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打羽毛球食指和大拇指的作用是什么
在我们以往的固有认知中,提到羽毛球的手部力量,多是在强调手腕和小臂的发力技巧。以至于我们在日常的练习中,常常会有手腕和小臂力量练习的专项技巧。
但是伴随着我们手腕的小臂力量达到个人的极限,并在日常的有球练习中各种力量练习实战配合的日臻成熟。仅仅依靠小臂和手腕的发力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更快速、更细腻的比赛节奏的发展需要。
关于手指发力,并不需要太多专项练习,需要的只有对手指发力的理解和在日常打球练球过程中的发力体会。
手指发力,顾名思义,就是手握球拍,运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力量,并以手掌左侧大半部位(以右手持拍为例,右手手掌朝上)的力量加以配合。
无名指与小拇指,在手指发力中起到的更多是辅助作用:利用球拍拍柄末端的空间,协助转动球拍,使击球力量更大。
很多球友在对手指发力的认知中,都在不知不觉犯着这样的错误,即在使用手指发力时,多是使用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这些本该起到辅助作用的发力部位来集中发力,这样不仅仅会减少手指发力的绝对力量,也会大大减少手指发力本该拥有的细腻程度。
这样描述手指发力,相信很多球友都认为太抽象因而会表现的一头雾水。那么接下来大家举几个例子:
一、关于手指发力和整个手掌发力的关系
想要用手捏碎一个鸡蛋,你会用怎样的方式来办到?相信所有的球友都知道: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的力量去捏,而不是整只手的力量。
同理,之于羽毛球,倘若你紧握球拍,用整只手掌的力量来发力击打羽毛球,就很难做到细腻的控球和使发力集中于一点集中爆发了。
二、使拍面旋转,丰富球路选择的发力感觉
说到这个发力感觉,相信很多球友都会提到“捻动”发力,的确,在网前小球的争夺上,倘若能够拥有一手完美的捻动发力技巧,就能够大大的丰富球路选择,打出各种出其不意的效果。
但很多球友摸不到头脑的是,怎样使真正的捻动发力的感觉呢?
真正捻动发力,运用到的也多是食指中指和拇指,感觉就像你需要把一个硬币在平面上转起来,就要把硬币竖起然后拧动硬币的感觉。捻动发力也是一样,只不过你需要转动的是球拍罢了。
很多球友,在打球的过程中消耗大量体力的情况下,常常会出现着急的情况而不知不觉间忽视这些小的发力技巧。出现过这种情况的球友需要做的是在打球过程中保持头脑的冷静,可以说用较为刻意的方式去体会手指发力的感觉,时间久了,就会养成良好的手指发力习惯了。
影视剧中的士兵用大拇指测距准确吗原理是什么
大拇指测距也就是“跳眼法”,但是不会太精确,这取决于一个人的距离敏感性、训练程度和经验等,总之是一个因人而已的“简易”测距法。
跳眼法测距的方法和原理
在实施跳眼法的时候,将手臂向前伸直,竖起大拇指,闭上左眼,用右眼的视线沿拇指一侧对准目标左侧(这就是基准点)。然后胳膊、手和头部保持不动,睁开左眼、闭上右眼,使左眼的视线通过拇指的同一侧(前面是拇指左侧、这里也通过左侧;反之亦然)看过去,记住视线对准实地某一点(测量点),然后目测基准点到测量点的距离(目视、估测),用这个距离乘以10(如果训练时测过手臂长度与双眼瞳孔间距,则用其比值取代这个10)再加0.6米,就得到站立点距离目标点的距离了。
其实“跳眼法”的原理就是利用“相似三角形”计算,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C点为拇指位置,E点为目标左侧(基准点),D点为左眼通过拇指一侧看出去的点(实测点),ED为目视估测长度,EC为目标到拇指的距离,AB为人的左右眼瞳孔距离(一般为6cm,但是需要更精确测距的可以实测);BC为人的手臂长度(一般为60cm,或者实测);图中△ABC与△ECD为相似三角形(△ABC∽△ECD),利用相似三角形原理我们可以知道:AB/BC=ED/EC,所以EC=ED×BC/AB;也就是说,目标到拇指的距离=ED×10(BC/AB≈10),再加上手臂长度就是你测得的站立位置距离目标的距离。
