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基本知识

太极拳的基本知识,内容如下: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

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什么是太极拳

字面上的意思,“太”即代表大,大的极限;“极”则代表极端,最初。“太极”即达到了极限,大到无穷大,但不会超过一定的空间;小到无穷小,但不等于零或没有。

太极包含了至大、至小时空极限的道理,它解释了宇宙的起源、天地万物的产生、演变过程。古人认为太极代表了宇宙,是天地混沌、阴阳未分之前的原始状态。

太极图是“太极”内涵的外在表现:黑白二色分别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是黑白两方的界限。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中白点,表示阴中有阳。两者在太极图中统一起来,完整地表达了“太极”的深邃内涵。

太极的起源

太极最早出自《庄子》。《太极图》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对内丹术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

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与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

周敦颐他一方面,从陈抟派易学那里吸收了太极图式说,给与新的解释;另一方面又继承了汉唐以来义理学派的传统,是宋明道学家解易的先驱。

太极拳是什么

太极拳,一般来说,指以《王宗岳太极拳论》及《张三丰太极拳经》为指导的“八门五步功”。

“太极”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概念,名句“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用来解释宇宙万物的产生规律。

“太极拳”是清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武术拳法。据史料记载,太极拳缘于王宗岳,始于武禹襄、杨露禅,追溯此拳历史,可至陈清平、陈长兴,再往前追溯就是蒋发。

虽然蒋发,对于赵堡及陈家沟的太极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当今太极拳的产生,影响最大的则是——王宗岳。

在杨露禅拜师陈长兴、武禹襄从学陈清平之后,武禹襄得一本《王宗岳太极拳论》,其中以太极之理来解释拳法,拳理妙极,于是,武禹襄、杨露禅依照《王宗岳太极拳论》,融合所学,创编出“十三势架”,称为“太极拳”。

由此,杨露禅、武禹襄、杨班侯的“八门五步功”技惊拳坛,“太极拳”闻名于世。

这就是——太极拳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