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五律、五绝和七律七绝七言是谁规定发明的
- 五律七律诗中四平头指的是什么
- 五绝和五律怎么写,有什么区别
- 最近看到有一首五律诗,你认为此诗写得怎么样
- 绝句四句,五律八句,六句是什么
- 你有没有新创作的五律诗
- 请问怎样才能写好七律和五律
- 有人说杜甫的《登岳阳楼》被评为“五律第一”,你怎么看为什么
- 有哪些五律和七律的古诗新作
- 七律,七绝,七言有何区别五律,五绝,五言有何区别
五律、五绝和七律七绝七言是谁规定发明的
问题:五律、五绝和七律七绝七言是谁规定发明的?
前言
五言诗流行最早,比较成熟的七言诗,晚于五言诗。
五律,脱胎于齐梁永明体,在梁朝就出现了标准的五言律诗,但是在初唐时,格律诗才规则晚辈。五绝,也是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七绝最晚,成熟的近体七绝出现在隋唐。
一、五绝
绝句,有近体绝句(格律诗),有古体绝句。
1、五言古体绝句
绝句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齐梁时期,我们都知道南朝梁、陈诗人徐陵《玉台新咏》中有古绝句四首:
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古绝句其一》
另外更早一些,刘宋时期的诗人吴迈远传下来一首五绝:
伤歌入松路。斗酒望青山。谁非一丘土。参差前後间。
在《南史》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二记载了吴迈远这个人的狂傲:
又有吴迈远者,好为篇章,宋明帝闻而召之。及见曰:「此人连绝之外,无所复有。」迈远好自夸而蚩鄙他人,每作诗,得称意语,辄掷地呼曰:「曹子建何足数哉!」
这个吴迈远被宋明帝认为除了作诗以外,基本是个废物(判断基本正确,这个人替叛军写檄文,坐桂阳之乱诛死)。
这里用了“连、绝”二字来代表诗歌,这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称为“绝”的文章。
2、近体五言绝句
近体绝句最早出现在何时,很难判断。不过在梁武帝萧衍的作品中,已经出现了偶合的近体绝句:
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怀情入夜月,含笑出朝云。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第一句是半拗体(不需要救拗的律句变格),第二句救孤平(第一字仄声,第三字用平声),第三句三仄尾(唐朝律诗很常见的变格) ,第四句是标准的律句。
押韵是平水韵的【十二文】,从这里可以看出,隋朝的《切韵》与南北朝时期的语音相似,因此这首诗的押韵也符合隋、唐、宋一脉相承而来的宋朝《平水韵》。
二、七绝
春秋末年的《逸周书·周祝解》中,下面这一段隐藏了一首七言绝句:
故曰:文之美而以身剥,自谓智也者,故不足。角之美,杀其牛,荣华之言,后有茅。凡彼济者必不怠。观彼圣人必趣时。石有玉而伤其山,万民之患故在言。时之行也,勤以徙,辟召道者,福为祸。时之从也,勤以行,不知道者以福亡。故曰:费豕必烹,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沈祖棻(1909-1977)先生认为,其中有28个字可以说是七言绝句的始祖:
凡彼济者必不怠。观彼圣人必趣时。石有玉而伤其山,万民之患故在言。
到南北朝时期,七绝有了律化的现象,例如庾信的七绝《代人伤往 二首》:
杂树本唯金谷苑,诸花旧满洛阳城。正是古来歌舞处,今日看时无地行。
青田松上一黄鹤,相思树下两鸳鸯。无事交渠更相失,不及从来莫作双。
《北史》 卷76列传第64记载了一段故事,其中也有一首律化的七绝:
子十二人,楷通议大夫,弘金紫光禄大夫,整左光禄大夫。整尤骁勇,善抚御,讨击群盗,所向皆捷。诸贼歌曰:
长白山头百战场,十十五五把长枪。不畏官军千万众,只怕荣公第六郎。
到了唐朝,七言诗才真正与五言诗分庭抗礼。而且七言诗流行较晚,七绝几乎和近体诗的完善同步进行的,因此我们会看到,七言绝句,大部分都是近体诗,五言绝句中,有大量的古绝句。
三、五律
五律,是指五言八句的格律诗。既然是格律诗,必然出现在齐梁之后。
最早的五律很难说是哪一首,我看到比较早的有梁简文帝的一首《登板桥咏洲中独鹤诗》:
远雾旦氛氲,单飞才可分。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
孤惊宿屿浦,羁唳下江濆。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
