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历史家常剧《山河月明》引发了大家又一轮有关历史剧的讨论。很多人都说《山河月明》的风格与前两年大火的《大明风华》很像,都是闲话历史的休闲家常版正史剧。
《大明风华》汤唯饰演孙若微
在《大明风华》这部大女主戏中,大家都对汤唯饰演的孙若微赞不绝口。历史上的孙皇后的确是明朝由盛转衰的二十年中,极为关键的历史人物。孙皇后横跨明朝六位帝王,从朱棣铸造盛世开始一直到孙子朱见深顺利继位。她的故事影响了明朝近八十年的历史。可以说,孙皇后就是明朝版的“慈禧太后”。
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位明代中前期最重要的女政治家孙皇后的一身。
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 成为太孙嫔
在《大明风华》里,孙皇后名叫孙若微。她的设定是建文旧臣之后,年轻的时候一直在寻找机会刺杀朱棣为父报仇。
《大明风华》剧照
实际上,孙皇后并不是南京的官宦之后。她生于山东济南府,是永城县主薄孙忠之女。孙皇后本名现已不能考证,历史上只称之为孙氏。毕竟历史上的女性地位很低,除了大家闺秀和皇室宗亲才会留下姓名,像孙氏这样普通小吏家的女儿都不会被认真记载的。
孙氏进入皇宫时不过十岁。此时朱棣已经登基八年,想要给13岁的孙子朱瞻基储备未来结婚的女子。经过朱棣儿媳妇张氏(朱高炽的张皇后)的母亲彭城伯夫人推荐,孙氏才得以进宫。
《大明风华》吴越饰演张皇后
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张夫人经常和自己的女儿夸奖永城县主薄孙忠的闺女贤德,张氏自然懂了母亲的意思,便将孙氏带入了宫中亲自培养。没过多久,在张氏身边学习礼仪的孙氏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同龄人朱瞻基的好朋友。随后的故事就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所有人都像笃定朱棣要立朱瞻基为皇太孙一样,相信朱瞻基会迎娶孙氏为妻。
然而世事难预料。即使皇太孙(永乐九年册封)和孙氏已经明确的恋爱了,但真到了大婚之时还是出现了意外。
永乐十五年(1417年),已经十八岁的朱瞻基即将举行皇太孙大婚典礼。然而最终被选为太孙妃的并不是孙氏,而是出生锦衣卫百户之家的胡善祥。
《大明风华》邓家佳饰演胡善祥
胡善祥,建文四年生人(1402年),比朱瞻基小三岁。根据后来胡善祥的墓志铭记载,其家境不错,父亲胡荣是锦衣卫百户。永乐十五年选立太孙妃时,因钦天监指出胡善祥为吉祥之人而被指为皇太孙妃。
既然朱棣这么喜欢太孙朱瞻基,也知道朱瞻基喜欢孙氏,那为什么不能选立孙氏而要找一个锦衣卫百户之女为太孙妃呢?
原来明朝为了防止外戚干政,自从太祖朱元璋时就立下规定。
天子及亲王后妃、宫嫔等,必慎选良家子而聘焉,戒勿受大臣所进,恐其夤缘为奸,不利于国
——《明太祖实录》
意思就是:皇帝、亲王选择后妃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地从民间选取清白女子,不能聘娶朝廷大臣的女子,以防止外戚攀附关系霍乱朝政。
朱棣一生后半场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法统而战,既然老爹留了话自然就要依规矩行事。孙氏的父亲虽然只是县衙小吏,但由于孙氏常年跟随太子妃张氏学习,已经算是张氏外戚的嫡系,自然按例不得当选太孙妃。
《大明风华》剧照
抱憾未能终成眷属的朱瞻基和孙氏虽然没成夫妻,但朱棣还是很厚道地给了一个嫔妃的位份也算是成全了。
仁宗短命·册封贵妃 待遇超群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戎马一生、开创永乐盛世的永乐帝朱棣在出征漠北的路上逝世。同年八月,永乐帝长子朱高炽在北京继位,年号洪熙。
《大明风华》梁冠华饰演朱高炽
老爹继位,朱瞻基也就自然而然升格为皇太子。然而朱瞻基的太子没做多久就撤销了,因为老爹死了。
洪熙皇帝朱高炽真的是一个好皇帝。自打朱棣起兵打天下开始,朱高炽就一直在身后料理全部行政事务。几十年如一日,成为了大明王朝二十多年运转的核心。他宅心仁厚,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才让永乐年间很多因为反对靖难的人保存性命。他勤勤恳恳,每次朱棣远征漠北,无论是出征前的钱粮筹集还是出征时的监国理政都是他一手操办。尤其是帝国迁都的大工程,事无巨细都由这位“副皇帝”一手打理。
