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刺《长安三万里》:监军高适程公公可不是好人,而是一大奸宦

本文作者:李啸天

《长安三万里》正在上映,对于喜欢传统文化的人来说,值得一看。

挑刺《长安三万里》:监军高适的程公公可不是好人,而是一大奸宦-风君娱乐新闻

挑刺《长安三万里》:监军高适的程公公可不是好人,而是一大奸宦-风君娱乐新闻

但对于唐诗迷来说,却喜欢不起来这部影片,因为它歪曲了好多历史。最典型的是黑化了李白,将李白塑造成了一个夸夸其谈,言而无信,自视甚高的浪子,实在与大众心目中的李白吻合不上。

这里,要说的片中有重要意义的一位人物,就是程监军、程公公、程元振。这三个名字其实是同一个人,他片中那个大敌当前前来审查高适的朝廷命官。

按《长安三万里》里的说法,程公公是来调查高适有无对李白徇私舞弊,是否包庇了他。如果是,那么朝廷将饶不了高适。

然后,影片通过高适之口,通过他对程公公的讲述,才将波澜壮阔的大唐画卷徐徐展来。这也是影片的主线。

挑刺《长安三万里》:监军高适的程公公可不是好人,而是一大奸宦-风君娱乐新闻

最后,程公公明知道高适包庇了李白,救助了李白,但他依旧与高适站在了一起,与他并肩作战,取得了云山大捷,打退了吐蕃对于唐王朝的进攻。

影片将程公公塑造成了一个一脸正气、通情达理、明辨是非的好人。也是通过他,洗清了背在高适身上的冤屈。

片中,程元振还自称是高力士的弟子,为了给因流放而死的高力士报仇,手刃了另一大宦官李辅国,而且还对李白极为佩服,高声吟唱《早发白帝城》。

我的个乖乖!

这里要说的是,以上全部不符合史实,是《长安三万里》里的胡编乱造。

其一,高适压根就没搭救过李白。即便在李白向他写了求救诗《送张秀才谒高中丞》,托秀才张孟熊送给高适,依旧是不理不睬,任凭李白死活。因为阵营不同,高适是太子李亨这方面的将军,而李白是永王李璘方面最有名望的文人。高适就负责镇压永王李璘叛乱的,基本上等于是高适亲自抓了李白。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他怎么可能会私下放了李白。只有杀了李白,才能证明自己。最后,还是靠郭子仪的仗义执言,诗仙方才免得一死,被流放夜郎。

挑刺《长安三万里》:监军高适的程公公可不是好人,而是一大奸宦-风君娱乐新闻

其二,时间也对不上。在郭子仪的求情下,即位的肃宗饶了李白一名。并于至德二年(757年)被判流放长安三千里之外的夜郎,永生不得离开。但是李白在夜郎只待了两年多。因为759年,关中大旱,为救灾计,朝廷宣布大赦,全球罪犯死罪改为流放,流放完全赦免。

李白就在流放改赦免之列,重获自由。在乘船离开夜郎时,李白高兴地下了《早发白帝城》,成为千古名诗,写诗的时间是759年(乾元二年)。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离开夜郎,回到中原后,先是到了江夏,然后又到了金陵,在两地之间奔波游玩,过了两年安逸的时间。761年(上元二年),60岁的李白生了一场大病,变得一贫如洗。病愈后就去了当涂,投奔族叔李阳冰。第二年,61岁的李白病逝。

而高适迁任剑南节度使,负责抵挡吐蕃对大唐西南方向的进攻时,时间是唐朝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二月。那个时候,李白已经去世一年多了。而且,诗仙遭遇大赦都已经过去4年多了。

挑刺《长安三万里》:监军高适的程公公可不是好人,而是一大奸宦-风君娱乐新闻

程公公还专门因为李白的事来找高适?《长安三万里》的编剧及导演想多了。

其三,高适在云山城不仅没打赢,还力主放弃蜀地。《长安三万里》中,程公公最后相信了高适,然后与高适联手,反攻云山城,一举打败了吐蕃,挽救了大唐。

啊,呸!

话说高适在镇压了永王李璘之后,得到重用,先是出任彭州刺史,后又改任蜀州刺史。因为安史之乱,朝廷将戍守西部及西南的精锐大批调往内地平叛,吐蕃趁火打劫蚕食大唐国土。西川不仅要为国家输送大量财富,同时还要参与戍守西川和吐蕃边界的城堡。

对了,高适就任蜀州刺史的时间是760年,他去了蜀地之时,李白已经提前一年得到大赦了,两个人并没有碰面。不过,杜甫倒是在成都,两个人见过面,还有交往,高适还资助了贫困的杜甫。

广德元年(763年)二月,高适从刺史升任为迁任剑南节度使。全面负责对抗吐蕃的重任。

挑刺《长安三万里》:监军高适的程公公可不是好人,而是一大奸宦-风君娱乐新闻

挑刺《长安三万里》:监军高适的程公公可不是好人,而是一大奸宦-风君娱乐新闻

但是,高适是如何应对的呢?

且看《旧唐书·高适传》原文: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

翻译:

不久,蜀中动乱,高适出京做蜀州刺史,剑南自从玄宗回京后,在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疲敝,高适论及这种情况时说:“蜀地位置偏远,靠近险要之地,从国家角度说,不可以用它来遏制敌人的势力,为什么要用很险要的弹丸小地,使整个蜀地的太平百姓受到困扰呢?”

