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小伙伴分享一周内三位将军履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 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陈赓大将帐下猛将如云,出了3位开国中将,还有位后来官至副国级

解放战争当中,我军分为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在三大战役结束之后,大势已定,为了适应下一步的斗争需要以及便于指挥,将其编为一二三四四个野战军,其中陈赓将军为二野下属三大兵团之一的第四兵团司令员。

陈赓将军履历非常耀眼,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等,并且其所率领部队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非常有代表性的是在解放战争中,陈赓担任四纵首长茄悔时与其黄埔同学胡宗南的较量,胡部是蒋嫡系部队,装备精良,打法凶悍,胡也有着杰出的指挥才能非常受蒋赏识。在与这位国民党西北王的较量当中陈将军大获全胜:歼灭号称天下第一旅的整编第一师第一旅,活捉百胜将军中将旅长黄正诚;以牵牛战击败国民党陆军中将李铁军部;全歼整编48旅,击毙少将旅长何奇,一系列胜利使得陈将军名震胡部。其后,在淮海战役结束后陈所部四纵改编为第四兵团,陈任兵团司令,下属13、14、15三个军。

1955年授衔时陈赓将军被授予大将军衔,其麾下三位军长都被授予中将。其中13军军长周希汉是陈部一员猛将,其部在解放战争中成为俘获敌将军最多的一个军。14军也是一只铁军,军长李成芳在解放战争立下赫赫战功,指挥阳江、阳春追击战,歼灭俘获敌方四个军残部四万;奔袭700里突袭钦州,切断其与援敌联系,配合东野歼敌十六万。

15军军长秦基伟,湖北黄冈人。1927参加黄麻起义,28年参加红军。从排长、连长、团长一直干到师长,后历任支队司令、军区参谋长、军分区司令、纵队司令,后任第二野战军15军军长。

建国后秦将军分别在云南、昆明、成都、北京等军区任职,1951年入朝参加朝鲜战争,之后那场名震中外的上甘岭战役就是在秦的直接指挥下完成的。1952年10月14日美国陆军第七师以及南朝鲜部队集中了优势兵力配合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以异常强大的火力向我军阵地发起冲击。这是我军 历史 上经历的最为残酷的战斗之一,敌军决心之大、火力之猛、战术之狠都是空前的,第一轮炮击以每秒六发炮弹的密度向我军阵地轰炸,炮击过后山顶削去半尺,我军的伤亡很大。接下来是敌军的冲锋,双颤培正方你来我往,炮击、突进、近距离对射以至短兵相接,战斗持续了七昼夜,我军在秦将军的坐镇之下艰难完成了任务。

后来在又经历了那些特殊的岁月,秦将军被下放到湖南一个军垦农场参加劳动改造,1973年被调回北京后又出任成都军区司令、北京军区司令,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很好地稳定了当时的局势,受到当时领导人的充分信任。1988年,秦出任国防部中凯长,同年授上将军衔,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跻身副国级位列。

在开国授衔的时候,为什么有三位上将向詹才芳中将敬礼呢?

很多人都看过之前的热播大剧《亮剑》,这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小说根据史实,加以升华形成了一部小说。其实小说还有后半部分没有拍摄,其中就有关于新中国授衔的事情。

在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比较有意思,说的是在授衔结束后,几个被授予上将军衔的人,对着一个中将敬礼,这个中将不仅坦然接受,还开玩笑说,这日子没法过了,过去的士兵授上将,班长就授中将,没有天理了。”

如果你只以为这是小说中虚构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确实出现过这么一幕(有两个版本,这里讲其中一个):在授衔结束之后,还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刚刚被授予上将军衔的陈锡联、洪学智和许世友纷纷向一位中将敬礼,成为美谈。

这位中将不是别人,正是开国中将詹才芳将军。

詹才芳中将

詹才芳将军到底有什么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让三位上将向他敬礼?这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的,让我们来先看看詹才芳将军的经历吧。

詹才芳将军的童年是不幸的,七岁丧母,十二岁丧父,从小就和弟弟给人家放牛为生,等到十七岁的时候,詹才芳经人介绍到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当校工。

詹才芳不知道的是,正是因为在这里,改变了他的一生。自此他开始接触进步思想,开始了他进步的一生,在当校工的第二年他就开始参加农民运动,并且担任了队长。

1927年11月,詹才芳带领农民自卫军参加黄麻起义,并且担任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排长。黄麻起义失败后,詹才芳任黄陂县工农游击大队大队长,率部坚持在木兰山一带坚持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他多次化险为夷,被人誉称为打不死的“飞毛腿”。