洪熙皇帝是多年来的操劳被活活累死的。
明仁宗 朱高炽 像
洪熙元年五月,洪熙帝继位九个月后,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在北京去世。朱高炽一死,有几个人的身份接连发生了改变。
首先,作为太子的朱瞻基从南京赶赴北京继位为帝,年号宣德。
其次,朱高炽的皇后张氏升级为太后,史称张太后。
最后,朱瞻基的妻妾们也都跟着入了皇宫进行册封。首先便是太子妃胡善祥,被封为皇后,史称胡皇后。朱瞻基的青梅竹马孙氏被朱瞻基重点晋封,被立为贵妃。
按照明朝制度,皇后册封要授金册金印。册,就是皇帝册封颁布的诏书,用黄金制作成册以示郑重。印,就是皇后之宝,是权力的象征也是最重要的认证。胡善祥册封皇后,自然被授予金册金印。但孙氏为贵妃,按例只能授予金册(证书)而不能授予金印(章子)。但朱瞻基极为宠爱孙氏,为了让孙氏在后宫与皇后地位相同,他便请求张太后制作金印也一同授予了孙氏。
孙氏便成了第一位同时被授予金册金印的贵妃。
电视剧中两人先后被晋封的剧照
宣宗宠幸·母凭子贵 被封皇后
此时的大明后宫地位有着极为严重的失衡。
胡善祥虽贵为皇后,但并不得皇帝朱瞻基的喜爱。朱瞻基喜爱的孙氏却只是一个贵妃。朱瞻基其实非常想让自己的爱妃成为皇后。但胡皇后为人贤德、待人宽厚,又没有任何错误,朱瞻基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废后。
《大明风华》朱亚文饰演朱瞻基
而且在古代废后等同休妻,是一件极为严重的事情。普通人家休掉正妻况且要受到宗族上下严格审查,皇后乃一国之母怎么可能是皇帝说废就废的。这让朱瞻基很郁闷。
虽然废后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满足的条件非常苛刻。
不过眼前的胡皇后虽然品行没话说,但有一个重大威胁影响到了她的后位。胡皇后无子。
朱瞻基登基时已经二十八岁了。在人均寿命不过三十来岁的古代,二十八岁还没有儿子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尤其朱瞻基还是当朝皇帝,这就叫国本不定。为此,皇帝很着急,胡皇后也很着急。
胡皇后不是不能生育的。朱瞻基登基时,她已经为他生下了两位公主:顺德公主(永乐十八年生)和永清公主(生日不详)。
结果朱瞻基正要睡觉就有人给他递枕头。朱瞻基继位第二年(1427年宣德二年),孙贵妃生下了朱瞻基的长子朱祁镇。这下好了,废后立后都有理由了。但只因为子嗣问题就要废掉一位由永乐大帝亲自选的皇后,这种政治风险也是很大的。
于是在内阁三杨的建议下,朱瞻基找到胡皇后好好地谈了谈厉害关系。于是就在第二年(宣德三年),胡善祥宣布自己要出家修行,辞去皇后的位置。朱瞻基即刻批准了胡善祥的辞呈,封她为净慈仙师,赐居长安宫修行。
电视剧中胡善祥出家剧照
在处理了胡善祥之后,孙氏在三月初一立刻被朱瞻基晋封为皇后。这便是孙皇后。
胡善祥晚年生活
被废后的胡善祥终于从这段本和她没有关系的三角恋中解脱了出来。也许当初被朱瞻基谈话辞去皇后之位时,胡善祥内心是开心的。
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虽然理论上更应该亲近自己一手调教的孙氏,但看到这位在自己家十多年没有过错的好人胡善祥的遭遇后,她便更加怜悯心疼这位前儿媳。
虽然胡善祥被赐居长春宫,但张太后却经常召她来自己住的清宁宫居住。每当朝中有任何宴会的时候,张太后都会带上胡善祥,并让她坐在孙氏的上座。以此来表达她对于胡善祥的支持,以及打压孙氏的气焰。
宣宗朱瞻基去世后,朱祁镇继位称为正统帝。正统七年,张太后去世,胡善祥痛哭不已。不仅是因为这位婆婆对自己很好,更是因为从此在宫中自己没了依靠。第二年正统八年,胡善祥便在长安宫中薨逝。
总而言之,胡善祥虽然命运不幸没有嫁给真正爱自己的人。但她也是幸运的,毕竟有一个真心心疼自己的婆婆护着自己。
英宗慈母·掌管后宫 宠子终成大祸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在宫中去世。
此时朝中不知从哪里传来了一个闲话,说要立张太后二儿子襄王朱瞻墡为皇帝。传文有鼻子有眼,张太后此时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想要立自己的二儿子完全没有问题。
