。

1934年11月19日吴福祥随部队进入蓝山,22日离开蓝山。1934年12月初参加湘江战役,战斗中大部分牺牲,吴福祥等少数人突围。1945年,吴福祥几经磨难,经人介绍与喻凤仔结婚,改名吴福祥,在蓝山汇源乡湘源村定居,开枝散叶。1951年首任县长张振汉特批4万元路费,让吴福祥参加了郴州行署第一次苏区代表座谈会。解放后吴福祥重新入党,担任基层干部二十多年。

关于宁都起义最后一位亲历者,109岁老红军赵世新逝世宁都起义牺牲的是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