詹才芳将军和夫人

后来詹才芳所部被编入红军,很快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一员高级将领,很多后来的名将在此时都是他的部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詹才芳在抗大学习,并且担任第一大队副队长,后来祥蚂率部到敌后办学,直到1940年,詹才芳调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腔姿,他带着一个连开辟了唐河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前夕,詹才芳担任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谨圆埋当时授衔有很多因素存在,也许在很多人的眼中詹才芳中将起码应该是被授予上将的,毕竟詹才芳将军要资历有资历,要战功有战功,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詹才芳将军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在建国后第一次授衔的时候,陈锡联、许世友和洪学智都是上将,他们都出自于红四方面军,巧合的是他们之前都是詹才芳的兵,可是现在他们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老班长詹才芳却只是中将,所以他们觉得不好意思。

为什么会觉得不好意思,比如陈锡联,他参加革命的时候,人家詹才芳将军都已经是首长了,而且詹才芳将军还是陈锡联革命道路上第一位首长,洪学智和许世友都曾经是詹才芳的部下。现在他们的军衔高于老领导,自然觉得有点过意不去。

他们走到詹才芳的面前,齐刷刷的敬了一个军礼,詹才芳将军说:“哪有上将给中将敬礼的?”三位上将说:“什么上将不上将的,班长永远是班长。”

从左到右:许世友、洪学智、陈锡联

也许这段后是后人加上去的,不过却表达出三位将军对詹才芳的尊重!当然也成为了授衔史上的一道奇特风景。

当然老一辈的革命家并不会在乎什么军衔,他们想要的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他们不会计较个人得失。

比如詹才芳将军虽然军衔只是中将,但是却依然被人尊敬。陈锡联将军后来的职务很高,但是他依然尊称詹才芳为老首长,还经常去拜访詹才芳将军。而许世友每一次进京开会,一定要住在詹才芳将军的隔壁,否则就要大吵大闹。

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之间的情谊,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让我们永远铭记老一辈革命家为国为民的贡献,以及他们的高尚品质。

2020年仅剩3位开国将军健在,他们是谁,现在怎么样了?

二零一九年六月,四川仪陇的天气格外闷热。这一日,共和国开国少将,黎光将军,在许多人的簇拥下,来到了自己儿时嬉戏的地方。黎光将军家的祖宅,依山傍水。后面靠着铁塔山,因为山上有一座铁塔而成为当地地标。房屋前面两百步,江水一刻不停地流淌。整整一百年前,黎光将军就出生在这条江前面。“小时候江水比这湍急多了,现在水浅得很,都能见着底。”将军一边回忆,眼角已经有些湿润了,“哎,一百年了,一百年了,时代变了。”他的双眼看着远方。

每次阅兵,电视机前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老兵方阵。从震惊中外的九八年大阅兵,到建国六十年、七十年大阅兵,每当老兵们坐着彩车,打着头阵,枯槁的左手颤抖地扶着车上的把手,右手吃力地挥舞着手中的旗子,坐在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无不动容。一些身体还算硬朗的老战士,会微微侧着头,行着军礼,像是在对共和国与人民说: 我们完成了使命,没有辜负祖国,现在看你们了 。

然而每次阅兵,同样是这群老兵队伍,又让人心头难过。一次比一次人数少了,那些胸前挂着无数勋章的老战士,这次不见了,这批老战士,胸前的勋章少了一些。时光是无情的,它不因为老战士们曾经抛头颅、洒热血而为他们续上一秒,也不为电视机前泪眼朦胧的观众送去一丝慰藉。时间过了就是过了,战士老了就是老了。 但他们的精神活着 。

上个世纪的老兵,如今在世的已经不多。从年龄看,第一批革命者大多数出生在十九世纪末期,大约1860年到1890年之间最多。随后出生于世纪之交的老一代们,以1900年到1920年为主。站在2020年,回首100年前,还活着的老战士越来越少,而开国将军,现在只有三位健在。他们曾经经历了什么,他们现在过得如何,人民有没有记住他们?