明宣宗 朱瞻基 像
但张太后立刻召集群臣在乾清宫,哭着对大家说朱祁镇就是新的天子。这才稳定了局面,也稳固住了孙氏的地位。
正统帝即位后,孙皇后成为了孙太后,张太后成为了太皇太后。正统帝由于出生的时候是朱瞻基二十八岁才得到的长子,自幼便深得各方宠爱。尤其是母亲孙氏,更是达到了溺爱的程度。
宣德皇帝虽然继承了父亲仁宗朝的善政,明朝呈现出仁宣之治的繁荣景象。但朱瞻基到执政后期却开始荒废朝政,喜欢上了斗蛐蛐等娱乐活动。好在他的时代有三杨处理朝政,才不至于有什么乱世发生。可朱瞻基这样的情况,指望他可以好好重视子孙教育事业就过分了。
《大明风华》张艺兴饰演朱祁镇
祖母张氏、母亲孙氏都没啥文化,父亲朱瞻基虽然有文化但天天斗蛐蛐。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要是朱祁镇可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真的见鬼了。于是明朝第一个混世魔王朱祁镇诞生了。
虽然朱祁镇很胡闹,但好在此时宫中有张太皇太后主持,朝中有三杨理政。政务一切进行的还都井井有条。孙太后虽然贵为太后,但毕竟婆婆还在,前任也在宫中被婆婆好好待着,根本没有啥发挥空间。
《大明风华》中的三杨内阁(杨士奇、杨荣、杨溥)
这样平静的日子一共过了七年。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崩逝,明朝变天了。
张氏的去世,对大明王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原本在宫中极为支持三杨主政的权力核心没了,孙氏又是一个溺爱儿子的人。大明王朝开始由那位文化不高,做事不靠谱的朱祁镇掌舵。
朱高炽的皇后 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张氏 明初重要女政治家
朱祁镇平时就喜欢和身边的太监一起厮混,因为这些人不会像张氏和三杨那样天天说教,他们更加听话顺从。张氏一死,朱祁镇便逐个开掉了三杨。他开始重用太监王振,朝廷变得乌烟瘴气。
此时电视剧中那个深明大义的孙氏在做什么呢?答案是“惯着”。
不喜欢三杨,没关系那就开掉。
不喜欢被拘束,没关系那就放飞自我。
我儿子是天子,我是太后,还有什么比让我们开心更重要的事情呢?
《大明风华》黄德毅饰演王振
最后一道维护大明王朝安全的保障“孙太后的权力”就这样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王振,这个不世出的奸臣开始把大明王朝带向黑暗。
土木堡之变·推举朱祁钰为帝
你可能会说,混蛋的是朱祁镇,是他自己宠信奸佞为什么要怪到孙太后身上呢?要知道,在张太皇太后在世的时候,张氏可是手把手教过她应该如何治理后宫。
当年张氏看出了朱祁镇宠信宦官会对社稷有威胁。有一次他召集朱祁镇和三杨以及两位重臣(英国公张辅和礼部尚书胡濙(帮朱棣满世界找建文帝的那位))一起开会。开到一半时,就突然传召王振前来。王振一到,张氏立刻让女官拿刀架着王振要砍掉。后来在五位重臣的劝说下和王振的再三求饶后,张氏才放过了王振。
电视剧中王振被问责的场景
“宦官不得干政”,这既是朱元璋的教导,更是张氏手把手展示给孙氏看的祖训。然而,在宠爱儿子的面前,孙氏把这一切都忘到了九霄云外。
正统十四年(1449年),北方蒙古首领也先出兵2000进攻边境。宦官王振为了建功,怂恿皇帝御驾亲征。这一次,朱祁镇几乎把全部家底都带上了。而孙太后依旧不闻不问。
“随他闹吧,开心就好。”腻子终成祸,这一次明朝差点灭亡。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七日,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出兵二十万亲征北伐。仅仅十五天后,八月初二,朱祁镇和大军在狭小的大同城外驻军。蒙古也先部队趁着大雨对大军展开了奇袭。仅仅一夜的时间,二十万大军几乎覆灭。
乱军之中,奸臣王振被杀,英宗朱祁镇被也先俘虏。明军二十万精锐中,有近三分之一被杀,还有一半人或受伤或逃亡。这便是改变明朝国运的“土木堡之变”。
电视剧中朱祁镇被俘
兵败的消息传回朝中,整个朝廷乱成了一锅粥。皇帝被俘,二十万精锐全军覆没。这下这座偌大的北京城应该如何防守?明朝气数要完了吗?
