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晚7时,骤雨初歇,华灯初上。漳州市芗城区大通北路,万家灯火,有一窗明亮属于谷豫东家。
参加完全国妇联15日举行的表彰会,谷文昌的小儿子谷豫东从北京赶回家里。六岁的外孙方谷弘在茶几边,拿着姥爷带回来的“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红色绶带,按着笔画仔细辨认。
从谷文昌算起,方谷弘是谷家的第四代。今年清明,谷家后人回东山祭拜父亲,谷文昌的大儿子谷豫闽,带来了一套《三国演义》连环画。在陵园的空地上,谷豫闽把书分发给谷家的第四代孩子,并告诉他们,曾爷爷年轻时没机会读书,为能多了解一些文史知识,就让我租历史连环画,一本本念给他听。谷豫闽还说,今天把书送给你们,就是希望大家明白,在艰苦的条件下,曾爷爷尚且不忘学习,现在条件更好了,你们更要好好读书。
在谷文昌亲手种植的木麻黄下,孩子们点了点头。
谷家两代父亲的共鸣
“路,只有自己走,才能越走越宽广。”
成为一名父亲之后,谷豫东开始理解这句话的深意。
1976年,谷豫东高中毕业,按政策规定可以留在父亲身边。可谷文昌坚持要把儿子送到南靖县边远的知青点锻炼。临别之际,谷文昌看出了儿子的委屈,留给了谷豫东这么一句话。
1980年,谷豫东的未婚妻杨小云从师范学校毕业。谷豫东想请父亲出面,为未婚妻安排一个好工作。此时的谷文昌已是重病缠身。本以为父亲能为未来的儿媳妇办件事,可谷豫东失望了。病床上的父亲说,只要努力工作,在哪里都能干出好成绩。
这些话,从耳朵里走到心里,谷豫东用了大半辈子。
2005年,女儿谷宇凤毕业。因为大学期间表现优异,她被选调到基层乡镇当公务员。
上班第一天,台风来袭,谷宇凤负责通知各村防台风事宜。电话那头传来村民们急切的闽南话,不怎么会讲闽南话的谷宇凤,握着话筒手足无措。
上班第一年,谷宇凤骑着摩托车到乡镇企业办公事,乡间沙土路又滑又陡,她狠狠地摔了一跤,额头缝了28针。照着镜子,爱漂亮的谷宇凤哭了。
基层事务十分繁杂,刚走出校园的谷宇凤,工作中碰到很多困惑和委屈。倔强的她不爱向父母说,总会跑到奶奶史英萍那儿倾诉。女儿不说,但谷豫东知道。看着女儿受苦受累,身为母亲的杨小云也心疼。有人劝谷豫东夫妇想法子把女儿调回身边,“你是谷文昌的儿子,宇凤是谷文昌的孙女,这事应该不难办。”
是啊,我是谷文昌的儿子。谷豫东的脑海里又一次浮现起下乡前的那一幕,耳边又一次响起父亲病榻上的嘱咐。成为一名父亲之后,谷豫东遇到了和当年父亲一样的“命题”。
答案也是相同的。
谷豫东夫妻把谷宇凤叫到身边,嘱咐她要照顾好身体,也告诉女儿,“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没什么好抱怨的。要像你爷爷一样,不管如何,都要把做好工作当成第一大事。”
女儿听进去了,转身又扑到了工作上,一干就是七年。那些在乡镇的日子,谷宇凤一直视为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看着女儿成长成熟,谷豫东明白了父亲当年的良苦用心。无论职位高低,无论岗位在哪里,练好本领、干好工作,永远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从母亲身上找到父亲的影子
父亲走后,儿女们总能在母亲史英萍身上,找到父亲的影子。2014年,在谷文昌去世33年后,史英萍也离开了。
谷文昌去世后,史英萍拆除了家中的电话,连同谷文昌的自行车一并上交,“这是老谷交代的,活着因公使用,死后还给国家。”
史英萍去世后,老人的几个子女整理遗物时发现,身为一名离休干部,母亲的工资存折里没留下多少钱。