目前依然健在的第一位开国将军,就是 黎光 。黎光将军出生于1914年,如今已经106岁。作为一名典型的老一辈红军战士,黎光将军有着那个年代的一切烙印。祖上世代务农,家徒四壁,口无余粮,一双草鞋从小穿到大。六岁时,爷爷、奶奶、爸爸和妹妹相继离开人世,留下孤苦伶仃的黎光和母亲相依为命。

十五岁时,黎光参加了地方独立营的武装部队,这在当时是这个年龄段的穷人孩子的最好出路,能吃饱饭,有地方住,就知足了。参加独立营后,黎光成了一名传令兵。这是他在军队里的第一个正式职务,也是他一生最引以为豪的时光。黎光后来回忆说:“脊含那时候年龄太小,啥都不懂,也啥都不怕,长官给个命令,拔腿就跑。”

1932年,年仅十八岁的黎光,因为执行任务勇敢,和战友们相处得好,被提拔为排长。对于那个年代的战士,虽然算不上殊荣,但也值得肯定。1933年,红军来了,黎光立即加入了红军队伍,成为31军91师的一位年轻班长。在这个位置上,黎光完成了自己军人生涯早期最勇敢的一个举动尺野嫌。

当时活动于四川一带的土匪十分猖獗,许多土匪占山为王,欺压百姓,甚至打劫官兵。31军当时决定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好好教训教训那些山大王。作为特遣班的班长,这个任务下达后,黎光毫不犹豫地立即请战。组织上认为黎光可以参与,但要服从安排,黎光却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在黎光的坚持下,组织终于将任务交给了他,条件是他不能单枪匹马,学着张辽劝降昌豨,必须带着队伍,哪怕最后一人进陵手去,都没问题。黎光领了命,立即着手准备。黎光带着十几位弟兄埋伏在山寨周围,告诫弟兄们原地待命。自己一人、一枪就走了出去。山寨土匪见黎光一个人来,挡住了他的去路,黎光非常机智,早有准备,他说自己代表红军部队来和山上头头谈判。当时的土匪生存艰难,一些想要归义的土匪是希望这种交流的,黎光的算盘非常明确:给这些土匪开出尽可能好的条件,不愿加入红军队伍的,发给钱财盘缠,散了,愿意加入队伍的,无条件吸收进来。但是如果既不愿加入队伍,又不愿离开山寨,就不要怪黎光让他们敬酒不吃吃罚酒了。

黎光见到土匪头子后,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土匪头子完全不为所动。黎光是个暴脾气,一怒之下,生擒了土匪头子和一个小土匪,一手拎着一人,大踏步地往山寨外面走,嘴里对土匪头子嘀咕着说: 别喧嚷,外头都是我的人,想活命,就让周围人让开! 就这样,黎光一个人单枪匹马进入土匪营寨,生擒了土匪头目。这种事情,要是放在古代,肯定要进史书了。

因为黎光英勇的表现,他的声名和事迹立刻传到了红军队伍里,年仅十八岁的黎光,少年出英雄,从此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保家卫国的道路。此后,黎光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1955年被授予共和国少将军衔。共和国进入建设时期后,黎光又在军事工程领域内发光发热,并担任了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晚年的黎光,希望回到老家四川生活。如今,这位堪称传奇的老战士,依然在四川老家享受着天伦之乐,享受着名副其实的坦荡。

相比黎光将军,邹衍将军更具有传奇性。邹衍将军的出生和黎光相似,他生于1915年的江西赣州兴国县,年仅十三岁就加入了当地的儿童团。当时的儿童团负责一些危险系数较小的工作,例如运输干粮,传递信件和信息等秘密任务。邹衍的主要职责就是这些。很快,邹衍因为机灵、能干,被选拔为少先队长,小小年纪就带着其他孩子为国出力。他15岁加入赤卫队,同年加入红军第22军,一直跟着革命队伍转战四方。

邹衍将军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翻雪山、过草地,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但他最出彩的战绩,发生在抗美援朝战场之上。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邹衍主要负责制衡敌人的间谍活动。由于美军拥有空军优势和航空兵,常常向志愿军部队后方,特别是鸭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投放间谍特务,破坏交通线和通信设施,对志愿军原本就非常脆弱的后勤补给线造成了很大困扰。一九五零年年底,第二次战役结束之后,由于敌人无法在正面战场取得大规模突破,就在后方空袭和间谍战方面大做文章。