国难之中显忠臣。因为朝中大佬多数都被皇帝带去土木堡送葬了,京城里剩下的官员中敢于担当的只有几位。好在,其中就有于谦。
朱祁镇出征前,命自己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朱祁钰是朱祁镇同父异母的弟弟,其母亲是吴贤妃。此时的北京,群臣都陷入了恐慌的气氛中。很多人都主张迁都南京,其中就有后来有“夺门之功”的徐有贞(此时叫徐珵)。但于谦力主坚守北京,否则大明将会失去长江以北的半壁江山。
《大明风华》苏可饰演于谦
在郕王和孙太后的支持下,于谦这些主战的大臣逐渐掌控了朝政。于是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展开了。
孙太后虽然痛失爱子,但此时的她却保持了清醒和理智。在群龙无首的时候,先是确立郕王的监国地位,同时立朱祁镇儿子朱见深为太子稳定了朝局。随后,她又听从于谦等人的建议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解决了对朝廷最大的威胁——朱祁镇的皇帝身份。
这一切都是北京保卫战胜利的基础条件。此刻的孙太后对于明朝的稳定和延续,绝对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在那个时候于谦即使有通天的本事,若没有孙太后这个国家政权背书,他是根本做不到力挽狂澜的。
位于杭州西湖畔的于谦祠
英宗复辟·夺门之变 保护亲孙子
朝廷经历了大难,孙太后虽临危受命重用了于谦这一派主战派,但依旧难免有救子心切、关心则乱的事情。
朱祁镇在也先手上,身为母亲的孙太后和儿媳妇周氏在稳定了朝纲了之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救子行动。
首先孙太后听说也先问朝廷要赎金,可此时于谦等人正在拱卫北京且依旧明确了朱祁钰主持工作,并没有人想要搭理也先的要求。可作为母亲,孙太后可一点不含糊。她立刻和儿媳周氏将全宫上下的首饰珠宝都搜罗了出来,打了个大包头都不回的送去了也先军营。
朱祁镇钱皇后
要知道,也先拿朱祁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钱财,而是指望通过他来敲开明朝大门。于谦等人的态度就是“不理”。反正国已经有了新君,那位前任是死是活与我无关。最好被也先一刀抹了,我们还能多个为君报仇的理由。可孙太后并不这么想,毕竟是亲儿子,还是要抢救一下的。
结果很明显,也先收钱不办事。这波赎金成了福利,没有半点波澜。
随着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也先也知道手上那位朱祁镇并不好使,甚至还是个烫手山芋。于是乎,在撤军之前就送还给了明朝。
这下可就给于谦等人出了难题了。城里已经有了新皇帝,合作还挺默契。老皇帝回来了,不接受也不合适,接受了更不合适。好在孙太后出面,亲儿子朱祁镇才没有被出个意外。虽然不能再当皇帝,但被奉为太上皇给养在了南苑,也算是个安慰。
儿子虽然保住了,但皇位现在没了。孙太后又恢复了感性,开始为儿子复辟做起了谋划。
我们说过,土木堡之后孙太后曾为了稳定朝政而立了朱见深为太子。可之后因为事急从权,朱见深的小叔朱祁钰登基称帝,成了景泰皇帝。如今也先跑了,太上皇(朱祁镇)被囚禁在了南苑。朱祁钰自己不是没有儿子,朱见深就显得有些碍眼。
为了让自己儿子朱见济继位,景泰帝开始算计着怎么让朱见深挪窝。
明宪宗 朱见深 像
不用想了,您做了皇帝那立您的儿子做太子这太正常不过了。于是景泰二年,朱见深被废为沂王,朱见济被立为太子。
被废太子的朱见深立刻被孙太后保护了起来,在她眼里自己的儿子能不能复辟不知道了,但这个宝贝孙子可是万万不能出事情的。于是在孙太后的悉心看护下,朱见深在深宫之中健康茁壮的成长。
你会问,孙太后都贵为太后了为什么还非要自己的儿子、孙子继位呢?