意惑东西水,心迷四面云。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谁知独辛苦,江上念离群。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萧纲传下了200多首诗,完全符合格律的五排似乎没有,完全合律的五律似乎也只有这一首。
最早的五言排律,我见到的是阴铿(约511年-约563年) 《新成安乐宫》:
新宫实壮哉。云里望楼台。
迢递翔鹍仰。连翩贺燕来。
重櫩寒雾宿。丹井夏莲开。
砌石披新锦。梁花画早梅。
欲知安乐盛。歌管杂尘埃。
四、七言诗
七言诗句,在诗经中就可以看到。 不过,汉、魏之际五言诗为主导,七言诗发展滞后,在南北朝时期至隋渐有发展。
七言的名篇,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是里程碑式的作品: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南朝的鲍照是七言诗早期代表诗人,其十八首《拟行路难》有不少七言佳句:
奉君金巵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直到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和五言诗一起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
结束语
题主的问题是:五律、五绝和七律七绝七言是谁规定发明的?
这个不好说某一个人规定发明。而是每一代诗人的研究与发展渐渐形成。
其中,齐梁永明体对于格律诗的发展至关重要。初唐沈佺期、杜审言等人大力发扬格律诗,也为格律诗后来进入科举考试作出了贡献。
科举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其中的诗赋考试,主要考律诗和律赋,令格律诗这一文学形式逐步走上了巅峰。
@老街味道
五律七律诗中四平头指的是什么
问题: 五律七律诗中四平头指的是什么?
前言
五律七律中,要注意避免四平头,四平头其实在古诗中并不少见,不是巨病,但是最好避免。
另外,还有一种叫做平头的诗病,是八病之一。这种平头之病是绝对不能出现在格律诗中的。
一、四平头
四平头是指连续四句开头部分结构雷同,这不是大毛病,但是句法结构尽量要富于变化,否则会有呆板重复的感觉,例如: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贾岛 《暮过山村》
开头两个字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怪禽、落日、初月、边烽。
又如:
迹深惊虎过,烟绝悯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深鸟哢迟。 陆游《雪中二首之一》
开头两个字都是主谓结构:迹深、烟绝、地冻,林深。名词+动词(形容词)。 这种也是四平头。
避免雷同不仅仅是四平头,在不同联的句子结构上也要注意。例如颔联是212结构,颈联就要改为例如221结构,总之要有变化,例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平头与失对
平头和四平头不一样,出现“平头”就不是格律诗了。最早解释“平头”的文献是空海和尚的《文镜秘府论》,平头是永明体诗人总结的“八病”之一。
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平头诗曰:“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如此之类,是其病也。)
空海解释到:第一句诗前两个字是平声“芳时”,第二句诗前两个字不能也用平声“提壶”,这就是平头之病。空海也说了另一种说法,平头第一个字无所谓,第二个字是“巨病”,我们看格律诗的四种诗体头两句:
a、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c、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d、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无论哪一种,第一句的第2个字和第二句的第2个字,平仄永远不一样,格律诗的形成就是基于避免“平头”的理论。
这种“不一样”不仅仅是前两句,后面所有的上下联都不可以犯此病,这是对仗的基本要求,如果犯了就是【失对】。避免了平头也就避免了失对,这是格律诗的根基。
结束语
沈约所说的“八病”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其中有的必须避免,有的影响不大。
而四平头,在唐人五律中其实很常见,初盛中晚唐,都有很多名家不避四平头。不过我们学诗,还是要尽量避免,目的是多一些变化。
@老街味道
五绝和五律怎么写,有什么区别
问题:五绝和五律怎么写,有什么区别?