十二月二十五日,美军军机在鸭绿江西岸投放了20个南朝鲜间谍,企图破坏志愿军后勤补给线。邹衍立即出动部队抓捕。这些特务十分狡猾,他们利用夜间优势行动,到了凌晨三四点时,就躲了起来。因为特务人数太少,很难被发现。邹衍决定用笨办法,他说:“咱们人多,没听说过人多的要吃亏,大家用人海战术,从战场上地毯式扫过去,我不信发现不了他们的踪迹。”就这样,邹衍亲率部队在鸭绿江沿岸排查,不到三天,就抓获了这批特务。

建国后,邹衍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除了军事生涯,邹衍将军还有一手好文笔,他在战后出版了《我的回忆》一书,系统回顾了自己的军事生涯和人生经历。进入晚年后,他平时热爱作诗,甚至出版了一部诗集和一部绘画集,分别叫《随感录》和《老兵瀚墨》。如今,他依然健在。

第三位健在的将军,是杨永松少将。他出生于1919年的广东大埔县。杨永松少将1931年参加红军,参加红军时的年龄比黎光将军和邹衍将军都小,只有12岁,即便在当时那个年代,也算红军中最小的一批战士了。杨永松将军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没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但他最发光的,反而是小小年纪就参加了长征。

1934年10月,年仅15岁的杨永松开始了长征。在翻越雪山时,杨永松年纪虽小,却贡献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迹。当时红军部队物资装备非常短缺,翻越雪山时,温度极低,一些地方温度甚至在零下二三十度。这种气温下,如果不穿暖吃饱,人很快就不行了。然而当时许多红军战士共享一件大棉衣。一个人穿一会儿,再换另一个人穿,这样轮换下去,有时候一件大衣要让一百多位战士轮流穿。

在这种局面下,小小的杨永松站了出来。他主动选择不穿大衣,而且理由非常简单,他回忆说:当时我那么小,又好动,也不知道什么冷,我就给大家说,衣服你们穿,我跑着走,浑身发热,就不冷了。虽然杨永松年纪小,但主意很大,谁说也不听。最后大家无奈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就这样,一路上,小小年纪的杨永松,却展现出了过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艰难困苦的行军带来无数欢乐和阳光。

建国之后,杨永松一刻也没有松懈,立即投入了新中国的建设之中。他先后担任华北军区装甲兵部主任,和北京军区工程兵部主任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今天,他依然健在。

我国历史上哪位女将军战功赫赫

秦良玉战功赫赫

秦良玉(1574年-1648年7月11日),字贞素,四川袜裂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明朝末年女将、汪好枝民族英雄。

丈夫马千乘,世袭石柱宣慰使(俗称土司),马千乘被害后,因其子马祥麟年幼,秦良玉于是代领夫职。秦良玉率领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后参加抗击清军、奢崇明之乱、张献忠之乱等战役,战功显赫,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崇祯皇帝曾作诗四首赞颂秦良玉。秦良玉死后后世文人赞颂秦良玉所作的诗困敏词非常多,近代冰心、郭沫若也对秦良玉大加称赞,爱国将领冯玉祥也曾说到:“纪念花木兰,要学秦良玉。”明朝灭亡后,南明朝廷追谥秦良玉为“忠贞侯”。

三位开国将军与范家三姐妹的烽火情缘

在新中国首次授衔的开国将军中,上将王平、中将王宗槐、少将易耀彩,他们的夫人分别是范家三姐妹:大姐范景新、二姐范景明以及叔伯妹妹范景阳。他们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以坚毅、勇敢和忠贞,谱写了战火中的感人恋曲。

几十年以来,三位将军和范家三姐妹一直守口如瓶,致使他们极具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鲜为人知。如今三位将军已先后离世,他们的烽火情缘被断断续续回忆起来,风雨人生中的信念与坚持,让人感慨感动。

抗战风云中的范家三姐妹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八路军一一五师进入河北阜平建立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范家是该地区远近闻名的抗日大家庭:父亲范成儿是村委会第一任主任,二叔范茂如是基层交通站站长,五叔范颖高也是地下党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范家儿女先后走上革命道路。

data-filtered=”filtered” 1952年,范景新(中)、范景明(右)、范景阳(左)合影

大姐范景新刚从阜平简易师范学校毕业担任了阜平县动委会一区妇女主任,二妹范景明和二叔范茂如的女儿范景阳先后报名参加三分区冲锋剧社被录取,成为八路军文艺战士。晋察冀边区出现了引人注目的范家三姐妹:大姐范景新,性格沉稳,年龄和资历均数第一,人称“老范”;二姐范景明,人称“二范”;叔伯妹妹范景阳自然成了“小范”。

