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都听过一个词,叫做滞销,意思就是农作物成熟后卖不出去。今年我国很多地方的水果就出现了滞销,从年初的砂糖橘到今夏的西瓜,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滞销。究竟滞销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市场不买账?会不会有更深层的原因呢?在大多数人对果农表示同情的同时,也有人说这些果农一点都不值得同情,这是为什么呢?
小编采访了一位收购水果的客商,水果收购商名叫老李,他说了以下这番话:
其实每次看到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滞销这类的新闻,我都想说:对不起,我不会同情这些滞销的果农!可能您会觉得我太冷漠,甚至缺乏同情心。可是您听完我的经历可能就会理解我了。
新闻上的配图一般都是水果被倒在马路边或者池塘里,这旁边往往做着愁眉苦脸的果农,有的拿着一根烟眉头紧锁。大家看到这些往往会对他们产生同情,觉得他们都是善良淳朴的,当然这是肯定有的,但是我还见到的他们贪婪奸诈甚至是蛮横不讲理的一面。
大家往往看到的都是滞销,但其实更多地方的水果每年的产量及种植面积都在增加。虽然每年的价格可能不同,但是却从不会发生滞销,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些地方的果农一般比较通情达理,遇到难题的时候会和收购水果合作方协商解决,有的时候甚至会主动让利。这样下去名声好了,合作的收购商自然会增加水果,也就不会出现滞销。即使每年水果质量受天气等影响会有所不同,但是这并不影响收购商被吸引过来。即使是上山下乡,或者是交通不便,亦或是天气恶劣,这些都拦不住收购水果的客商们。
与之相反的是有的地方果农的风气特别差,即使他们种植的水果质量不错,交通也足够便利,他们的水果还是会出现滞销。他们会敲诈运货司机,卖出的水果质量也和之前敲定好的质量不同,有的甚至会和当地的亲戚朋友组团对客商们进行高价的强卖。即使与客商签订了合同后,后面的水果价格如果出现了上涨,这些人会用各种手段反悔,完全不把合同当回事。
我甚至见过有的岁数大点的果农为了反悔就说自己的果子都卖完了,剩下的都是自己孩子的。卖不卖要孩子说了算。这时候有人就说了那要那些客商们去告果农啊。其实这种合同官司比较难打,而且我们都知道水果的成熟期特别短,客商们等不起啊。法院进行取证就更加困难了。
所以这个生意完全是要靠双方的信用来做。长此以往,愿意去这些地方收购水果的商人肯定越来越少,水果自然也就越来越难卖,即使给的价格特别低也没人敢去了,因为他们害怕这些果农们还会反悔。所以我说这些人不值得同情!
老李的这番话,小编觉得应该一分为二来看,毕竟很多农民还是很淳朴的,毕竟态度恶劣的在少数,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