我爱好诗,是个老太婆没什么文化,请问老师们,五绝和五律的诗,写发上有什么区别?
前言
五绝和五律最大的区别:五绝是四句,五律是八句。
另外一个区别,五律是近体诗(格律诗),五绝由近体诗也有古体诗。
一、最早的五绝是古绝句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五绝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此时格律诗还没有成熟,因此五绝中有很多的古体诗。
最早的五绝,一般认为是《玉台新咏》中的古绝句四首:
其一
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其二
日暮秋云阴,江水清且深。何用通音信,莲花玳瑁簪。
其三
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别?
其四
南山一桂树,上有双鸳鸯。千年长交颈,欢爱不相忘。
这四首都是不合律的古绝句。
二、唐朝的古绝句
到了唐朝,格律诗虽然已经成熟,但是很多诗人还是喜欢创作古体绝句。
因此我们看到的很多唐朝五绝名作,都是古绝。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是押平声韵的古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押仄声韵的古绝有三种:
1、王维《鹿柴》
是押上【shǎng】声韵的古绝: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贾岛《寻隐者不遇》
是押去声韵的古绝: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柳宗元《江雪》
是押入声韵的古绝: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三、最早的五言律绝句(近体绝句)
齐梁时期的永明体诗人,开始研究四声八病,渐渐出现了格律诗的雏形。因此也出现了一些偶合的律诗。
例如梁武帝萧衍就有一首绝句是近体绝句(律绝句),《子夜四时歌· 秋歌》:
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怀情入夜月,含笑出朝云。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第一句是不需要救拗的半拗体,第三句是三仄尾,这两种句式,是近体的变格,已经属于近体绝句了。
梁武帝的儿子梁简文帝,有一首《采菱曲》是标准的律绝句,平起平收式,押【覃】韵 :
菱花落复含,桑女罢新蚕。桂棹浮星艇,徘徊莲叶南。
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四、五律与五绝相同处
上面说了五绝有近体和古体的区别,但是五律都是近体诗(即格律诗)。
所以,五绝与五律相同处,也就是近体绝句和五律的相同处。主要有两点:
1、这两种诗体都是用律句。
律句的基本句型分四种: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中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有的字平仄均可标记为:中。
这四种句式每一种作为第一句,然后按照一定规则组合成四种绝句。
2、都押平声韵
近体诗一般认为押平声韵。押仄韵的诗,即使合律,一般也被认为是古体诗。
3、律诗的规则
五言律诗有四个规则,平仄、对仗、押韵、粘连。
五绝近体诗,只是不要求对仗,其他三个要求是一样的。
四、最早的五律
梁简文帝萧纲这首《登板桥咏洲中独鹤诗》,可能是最早的五律 :
远雾旦氛氲,单飞才可分。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
【孤惊宿屿浦,羁唳下江濆】。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
【意惑东西水,心迷四面云】。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谁知独辛苦,江上念离群。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1、平仄
五律的句式组合,几乎一首五绝的重复(除了第一句平收的两种诗体)。
2、对仗
中间四联对仗:【孤惊宿屿浦,羁唳下江濆】【意惑东西水,心迷四面云】。
3、押韵
要求押平声韵,如这首诗的韵脚:分、濆、云、群。
近体诗双数句必须同一个韵部,第一句可以借用邻韵。
4、粘连,
上一联双数句第2字,和下一联单数句第2字,平仄必须一样:飞-惊;唳-惑;迷-知。
结束语
学习诗词创作,可以先从五言古绝句学起,然后练习五言律绝句,再练习五律。
五言诗会做,七言诗也不难。五律和七律熟悉了,再学习填词,就简单多了。
@老街味道
最近看到有一首五律诗,你认为此诗写得怎么样
谢邀。
此问答全题为:最近看到有一首五律诗,你认为此诗写得怎么样?