王平,范景新:抗战时期的烽火情缘

大姐范景新一参加革命,便担任了阜平县动委会一区妇女主任。在战火中,范景新与老红军王平结为伉俪。王平1907年生于湖北阳新三溪口镇贫苦农民家,1930年参加红军时名叫王惟允,当时的连长余钧是广东人,每次点名时念不准“惟允”两个字,总喊“王翁翁”,惹得大家大笑。于是王平便改名“王明”。

data-filtered=”filtered” 王平上将

1936年,王平红军大学毕业,到新岗位工作前和贺晋年去见毛主席,向毛主席报告说:“主席,我要改名。”毛主席风趣地说:“王明这个名字很好嘛,国际代表啊!”王平不好意思地说:“别人老拿我开玩笑。所以,我要求改名!”毛主席拿起毛型李笔在纸上写下:“命令贺晋年任二十七军军长,王平任二十七军政委。”从此,“王明”正式改名为“王平”。

1941年秋,晋察冀反“扫荡”战事频繁,时任三分区妇女主任的范景新到二妹范景明所在的完县检查工作。那时,范景新生孩子才两个月,全身浮肿,进屋后没解下背包,也没喝口水,就对范景明说:“鬼子的进攻迫在眉睫,分区领导要求各村迅速做好迎战准备。我这次来主要检查坚壁清野的落实情况。这场大战,我们可能会丢失好些村庄,但粮食、棉花、衣物等决不能落到鬼子手里!”

data-filtered=”filtered” 1950年王平和夫人范景新在张家口

农历八月十五的前一天,范景新和范景明带着两名妇女干部跑了4个村庄,落实完坚壁工作后,夜色已晚,她们只得在村里借宿,准备明天继续朝前走。

范景新随身的背包是一条军毯,这是丈夫王平最心爱的宝贝。长征途中,王平背着它走过了万水千山,既当被又当衣锋缓,抵挡了一路风寒。这次妻子去完县,王平让她把军毯带上,这出于他对战争复杂情况的深切了解,也是对妻子的深情关爱。瑟瑟秋雨中,被毁的村庄废墟中还冒着硝烟,她们钻进一处残破的土屋,找来两捆麦秸铺在地上,四人挤在一起,靠着这条旧军毯过了一夜。

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大姐范景新始终不愿公开宣扬她和王平将军的爱情卜基迟故事,所以直到今天,关于这对走过战火硝烟的金婚夫妻的传奇经历,仍然很少为世人所知。

王宗槐、范景明:延安窑洞里走出的金婚夫妻

王宗槐与二姐范景明原本互不相识,能走到一起全是大姐范景新和姐夫王平的功劳。

data-filtered=”filtered” 王宗槐中将

1941年,26岁的王宗槐由晋察冀军区组织部长调往三分区任政治部主任。报到后,分区政委王平谈完工作就靠上前神秘地说:“给你介绍个对象吧,我爱人范景新有个妹妹,叫范景明,是党员,19岁,人聪明,长得也好,原是分区冲锋剧社演员,现在白求恩医科学校学习,你们抽空认识认识吧?”由于过去别人为自己介绍过好几个对象都不成功,王宗槐没把王平说的话放在心上,笑笑应付了过去。

偏偏王平做事极认真,他见王宗槐没反对,便回去和范景新开始张罗起王宗槐与范景明见面的事。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学校放假,范景明蹦蹦跳跳地来到姐姐家。刚进门,就看见一位青年正坐在堂屋里和姐夫说着话。性格活泼的范景明伸了伸舌头,做个鬼脸,就闪进里屋。

王宗槐知道王平要自己来他家是见范景明,他心想:“只要我来了,最后不成就怪不得我了。”出人意料是当王宗槐看见浑身散发着青春气息的范景明时,先前的不经意荡然无存,他变得局促而害羞,向来滔滔不绝的他竟失语了……

data-filtered=”filtered” 王宗槐与夫人范景明

这边大姐范景新轻声问妹妹:“看见了吗?他就是王宗槐同志,怎么样?”范景明回答:“长相尚可,但太拘谨,可敬不可亲。”范景新劝导妹妹:“看人不能只看外表,热水袋起先热得烫手,过不多会儿就凉了。热水瓶就不一样,外冷内热,热劲长,比热水袋要强几十倍呢!”另一边王平则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点拨王宗槐说:“心里有想法,就大胆表达出来,不要像个木头似的,要活泼点儿……”

