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锦州的历史文化
锦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老马识途”的故事、著名的“松锦大战”都发生在这里。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战略决战,使锦州成为了一座英雄城市,更让“新中国的曙光从这里升起”。毛泽东主席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的历史名言更使锦州蜚声海内外。 紫荆朝旭:“紫荆山在城东十五里,凌水环其下,日初出,若水捧日而上”。古人有诗赞之:“紫荆高耸古城东,曙色平分瑞霭浓,烟锁层峦迷翡翠,岚腾绝顶隐芙蓉”。
锦水回纹:锦水即小凌河水,回绕古城,波纹如锦。明代军事家、诗人孙承宗说:“锦水从西北绕城西折而南,复折而北,当城之东,大作波涛,细作绮縠,洋洋悠悠有回纹之致,曰锦水回纹”。
凌河烟雨:小凌河烟雨之景幽美如画。明军事家、诗人孙承宗说:“小凌河在城东十五里,绕望海山。山出其前,即晴晓,亦如烟鬟,乃若蒙蒙细雨……曰凌河烟雨”。
笔峰插海:在锦州南海中。孙承宗说:“笔架山在城西南六十里,三峰高下如笔架然,大海波澜浴其下,曰笔峰插海”。
虹螺晚照:虹螺山位于锦州城西。与紫荆朝旭相照应,此景为每当夕阳西下,晚霞西照虹螺山峰,遥望日落虹螺山顶,则远山红日,霞光四射,河水中重现山影,呈“虹螺晚照“奇观。
石堂松雪:在锦州城北15里观音洞山南麓,即明建普陀寺。早年寺前有古松数株,每年冬季瑞雪飞临,石堂前松雪挺拔,傲然屹立,生机盎然。
汤水冬渔:太和区女儿河支流汤河子曾为一温泉,冬季亦不结冰,且有鱼游动水中。可以用网打鱼。故称“汤水冬渔”。
古塔昏鸦:今锦州城内的大广济寺前的辽塔,于夏季黄昏,日落西山,在晚霞余辉映衬下,有成群鸦雀绕塔翻飞嬉戏,给古城增添了一派生机,黄昏时分观“古塔昏鸦“别有情趣。
笔架山的历史文献记载
孔晔(“晔”字原空阙,据明抄本改)《会稽记》云:“射的山,远望的的,有如射侯,故曰射的。南有石室,可方丈,谓之射室。传云,羽人所游憩,土人常以此占谷贵贱。谚云:‘射的白,米斛一百;射的玄,米斛一千。’”孔灵符《会稽记》云:“射的石水数十丈,其清见底。其西有山,上参烟云。半岭石室,曰仙人射堂。水东高岩临潭(“潭”原作“浑”,据明抄本改)有石的,形甚员明,视之如镜。”又《会稽录》云:“仙人常射如此,使白鹤取箭,北有石帆壁立。”(出《洽闻记》)
孔晔《会稽记》说:“射的山,远远望去好像射箭的靶子,因此叫射的。南面有一个石室,大约有一丈见方,叫做射室,传说飞仙游览常在这休息。当地人常用它来预测谷物的贵贱。谚语说:“射的白,一斛米卖一百;射的黑,一斛米卖一千。”孔灵符《会稽记》说:“射的石水深数十丈,其水清澈见底。它的西边有座山,山高出云际,半山腰有个石室,叫仙人射堂。它的东面有高大的岩石靠在潭边,潭边有石靶,其外形十分圆润光滑,看上去好象镜子。”还有《会稽录》说:“仙人常在这个地方射箭,让白鹤往回取箭。北面有石帆象墙壁一样立在那里。”
太平御览卷四十八◎地部十三射的山《郡国志》曰:射的山者,古老相传云,上有玉在石壁内,南面遥望似有白处,曾有胡人来取,上山后遇风雨不果得。今远望颇似射侯,故名射的焉
射的山观梅
陆游
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乃有此臞仙。
坐收国士无双价,独立东皇太一前。
此去幽寻应尽日,向来别恨动经年。
花中竟是谁流辈?欲许芳兰恐未然。
射的山观梅
陆游
射的山前雨垫巾,篱边初见一枝新。
照溪尽洗骄春意,倚竹真成绝代人。
餐玉元知非火食,化衣应笑走京尘。
即今画史无名手,试把清诗当写真。
锦州笔架山简介
这个季节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可以玩的啦。海鲜也不肥。建议每年十月分左右去,那个时候天气刚好,不热,而且海鲜十分的肥。
涨落时间就是指落潮的时候可以穿着拖鞋或者光脚从一条落潮后现出的道路走到笔架山,但是通常都是夏天或者春秋,没有听说冬天也可以的。但是每月阴历初一到初三,十五到十七的落潮时间是在中午11点到下午一点之间。这段时间可以走到笔架山。即使赶上涨潮时间也没有事,因为一般都是坐船去笔架山。
对啦。山上有各种石像神灵,可以参拜,也可以在笔架山上观看锦州港,和部分渤海湾景象。
现在也不是时候,
http://passport.baidu.com/?business&aid=6&un=%c3%a8%d6%a6%ce%c2%cd%f1#2
笔架山的传说典故
湖北省罗田县笔架山的传说典故:
在远古之时,玉帝之女下凡,为普度众生而携入人间,后散落于此,化成此山,且终年晓岚缠绕,虽晴不散,故名“笔架晴岚” 。还因整个岩体为白色,象堆积的食盐,所以一度曾以盐堆山相称。
罗田县志曾有这样一段记载:“此山原名盐堆山,谓其形似盐堆”。又云:“昔有人学道于此,后坎出盐供食,后其徒屡凿之,盐遂绝。”它比较全面的证实了上述这个比较原始的说法。