我们刚刚说了,朱祁钰并不是孙太后的儿子。他的亲母后吴贤妃此时还在人世,就在景泰帝登基之后,吴贤妃就被立为吴太后。你现在还觉得孙太后不应该感到危机感吗?
《尚食》王可如饰演吴贤妃
出头的日子终于还是来了。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重病不起。此时原本被于谦打压的一派势力暗自勾结,终于在正月十六日晚撞开了南苑大门迎接出了被囚禁七年之久的朱祁镇。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太上皇朱祁镇正式复辟,年号天顺。这便是著名的“夺门之变”。
在夺门之变开始之前,主谋之一的石亨曾经将计划一五一十的告知过孙太后。因此,这场滑稽可笑的宫廷政变,孙太后是知道且默许的。后来,徐有贞等人残害于谦等人便也算是孙太后默许的了。
电视剧中朱祁镇夺门之后
如何评价明宣宗皇后孙氏?
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初四,历经六朝的超长待机王孙氏终于在宫中病逝。她的一生经历了太多起起伏伏,从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一直到最后儿子复辟。六朝之中,她或拥有了爱情、或因子封后,也因为婆婆的压制而常年苟且,也因为自己的宠溺而铸成大错。终究,在她的保护下,儿子朱祁镇、孙子朱见深得以重登皇位。
电视剧中孙若微去世前
这是一个传奇的女人。她不一定伟大,但她一定传奇。
我们粗略的可以把她的一生分为几面。
第一,隐忍的一面
她年少时和朱瞻基青梅竹马,但由于祖制约束最终屈居妾位十余年。但她安守本分,从来没有因此而有过任何过激行为。这也使得她的婆婆张太后并没有反对她最后封后。
正是她的隐忍,让她在诞下朱祁镇时可以翻身成为皇后,享受到了后来的富贵。
此外,在土木堡之后代宗登基。她作为景泰帝的嫡母勉强保住太后之位,但她既要面对和自己不亲的庶子,更要忍受来自吴太后的压力。她又隐忍,保护孙子,保护儿子,最终得以翻身。
她这一辈子看似普通,但正是因为她的隐忍总让她可以笑到最后。
第二,机智果断
虽然大部分时间孙氏都一直是在隐忍,但关键时刻她的果断和老辣依旧十分可怕。
宣德二年,她诞下皇子使得胡善祥被废。如果她不够果敢,废后新立的压力她要如何承受。尤其是因此还失去了婆婆张太后的宠爱,这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在国家危亡时刻,她可以不顾一切的支持于谦稳定朝政。这也是她英勇果敢的一面。毕竟她这么做,很有可能会害死自己的儿子。但孙氏并不是蛮干,她是先确立朱见深的太子位才同意郕王继位的。这也是她心思细密的体现。
郕王称帝之后,朱见深被废。但吊诡的是景泰帝儿子朱见济第二年就去世了,且死因不详。然后终景泰一朝,朱祁钰再也没有过生育。这一切要是说和身为后宫之主的孙太后一点关系没有,鬼才相信呢。
还有那位被关在南苑的亲儿子。朱祁钰整整七年中有无数个理由或机会杀了他,但最终却让他活到了复辟。除了朱祁钰的仁慈外,孙太后的余威也是亲儿子重要的护身符。这也是她可以称为政治家的重要要素。
第三,一位不太称职的母亲
无论是她的隐忍还是她的果断,这都是她在深宫之中的自保之道。但她最重要也最失败的身份,就是她是一国之君的母亲。
无论是朱祁镇成长期间的荒废,还是执政时期宠信奸佞,孙太后都无怨无悔的随着他的性子。就是她的溺爱,才导致大明王朝仅不到百年时间就遭此大变。
慈母多败儿,她的溺爱败得并不是儿子的一生,而是大明江山和上千万的百姓。
孝恭孙皇后 像
孙氏的一生比较复杂。她可能是一位善良的女人,也是一位慈爱的母亲,但她因为生在深宫之中,影响朝廷政治。她身后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记载。可能因为她的事迹过于平淡,但正是因为她才造成了土木堡之变这件影响了明朝国运的事件。
也是因此,她在历史上风评不佳。在清朝修著的《明史·列传第一·后妃》中对她的记载就极为刻薄。
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即明英宗朱祁镇实际上并非孙皇后所生。
史书上说她的儿子朱祁镇并不是她亲生,而是抱来的。这就等于说她的后位来路不正,间接的全面否定了她的人品和人生。经过详细研究《实录》,其实可以确认朱祁镇是她亲生的。但历史的这句记载,可能就是后世对她传奇一生的态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