王平夫妇还给范景明讲了个故事,那是1941年秋季反“扫荡”后,上级要晋察冀军区组织部上报一份营以上干部名册。当时部队没有档案,也无资料可查,怎么办?只见王宗槐拿出笔,完全凭记忆,把军区司、政、供、卫机关及直属队营以上干部,按编制序列列出名单,总计近2000名,最后上报的数字与实际人数一个不差!军区领导表扬王宗槐:“神了!真是部队的‘活辞典’啊!”听了故事,范景明被打动了。

再见面时,王宗槐充分发挥做政治工作的特长,向范景明谈起红军时期的政治工作,还讲述了自己登台演戏的历史,讲起自己在小歌剧《红军义务劳动日》里扮演过红军战士,在《小放牛》里男扮女装演过小姑娘……说着说着,王宗槐还唱起来:“桃花红,李花白,杏子花儿开。只见那边牧童来。头戴斗篷,身穿蓑衣,脚穿草鞋,手拿短笛吹起来。叫声牧童你过来,你呀可知道,《 *** 宣言》谁起草,十月革命谁领导?”这还不算完,王宗槐接着又改变音调唱起《兴国山歌》,把范景明逗得直笑,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拨动了双方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弦。

data-filtered=”filtered” 王宗槐中将与夫人范景明少校

正当王宗槐与范景明感情日渐发展,白求恩医校却迁址了,范景明随校从唐县葛公村迁到树沟大台村。1942年夏天,王宗槐又调到四分区任副政委。这样一来,两人隔山隔水,只能靠书信交流。

每当反“扫荡”一结束,王宗槐的信就来了,总会询问范景明生活有何困难,还教给她许多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医校生活很艰苦,烧的柴火、吃的粮食都要靠师生到很远的封锁线上去背,一不小心就会跌下山沟,范景明身为班长,脏活累活苦活自然冲在前。王宗槐便写信向她传授背粮背柴的省劲办法:将背负物重心抬高,紧贴后背。范景明一试果然管用。学校没有固定食堂,师生们冬天也要在野地露天就餐,王宗槐告诉范景明跟别人身挨身地蹲成小圆圈儿挡风沙……范景明一一照办果然管用,“这个人的心好细呀!”

范景明的心中慢慢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书信往来一年多,双方情投意合,可学校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不准结婚。当时王宗槐已27岁,但他知道范景明非常珍惜在医校学习的机会,于是多次安慰范景明不要有思想负担,他会等到她毕业。

王宗槐的理解与支持令范景明感动,学习也更刻苦。1944年初,范景明毕业了,眼看可以完婚了,可王宗槐却奉命去了千里之外的延安,为准备参加党的七大进行为期一年半的集中学习。

此时中央军委决定调晋察冀教导二旅西进,姐夫王平便让范景明随他们去延安。从阜平到延安,途中要经过好几个县的沦陷区,还要通过同蒲铁路封锁线,范景明骑着一匹骡子,跟着教导二旅旅部顺利通过五台、崞县和代县,来到了离同蒲铁路不远的宁武一带。这天上午,教二旅准备越过封锁线时被日军发现,遭到猛烈攻击。范景明骑着骡子走进河谷的泥沼地段时,一粒子弹打飞大棉帽,她一摸脑袋没血,不禁自言自语道:“还好,脑袋保住了。”她抬头看看四周,只见好几个战士都牺牲了。凭经验范景明意识到,在敌人的火力下趟河,不是被打死也会被冻死。因此,范景明就骑着骡子往右前方的小桥下跑去。渐渐听不到枪声了,范景明在狼群出没的荒山野岭上,熬过了寒冷饥饿的漫漫长夜,第二天黄昏终于追上了正在岢岚东部的一处山沟里埋锅做饭的教二旅后尾分队。

一个月后,在晋察冀军区十分区参谋长肖新槐帮助下,范景明从绥德到达延安,与王宗槐相聚了。王宗槐听范景明诉说这段时间的经历,3个多月里范景明行程千里,有艰辛、有险遇,然而不变的却是对爱的信念与执著……