扩展资料:
四川合江笔架山,雄峙于长江与赤水河交汇处的合江县城西郊,
既是景色秀丽的风景名山,也是道、佛、儒三教共存的文化名山。
合江笔架山,北魏时称安乐山,唐天宝年间称合江山,明代前期称少岷山,后期始称笔架山。南宋嘉熙四年(1240)为抵御元兵入侵,在此筑安乐山城作合江县治。
从宗教文化考,最先是东汉道家天师张道陵曾在此山修炼,隋代刘珍在此修炼多年,于开皇十九年(599)羽化登仙,弟子建“飞仙亭”以纪念。此后,隋文帝拨国库银在山麓建三观(毁于元代),唐高宗遣使到此提取刘珍所遗丹经铁磬,并御书馈赠“延真观”扁额。
梁代(520—557)佛教兴山,建规模宏大的云台寺,本寺前殿、中殿毁于明末兵火,遗存后殿,并先后在清康熙十四年(1675)和民国七年(1918)进行较大培修。笔架山有许由瓢遗迹(许由是尧时高人,儒家推崇的远古圣人),表明儒家自古在笔架山占有一席之地。
山中有儒生读书的白鹿洞和儒家传教的白猿书院遗迹,是儒家活动的实物见证。清乾隆年间解元罗文思(官至贵州石阡府知府)曾在山上攻书,嘉庆年间为其修建的纪念亭罗公亭至今犹存笔架山是名山,历代多有文人骚客如苏轼、黄庭坚、王士祯、郑善夫、张问陶等到此游览题咏。
1919年,时任滇军混成旅旅长的朱德登上笔架山,写下一首豪迈诗篇:“绝顶凭临眼底空,怒号戟影剑光红。立马高岗遥注目,群山低首拜英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笔架山实施旅游开发,重建山门,整治道路,开放庙宇,由此山貌重光。
1996年公路修上笔架山后,从前朝山的石板路结束了行人如流的历史。
1990年,笔架山在保护前人摩崖书法石刻的基础上,建造了“笔架山碑林”,由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题写林名,碑林镌刻有四位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手迹,有清代皇族的墨宝,有佛教大师的题字,还有许多著名书法家的作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笔架山实施旅游开发,重建山门,整治道路,开放庙宇,由此山貌重光。
1996年公路修上笔架山后,从前朝山的石板路结束了行人如流的历史。
1990年,笔架山在保护前人摩崖书法石刻的基础上,建造了“笔架山碑林”,由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题写林名,碑林镌刻有四位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手迹,有清代皇族的墨宝,有佛教大师的题字,还有许多著名书法家的作品。
风光绮丽,人文荟萃的笔架山,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成为四川省风景名胜区以来,便以长江岸上的“袖珍盆景”的独特品牌重振盛名,吸引八方游客。
笔架山的名称来源
因为山的形状。
笔架山,海拔1373米,山体上部高为300多米、宽1500多米的悬崖峭壁,顶部有3个并列的巨峰,峰顶圆润,起伏有序,酷似一台高耸入云的巨型笔架,故名“笔架山”。
介绍:
笔架山今附近居民,仍有人将笔架山称为盐堆山。其悬崖上生有名贵药材石耳,因岩高壁陡,少有人采摘。大悬岩石隙中,还长有60厘米至1米高的石隙松,挺秀多姿,亦为奇景。
因为笔架山海拔1373米,终年晓岚缠绕,虽晴不散,故 “笔架晴岚”还是罗田十大名景之一。笔架山西北部,在顶端石峰之下,是一面土质肥厚面积为3000多亩山林,地名桃园。
锦州笔架山小道的来历
笔架山位于城南35公里的天桥镇辽东湾中,是近海中的一个连陆小岛。小岛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0.8公里,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海拔78米。岛上三峰,形如笔架,又因其东部海中也有一形如笔架的小笔架山与之遥相对应,故称为大笔架山。从北岸到大笔架山,跨海1.8公里,其间有一条潮汐冲击而成的连接海岛与陆地的天然卵石通道,俗称“天桥”。这座天桥,随着潮汐的涨落而时隐时现,堪称佳景奇观。每当落潮时,海水便慢慢地向两边退去,通道便象一条蜿蜒的蛟龙浮现海中;潮水落尽,“天桥”便完全显露出来,直通大笔架山。游人可沿此段沙石路登岛上山。每当涨潮,海水又从两边向“天桥”夹击而来,“天桥的位置、布局和装饰,设计巧,组合精,在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相连接,堪称楼阁建筑之上乘。尤其是门的石雕,刀”在海浪中渐渐变窄,直至完全隐去。大笔架山上有吕祖亭、五母宫、三清阁等古建筑。最主要建筑是三清阁,高26米,6层石楼由纯一色的石墙、石廊、石门、石窗、石龛和石梯组成,就连飞檐挑角、门神壁画,也全都是用石头刻成。殿宇、阁楼工细腻,纹质逼真,开合自如。整个建筑既有传统的艺术风格,又吸收了西方古建筑之特点。阁中现存大小汉白玉石佛43尊,供奉道家、儒家、佛家,为三教合一的寺庙。