附诗(无题)
遥汉酬佳客,玲珑月一轮。
兴观尽馀事,平仄说红尘。
细品人生味,闲看要路津。
个中有美景,不必藉良辰。
格律
因为题主标称五律,自然先看平仄格律。
起句“遥汉酬佳客”,平仄为“平仄平平仄”,就是首字不拘的“仄起仄收”格式。我们列出这种格式,对应检验一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可以看到,第三句“兴观尽馀事”的平仄为“平平仄平仄”,不过这不是出律,这种平仄格式叫做“鲤鱼翻波”,在格律诗中是一种大量存在的变格。
然后就是第七句“个中有美景”平仄为“仄平仄仄仄”,关键位置虽然没有失替,但是整句诗只有一个平音,念起来感觉并不好,如果“有美景”作为三仄尾不想改变,其实首字最好是不要使用仄音。
注意一点,“遥看要路津”的“看”读第一声,是平。
韵脚二四六八句尾字同押平水韵“十一真”部,没有出韵。
颔联“兴观尽馀事,平仄说红尘”和颈联“细品人生味,闲看要路津”虽然对仗有不工整,但还说得过去,更何况如今律诗放宽了颔联对仗的规则。所以整诗对仗方面也没问题。
总的来说,格律没什么问题。不过可以更好,吟诵起来更通顺。
内容
这首诗用典颇多,如果不了解的话读起来有些费力。
首联:“遥汉酬佳客,玲珑月一轮。”“遥汉”出自文徵明 《夜坐》诗:“遥汉三星度,空庭万籟沉。”大抵是遥远的河汉,在这里就是指“星河”。夜深待友无好酒,星河璀璨一冰轮。大概就这意思,邀请朋友一起夜观星河,同赏明月。
颔联:“兴观尽馀事,平仄说红尘。”颔联承接首联,看星星的时候做什么呢?咱们来写诗吧。“兴观”应该是取自孔子《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就是观察、联想的意思。我们一起赏月,一起畅想,用平仄格律来吟诗作对,清心悦耳。
颈联:“细品人生味,闲看要路津。”这里宕开一笔,写人生思考。虽然转得不明显,但还是算转了。“要路津”出自《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是重要的路口、渡口的意思,代指官职、高位。这就很明显了,细细品味人生过往,淡看了仕途高薪。
尾联:“个中有美景,不必藉良辰。”尾联承颈联,同时合回首联。淡看了仕途风云就是好,这月色星河,时时都是美景,不用挑日子了。
修改意见
从整首诗的“起承转合”来看,这算得上是一首成熟的律诗。
平仄也没什么问题,深意也有。
但是,在遣词用句方面可以更好,同时让音律更协调。
比如首联的出句和对句,出句用典深,而对句太直白。“玲珑月一轮”句中“玲珑”、“轮”作为同声母字,念起来有些打嘴。颔联的“平仄说红尘”也稍显俗白,和诗人整体静心营造的古味(用典多)有些不搭。改成“平仄写红尘”就稍好些,平仄也和。
再加上“个中有美景”的平仄用字修改,能让这首五律能更好的就是小改这三个地方。
当然了,这只是个人看法。
欢迎大家发表不同意见。
绝句四句,五律八句,六句是什么
谢谢邀请!参与话题:
没错,绝句四句,五律八句,六句是什么?
其实也属绝句之范畴。说句玩笑话,是诗圣诗仙们喝醉了酒,为了表明诗意,发明的加强句!