1944年6月26日,是王宗槐和范景明在一孔8平方米窑洞里结婚了。前来道喜的人络绎不绝,由于新房太小,大家只得分批进去向这对新人祝福。

邓颖超、钱瑛、帅孟奇、李伯钊四位大姐一进窑洞就笑说:“我们没有被面衣服做贺礼,送你们四句话,叫作‘互爱互敬,互勉互励,互信互谅,互让互慰’。”众人纷纷叫好。郭化若趁兴打开条幅:“得其所哉,得其所哉。”粟裕、陈锡联、王敏珍、赵盛荣也拿出四人联名的赠联:“清凉山下延河畔,景秀春明槐荫间,生产学习练武艺,亲亲爱爱庆丰年。”这幅赠联将新郎新娘的名字巧妙地糅了进去,再次赢得喝彩。

陈赓、王树声、陈再道和谢扶民送的贺诗是很有意思的,他们将当时延安颇为流行的一出怕老婆的小戏《背板凳》的意思写进去:“干大事业,背小板凳,两全其美,乐在其中。”诗一读完,所有人都笑得前仰后合,王宗槐笑着对范景明说:“要注意呀,‘背小板凳’的事我坚决不干!”一番话把范景明弄了个大红脸。

道喜的人散去后,王宗槐和范景明便坐下来整理赠诗赠联,两人一数整整65幅,这可是比任何金银首饰都要珍贵的礼物啊!可是在人背马驮的战争年代中要妥善保管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两口子一商量,便把题诗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第二天一早,两口子决定放弃三天婚假,奔赴各自的学习和工作岗位……

解放战争刚开始,王宗槐夫妇有了第一个女儿贝贝。一年后,二女儿 *** 又呱呱坠地。由于战事繁忙,范景明就将 *** 抱到阜平广安村一个老乡家里去寄养,整整一年王宗槐夫妇都没见过 *** 。

一次王宗槐途经广安村决定去老乡家看看。主人不在,只见猪圈边一块破草席上躺着一个干瘦的小女孩,双手抱着个生茄子乱啃。王宗槐抱起小女孩,突然发现女孩肚兜上有个“王”字,心碎了,这不是范景明绣的吗?难道这是女儿 *** 吗?他心疼地掏出手帕打算给女儿擦擦脸,这时警卫员走了过来,部队要出发了,他咬咬牙放下孩子,上马登程……

艰苦的环境、清贫的生活没能压垮王宗槐夫妇,他们走过了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时期,还携手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1984年1月29日,农历腊月二十七,当年的老战士举办新春茶话会,大伙把王宗槐、范景明推拥到会场前排。当有人半开玩笑地问王宗槐是不是“背板凳”时,范景明笑答:“我们是按邓大姐说的那样,互爱互敬、互勉互励、互信互谅、互让互慰地生活了40年!”

易耀彩、范景阳:当年“分配婚”风雨四十载

看到两个姐姐都参加了革命,叔伯妹妹范景阳忍不住央求:“我也要当八路军,带我去吧!”

data-filtered=”filtered” 易耀彩少将

1938年春,三分区冲锋剧社社长霍嘉霖骑着马来阜平招演员,大姐和二姐就把景阳带到剧社所在地唐县史家沟村报名应试。社长霍嘉霖问道:“你会什么呀?”景阳说,会扭秧歌,还能上台唱歌,说着便扭起来,两位姐姐在旁边有节奏地为她拍巴掌,歌还没唱完,霍社长就拍板:“扭得不错,进舞蹈班吧!”从此,范景明成了一名八路军的文艺战士。

两年后鬼子的进攻越来越嚣张,晋察冀军民伤亡惨重。由于敌后需要大量医务人员,范景阳和二姐范景明响应聂荣臻司令员的号召,成了白求恩医科学校的学员。二姐在军医班学军医,妹妹在药剂班学司药,之后调到晋察冀第五军分区司令部门诊部下设的休养一连当实习司药。

范景阳下连不久的一天晚上,休养一连的张医生对她说:“组织上找我谈话啦,让我去见易参谋长。今晚你陪我去!”范景阳只得陪张医生走进五分区参谋长易耀彩的宿舍。第二天易耀彩找到邓华司令员说:“昨天见面了,张医生就算了吧,陪她来的那个挺好!”不出一个月,分区组织科长肖时任找范景阳谈话:“你家的情况调查了,锄奸科长臧智亲自调查的,没问题,合格了,准备结婚吧!”