锦州笔架山的旅游资料
笔架山风景区,位于我国东北辽宁省西部,面对渤海,毗邻锦州港,座落在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
笔架山风景区以笔架山岛和“天桥”为主要景点,大致分为岛上游览、海上观光、岸边娱乐、沙滩海浴和度假修养五个区域。总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4.7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28平方公里。这里山水秀丽,环境优美,物产资源丰富,生活服务设施配套,交通便利。自然景点密集,有马鞍桥、一线天、神龟出海、石猴泅渡、虎陷洞、梦兰湾等。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吕祖亭、太阳殿、五母宫、万佛堂、龙王庙、三清阁等。
笔架山天桥:从海岸到笔架山岛有一条长1620米,高出海滩的砂石路,人曰“天桥”,天桥平坦径直,把海岸和山岛连在一起,象一条蛟龙随着潮涨潮落而时隐时现,神奇绝妙,堪称“天下一绝”。
三清阁是岛上古建筑中的代表。因其六层上下为全石仿木制结构,没有一钉一木而文明。阁内供奉着四十八尊佛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六层上供奉神话中的开天辟地之神——盘古氏,为天下众神之首,是为国内罕见。
笔架山风景区近年来加大建设力度,先后进行广场扩建,海滨公园、道路改造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大范围的宣传,提高了景区的知名度。每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是及游、购、娱、吃、住、行为一体,多功能,高档次,文明遐迩的旅游胜地
大笔架山的历史回顾
笔架山的文物古迹较多,有庭、堂、宫、殿、庙、阁等十几处经典。在笔架山峰上的三清阁,建于清朝末年,时间不远,却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它的建筑材料及用花岗岩(没有一颗铁钉和一块木板)。登临阁上,你会感到建筑师的聪明才智,阁中的建筑和雕刻充满了中国古文化的特色。三清阁的石头建筑特色可以称得上经典之作。全阁高 26.2米,分为6层,阁中供奉着儒、佛、道三教的神像。还用难得一见的盘古神像。
现存建筑均为民国年间营造,主要 有吕祖亭、五母宫、三清阁、万佛堂等。主峰南面有一线天、马鞍桥、虎陷洞等名胜,北峰山腰有真人塔。
天桥憋端海岸向西里许有象鼻山,山下有象鼻洞,海水贯流,似巨象饮海。象鼻洞两侧海滩平稳,是一处天然浴场。
明末辽西大战,岛上曾为蓟辽总都洪承畴囤粮重地,兵败,为清兵所获,至今岛上尚有踪迹可寻。
每当潮水退却,人们方可登临笔架山。因为唯一使笔架山与陆地相连的“天桥”在海水完全退却时才展现在游人的面前。这是一条完全由卵石铺成的路,正是因为她随着潮涨潮落花流水若隐若现,人们称她为“天桥”。“天桥”的形成也有一个神话故事:相传有两位九天仙女由天界来到人间,当她们来到渤海湾时,住步不离,为这里风景和纯朴的民情所动,造出“天桥”。地质学家对此“天桥”的形成作了分析,归纳为三种自然条件:第一是海中有岛,岛的方向正好顺着潮涨的方向;第二是半日潮——一天涨两次潮;第三种是更必要的地理条件,这山的石头是容易风化的石头,经过自然的冲刷,潮涨落力量的均衡形成这样一个“天桥”。“天桥”全长1620米,宽27米。即使潮水末完全退却,游人们都会急不及待的涉水前行。
笔架山风景区以笔架山岛和“天桥”为主要景点,大致分为岛上游览、海上观光、岸边娱乐、沙滩海浴和度假修养五个区域。总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4.7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28平方公里。这里山水秀丽,环境优美,物产资源丰富,生活服务设施配套,交通便利。
三清阁是岛上古建筑中的代表。因其六层上下为全石仿木制结构,没有一钉一木而文明。阁内供奉着四十八尊佛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六层上供奉神话中的开天辟地之神——盘古氏,为天下众神之首,是为国内罕见。
笔架山风景区近年来加大建设力度,先后进行广场扩建,海滨公园、道路改造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大范围的宣传,提高了景区的知名度。每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是及游、购、娱、吃、住、行为一体,多功能,高档次,文明遐迩的旅游胜地。
门票: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