玩笑归玩笑,还是说说六句诗吧,其实六句诗也是古诗词的一种载体,其中还包括有: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等等,只是这几种形式运用的少而已,按理说,这几种形式也都很流畅,例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用的就是六句话,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了表达诗意,才运用了六句这一格律形式。
因此,六句诗归属于格律诗的范畴之一,也是格律诗的一种形式。
朋友,你怎么认为?请评论区
留言!
你有没有新创作的五律诗
问题:
你有没有新创作的五律诗?
描述:其实五律诗的创造并不比七律诗显得简单,而且五律诗更能体现出是在陈述过程躯壳,还是怀有灵魂思想体。
前言
无论什么诗体,写好都很不容易。仅仅是套用格律的话并不难,但是写出满意的作品就难了。
老街最近的几首,收录入下:
一、平起仄收《故交》
故交昨有信,邀我入山家。掩径竹犹翠,穿篱菊未花。 新樽尝绿蚁,霜发羡桑麻。黄犬亭边卧,疏烟日影斜。
二、 仄起仄收《送别》:
莫唱阳关曲,声声不可闻。长亭一杯酒,驿路万重云。乌帽出还没,青山聚又分。秋风摇百草,飞叶欲随君。
三、平起仄收 《国庆节登高》:
登临清气爽,高坐海天秋。云舸观浮没,沙鸥羡自由。 沧波绕蓬岛,返景满林丘。俊赏逢佳节,闲吟最解愁。
青岛市区被有不少小山,可以俯瞰大海。图中的小鱼山就是绝佳的之地,门票大约十几元吧,山后有众多的名人故居,山前是水族馆、海水浴场。
四、 平起仄收《 崂山华严寺》:
春溪遥向海,云径入崂深。绕竹攀幽壑,闻香净客心。风铃老僧塔,残照古松林。小坐禅门外,一声清磬音。
华严寺背山临海, 是崂山北线的一处游览胜地,寺庙所处之地,正是东晋高僧法显从印度取经归来的登陆之处。
五、 仄起平收《读张巡闻笛有感》
闻笛一登临,高城杀气阴。慨思投笔志,斩断望乡心。守战烽烟起,牺牲恩遇深,书生惭郭李,千古有遗音。
张巡是唐朝一员文武全才的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镇守睢阳,城破不屈而亡,其诗《闻笛》被后人 认为应和六经放在一起接受致敬。
六、平起仄收 五言排律《忆太白》
夜郎惊未定,惜此谪仙才。挂席桑榆晚,因风月下来。凭舟思范蠡,把盏忆燕台。苍鬓浮生老,东篱五柳催。将辞白帝去,忽见楚江开。买得山公马,朝朝沽酒回。
结束语
几首五律都是观唐习律的练习之作,用古人诗韵,略有束缚。
发现其中很少有平起平收的五律,原因是用韵的古人原诗,多是四韵极少五韵。下次注意挑几首平起的五韵律诗练习一下。
@老街味道
请问怎样才能写好七律和五律
律诗是很难写的,其平仄、对仗、押韵、格式都非常规范严格。
1.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律每句七个字,五律每句五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2.押韵:一律要求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句最后一个字押平韵,一韵到底,中间是不换韵的。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分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格式,首句入韵为正格。
3.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工整,首联和尾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首联、尾联都不对仗的称常格。
4.平仄。一般以两个音节为一个音步,平仄交替。按首句头两字的平仄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体裁。
5.七律的平仄格式:
①首句入韵、平起平收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②首句入韵、仄起平收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③首句不入韵、平起仄收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④首句不入韵、仄起仄收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6.五律的平仄格式。
①首句押韵、平起平收格式。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韵)
有人说杜甫的《登岳阳楼》被评为“五律第一”,你怎么看为什么
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南宋刘辰翁誉其“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明代诗评人胡应麟更是将其推为盛唐五律第一。