“跟谁结婚?”范景阳莫名其妙。“还用问吗?参谋长易耀彩呀!他看上你啦!”

data-filtered=”filtered” 小妹范景阳和易耀彩少将

范景阳觉得易耀彩人不错,但结婚太突然了,建议“恋爱一段再说”。“打仗呀,哪有闲工夫?一般人先恋爱后结婚,你带头来他个先结婚后恋爱吧!”肖科长这番话在官兵中传开了,易耀彩、范景阳便成了“先结婚后恋爱”的“典型”。

一顿稍丰盛的晚餐后,他俩入了洞房,易耀彩向范景阳介绍了自己的经历。易耀彩是江西泰和人,1916年生,1930年参加红军。父亲易宇爽系县苏维埃干部,被敌人杀害抛尸赣江。母亲是县苏维埃妇女干部,革命低潮时亦被杀害。14岁那年,易耀彩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2年春,易耀彩由第五军分区调往第四军分区任参谋长,范景阳随之调任,成了四分区司令部机关门诊部司药。他们的老上级邓华也调到四分区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 *** 区委书记。四分区所辖地区盛产粮食。1943年5月,麦子熟了。鬼子为了获取粮食,向四分区疯狂进攻。邓华司令员、易耀彩参谋长等深入第一线,组织部队歼灭敌人。鬼子利用分区机关兵力空虚之机,向分区司令部所在地平山县寨北乡滚龙沟发起攻击。

为避免损失,分区机关在无兵力保护的情况下向山上转移。这时,范景阳的长子刚两个月,爱哭。为了不把鬼子引过来,她对大伙说:“大家不要为难,我马上离开,到河那边去,万一被鬼子碰上,我有勃朗宁(德国造小手枪),只有三发子弹,头一发打死孩子,第二发让鬼子抵命,第三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说完抱着孩子向河西岸的大山走去。

门诊部的江医生追上来说:“我陪你去,正好三发子弹,第三发归我啦!”范景阳不依,江医生抢过那只随身携带的小包袱在前开路了。

大约走了两个多小时,她们找到一个隐蔽的山洞。正好,孩子睡着了,她们在洞子里铺了些干草把孩子放上去,两人便坐在山洞里聊上了。就这样,她们从晌午一直等到日薄西山,未见鬼子踪影,便回到了滚龙沟。

由于分区军民紧密配合,仅用三天就使全区麦子颗粒归仓。分区召开祝捷大会的前一天,易耀彩吹着口琴进了家门,喜不自禁地把孩子举过头顶,说:“可喜可贺,我们的儿子闯过了人生第一道难关!”

1990年10月3日,离休后的易耀彩因心脏病突发离开了人间,终年74岁。他和景阳婚龄49年半,以虚岁计,也算是一对金婚夫妇。

曾被誉为驻港部队“名片”的将军获新职,是什么职业?

程东方现在是军区政委,被调往四川开展工作,并且还升了军衔,现在是少将军衔。程东方他曾经担任过驻港发言人,被官媒乱念报道称是香港驻军的一张闪亮的名片,他的学位是硕士学位,学习的是法学,毕业后就在军队进行服役,另外还担任过驻港的法律部的处长,在香港作为新闻发言人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提议。

程东方现在已经哗戚困晋升了少校军衔,还调任到四川做军区政委。四川的退役军人公众号中提到,2天前举办的创业之星活动中,程东方作为军区政委就参加这次发布会的相关活动,另外,根据当地的媒体报道称,程东方才上任就开始进行调研脱贫收官的工作,到火觉莫村的定点帮扶开展督导工作,希望尽快帮助大家脱贫致富。

曾经被称作是驻港军人名片的程东方,现在已经被调任到四川去当军区政委了,而且是少将军衔。在香港的时候他就处理过很多的事件,比如,一次街头枪击案中,媒体质问受伤的群众向附近的哨兵求助时为什么无动于衷,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后来事情经过调查,程东方对这次案件做出了澄清,我军哨兵在看到群众受伤求救时,立刻向上级汇报了仔烂此事,部队马上派出了医疗救护人员前去抢救,并将伤员马上送往医院。

程东方现在是少校军衔,并调往四川上任军区政委这一职务。2007年在媒体发表会上他表示,驻港部队要学法,知法,懂法等重要内容,他先后发布了很多法律条文并且具体化的进行实施,根据香港的基本法则,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法律规范体系,在开展驻香港的军事活动之前,都要依照律法征求合理的法律意见。

本文一周内三位将军履新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