他啥意思?他说蜀地偏远,对整个大唐来说,无关紧要,直接放弃了吧。

结果,广德元年(763年)十二月,吐蕃大军来犯,“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救,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亦入于吐蕃矣。”

也就是说,由于高适的消极防守,被吐蕃轻松接管了进入西川的关键要害部位,三州二城拱手让人,从此大唐的西川变得无险可守。

此时新登基的唐代宗实在看不下去了,立即派严武代替高适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

挑刺《长安三万里》:监军高适的程公公可不是好人,而是一大奸宦-风君娱乐新闻

这严武也曾随玄宗入蜀,虽然比高适年轻20多岁,但风格干练,很快训练出一支精锐部队,“破吐蕃七万”,拿下了当狗城、盐川城。后来又多次击破吐蕃,拓地数百里,功封郑国公。

对了,在照顾杜甫上,严武接过了高适的大旗,甚至做的比高适更好,与杜甫建立了很好的朋友关系。

看吧,高适在把守西南时,不仅无功,还犯了大错,后来就转任闲职,被边缘化了。

《长安三万里》言之凿凿地讲云山城大捷,都是高适的功劳,被严武摘了果子,真的瞎扯。

其四,程公公实际上是招引吐蕃攻入大唐的元凶。片中程公公与高适联手,获得了云山城大捷,大败吐蕃,建立了功勋。长安那边,郭子仪稳定了局势,西南这边高适与程公公联手,共同挽救了大唐。

实际上,《长安三万里》的这段剧情是完全的胡扯。这个程公公,不仅没有打败过吐蕃,反倒是吐蕃攻陷长安的罪魁祸首。

挑刺《长安三万里》:监军高适的程公公可不是好人,而是一大奸宦-风君娱乐新闻

程公公,大名叫程元振,是高力士倒下之后新崛起的一位唐朝宦官。

打败永王李璘的太子李亨即位成了肃宗皇帝。不过,肃宗身体不好,只干了6年皇帝(756年-762年在位),就病死了。

唐朝皇帝喜欢重用太监,唐玄宗时重用高力士。肃宗上位后,先是重用太监鱼朝恩,后来又重用李辅国、程元振。在肃宗晚年身体病重,不能理政时,他的张皇后想要学习武则天,打算掌握政权,甚至谋划废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结果,程元振得知消息后,立即拥立太子,抓捕了张皇后及越王李系。兵变当夜,恰好肃宗病死。太子李豫即位,是为代宗。

代宗即位后,重用拥立有功的李辅国、程元振。程元振官拜右监门将军,知内侍省事,掌管了皇宫大权。不久,又让他担任元帅行军司马,加镇军大将军 、右监门卫大将军,封保宣县侯,统领禁军。九月,再迁骠骑大将军,进封邠国公,权势显赫。

程元振拿到的是军权,李辅国拿到的则是行政权力,被晋为尚父、司空兼中书令,从此居功自傲,狂妄跋扈。但代宗迅速就对李辅国不满,然后找机会杀了他。《长安三万里》里程元振说是他杀了李辅国,怎么可能,他俩可是唇寒齿亡的关系。当然,在权力上,李辅国新死后,权力大部分都转移到了程元振头上,让他的权势更是膨胀百倍。

挑刺《长安三万里》:监军高适的程公公可不是好人,而是一大奸宦-风君娱乐新闻

挑刺《长安三万里》:监军高适的程公公可不是好人,而是一大奸宦-风君娱乐新闻

广德元年(763年)九月,也就是代宗即位的第二年,吐蕃再次大举东进,边将向朝廷告急,军情像雪片一样传到京城。结果,都传到了程元振手里,程元振居然把军情当儿戏,为了讨好皇帝,一次次把十万火急的军情都给压了下来。

到了十月,吐蕃、党项出兵东侵,一直打到关中西部的武功、乾县一带,吐蕃攻打泾州,当地刺史献城之后,又成了吐蕃的向导。当这群人浩浩荡荡地过了邠州的时候,唐代宗才刚知道吐蕃原来入寇了,而且“一步到位”,已经到了邠州,直指长安。

代宗李豫吓坏了,赶紧下诏调兵。结果,各地节度使、将军因为不满代宗宠信程元振,无人应命出兵勤王,致使吐蕃军攻下长安,唐代宗星夜仓惶出逃陕州。程元振终于被辞官。

吐蕃拿下长安之后,拥立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作为自己的统治工具。代宗李豫一看这不是事,赶紧启用了退休状态的郭子仪为副元帅(雍王李适为挂名元帅),迎击吐蕃。郭子仪积极组织兵力反击吐番,建立功勋,成为一代名将。

挑刺《长安三万里》:监军高适的程公公可不是好人,而是一大奸宦-风君娱乐新闻

看了没,时间再次对不上。763年吐蕃进攻长安,10月份攻陷长安。郭子仪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只用了一个月于11月就收复了长安。而吐蕃进攻高适把守的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时,时间是763年12月。高适不能救,是说高适压根来不及救援,压根就没有参与前线的战争。

至于程公公,在代宗出逃时,就在群臣的弹劾下,被贬为平民。哪里还有空闲跑去西川监军高适呢?既没这个权力了,也没有这个动力了。

次年,程元振被唐代宗流放溱州,路上被人杀死。

《长安三万里》大大拔高了高适、程元振、哥舒翰等人,而矮化了李白、杜甫、郭子仪等,实不足为训。

下篇预告:高适可不是哥舒翰帐下无名小卒,哥舒投降安禄山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