此诗算不算盛唐五律第一,当然很难评定,但它是一首唐诗巅峰诗作,应该不会有人怀疑。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的这首诗,写于大历三年(768)冬,此时,已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两年,尝尽人生漂泊流离,看尽家国山河破碎,老病的杜甫,乘一叶孤舟漂泊到了岳州,登上岳阳楼,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岳阳楼,传闻是三国时东吴鲁肃操练水军的阅兵台,唐时张说在台上建楼,常邀文人学士登楼赋诗,但尚无岳阳楼之名,到李白杜甫,始以岳阳楼为题。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洞庭水,即洞庭湖。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洞庭湖的胜景,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可以一览洞庭湖的美景。
这一句看似平淡的叙述,却饱含着诗人杜甫的无限感慨。
杜甫听闻洞庭湖的美景之时,还是大唐盛世之时,那时,他还年青,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如今,他终于登上了岳阳楼,但是,大唐盛世已经不在,江山风雨飘摇,而他自己,也已老病孤独,只有一叶孤舟漂泊在江河湖海之上。
理解了这一联中的内涵,就会明白接下诗中的人生感慨与家国之忧了。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坼(chè):分裂。大致来说,洞庭湖在楚地之东,在吴地之南,中由湖水分开,故曰“坼”。
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乾坤亦可泛指天地。
壮阔的洞庭湖,将吴地和楚地分裂在湖的两边,天地日月,昼夜漂浮在洞庭湖上。
明代胡应麟《诗薮》中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浩然壮语也,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象过之。
写洞庭湖的诗,以孟浩然的《临洞庭湖上张丞相》杜甫这首《登岳阳楼》最为经典。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以如椽巨笔写出了洞庭庭湖的壮阔景象,但杜甫的这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象更大,洞庭一水,中分吴楚大地,内浮天地日月,展现出杜甫广阔的人生视野。
这一联不仅写了洞庭壮景,它还隐喻了家国现状,湖坼吴楚,象征着家国分裂,水浮乾坤,象征着江山飘摇,这一联为尾联的抒情作了隐伏。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如今,亲朋好友音讯全无,自己又老又病,只有一叶孤舟相伴。
这一联,由前面壮阔的洞庭景象,突然转入孤寂的个人现状,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史载,大历三年秋冬,吐蕃屡次入侵大唐陇右、关中一带,京师戒严。
凭轩:靠着窗户或廊上的栏杆。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关山之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远望,眼泪禁不住地流淌下来。
尾联从个人境遇转入家国现状,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国,都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所以诗人的情感再难抑制,忍不住流下眼泪。
杜甫的这首诗,入笔平淡而有无限感慨,次联写景气压千古却又隐喻着家国现状,在阔大的景象面前转而写自己孤寂的人生境遇,形成强烈的阔狭对比,最后上升到家国之思,承住颔联的千钧笔力。杜甫如同一位拥有绝世神功的大侠,挥舞着一把万斤巨剑,却运转自如,大处可一剑荡平千山,小处可飞剑雕花,更难得的是能收能放,从心所欲。
当然,作为诗圣杜甫,我们不能忽视诗中的情感,在壮阔的洞庭景象面前,诗人既有人生之苦,又有家国之痛,展现了杜甫的人性与圣心,诗中的情感感人而真实,是此诗千古传唱的精神支柱。
答者:谢小楼
有哪些五律和七律的古诗新作
夜雨江南
江南夜雨晚来风,
画舸灯笼半江红;
旋歌漫飘霓彩现,
新柳轻摇碧水中。
七律,七绝,七言有何区别五律,五绝,五言有何区别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对偶。
七绝属于近体诗。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从句数、字数来说刚好是七言律诗的一半;就其平仄来说,七言绝句的格式,恰好是七言律诗第一种格式的前半首和后半首。
七言包括七言歌行体、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歌行体是特殊体例,首创于魏文帝草曹丕的《燕歌行》。是一类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体裁,一般句数不定,而每句字数是固定的。在诗题中常见有“歌”、“行”的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