遗物里,有厚厚一摞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谢谢史奶奶,您的汇款我收到了……”过去,子女们只知道母亲长期资助贫困学生,可没想到她几乎是倾其所有。
2015年,谷宇凤在福师大的论坛上看到一篇帖子,一位年轻人寻找当年资助他上学的“史奶奶”。谷宇凤留下了联系方式,并告诉发帖人“史奶奶已经去世了”。不久,年轻人打来电话,泣不成声。
这么多年来,“史奶奶”究竟资助了多少学生,可能永远是个谜。但儿女们心中另一些谜解开了。
母亲最爱吃肉包,后来改买馒头,再后来连馒头也舍不得买,自己和面做;母亲爱喝牛奶,先是订一斤,后来订半斤,最后牛奶也不喝了;母亲退休金不低,除了给孙辈们一些零花钱,对家人从没大方过。
母亲去世后,杨小云接过了母亲的爱心接力棒,担任过教师的她,退休后加入了区关工委,将余热奉献给青少年教育事业。
“要让父辈的家风代代传续。”母亲去世后,谷文昌的大儿子谷豫闽订下了个规矩:每年父母亲的生日,谷家后辈们都要回家聚一聚,几个兄弟姐们轮流主持,一起回忆父母亲的教诲。
而年轻的谷宇凤一辈,则用更为流行的方式。他们利用微信建立起了“谷家群”,时常和大家分享关于爷爷奶奶的故事。
在离开父亲的日子里
父亲离开后,年轻人建立了新的家庭,当年东山县委大院平房里的那群小孩,如今早已各自成家,成了父亲辈母亲辈、爷爷辈奶奶辈。他们的下一辈,九个子女建立了九个家庭。他们的子孙辈,分布在泉州、厦门、漳州……年长的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年幼的尚在咿呀学语。
这些人中,有老师,有司机,有普通职员,有基层公务员。他们有着普通人家有着的苦辣酸甜。
艰苦朴素,是县委书记谷文昌留下的家风,一个个家庭、一辈辈人有着不同的理解。
“父母亲从不考虑自己,把一切都奉献出来。”仰望父辈、审视自己、看待后辈。这些年来,谷哲芬越发觉得父母亲是一座高山,自己难以企及。
1977年夏天,谷哲芬上山下乡返城,社会上流行烫卷发,谷哲芬也赶起了时髦,烫了一头卷发。谷文昌发现了,狠狠批评了女儿一顿。从此,谷哲芬留起了运动头,直到前两年才又烫起了头发。
“你看,留卷发多显年轻啊。”谷哲芬说。如今,她的外孙女也烫了卷发。看着小女生时髦的造型,想起自己年轻时的举动,谷哲芬一笑而过。
两代人的观念从冲突到和解,在谷豫东的家庭里也发生过。
有一年,谷宇凤带着男朋友方育庆回家“面试”。头回见到未来的“姑爷”,杨小云纳闷了,悄悄问女儿,“这位年轻人,怎么衣服上“打勾”、裤子上“打勾”,鞋子背包都‘打勾’。”女儿笑母亲“老土”,“妈妈,那叫‘耐克’,是国际名牌!”
结婚后,方育庆改掉了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买的衣服变成了“淘宝”牌。偶尔,小两口也会请父母到餐馆“打牙祭”。谷豫东嘀咕:“这不是乱花钱吗?”,杨小云劝他,别用老眼光看待年轻人啦。
在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中,家风与时俱进,但不变的是传承。“干净做事,不追逐名利,不享受特权”是谷文昌家风中的“铁律”。
去年春节前,按照惯例,东山县委组织部要慰问老书记的家属,结果,谷家子女言辞诚恳:以后别来了,父母既已去世,作为子女,不应该再享受县委慰问的待遇。
谷家人把对后辈的期许,寄托在名字中。“豫东”之意,是谷文昌希望儿子不忘河南和东山的缘分,不忘两地的父老乡亲。
谷豫东说,外孙取名“谷弘”,就是希望他不忘弘扬谷家的好家风、好传统。
在离开父亲的日子里,家族血脉在延续,家风代代相传。(记者 林堃 蔡柳楠 江少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