跳眼法测距的精度问题
为什么说跳眼法测距不会太精确呢,因为上文所述的双眼距离和手臂长度可以精确测量,其比值一般估计为10,但是有办法精确取到比例值(AB、BC都能精确)。但是,你左右眼“跳跃”观测到E点和D点之间的距离,则要靠你目测估算了,一般是与目标旁边的车辆、数目、建筑物等参照物比较取指,比如说目标旁边有一辆你知道尺寸的汽车(长度为4米),你目测你观测到的E和D之间的距离大概有旁边车长的一半,那么ED=2米,那么根据跳眼法,目标离你的距离为:2米×10+0.6=20.6米。这个2米你无法保证精确,只能依据训练出来的目视感觉、参照物尺寸你判断的程度(有时候可能目标旁边并没有合适的参照物,只能凭感觉),所以最终测得的距离也不会太精确,此外这个精确度随着目标的距离变化而变化,距离你越远,精度越差。
根据经验,经过普通训练的一般人可以做到目标在200米内正负误差5米,经过严格训练,误差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如果目标距离太远(比如几千米),那么误差百米都有可能。
为什么大拇指有两个关节,其他四个手指有三个环节呢
这个问题提的真的好,有时候我们天天在做的事情因为太熟悉被忽视了,作为骨科医生来说,没接触临床的时候就知道大拇指的重要性,占了整个手指功能的50%,没有大拇指以后,我们就无法做握持等很多精细的动作,生活质量将会有明显的下降。大拇指整个离断伤在工伤鉴定中可以被定为6级,是非常高的级别了,足见大拇指的重要性。
虽然上学的时候就知道大拇指有两节指骨,而其他手指有三节指骨,但是从来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会这样?所以看到这个问题以后感到特别的感兴趣,于是赶紧查阅了相关文献,但是说法是不一的,有的说法是,在进化的过程当中,为了更好的精细的使用手指,慢慢的大拇指变成了这样;也有的说是上帝就是这么安排的,但是下面这个说法个人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今天也算不上科普,而是给大家介绍一种,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
这种关于拇指是两节的解释是这样的:
构建人类干细胞有39个“同源性”基因,这些基因决定了手臂的生长位置和颈椎的数量,被称为“Hox”基因。
早在五亿二千五百万年前,某些同源异型基因就已经参与了四肢的形成,一亿三千万年后开始参与手指的形成,鸟类会长出翅膀和脚,而人类则会长出手和脚。
我们的四肢在胚胎水平的组织受这些Hox基因的调控,这些基因分布在四条染色体上。当手指发育的时刻到来时,这些基因就会被一系列的放大器激活,这些放大器就像一个控制塔,触发了四种同源异形蛋白的表达。d13基因是最接近控制塔的基因。它接收到所有的指令,它所表达的蛋白质阻止基因在基因线上–d12,d11和d10–在拇指中发挥作用。因为拇指在手部的末端,所以只有第一个位置的Hox基因被表达出来。在其他手指上,这四个同源异型基因可以正常工作。由于这种遗传的“短路”结构,拇指只有两个指骨。
是不是看起来像天书……谢医生给大家简单解释下,虽然不是很对,但是可以方便大家理解一下:
这种情况就相当于一个总设计师要盖5个楼,他分别把这5个任务交给了5个下属的设计师,这里面有4个人很好的完成了任务,但是有一个设计师突然大脑短路了……别人分别盖了30层的楼,而他只盖了一个20层的楼。然而就是这样阴差阳错,这20层的楼却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虽然这种对于大拇指是两节的解释有它的可能性,但是貌似也无法100%证明就是对的,我们人类虽然能成为万物之灵,但并不100%都是正确的设计,很多的偶然性造就了我们现在的设计。
比如我们人类眼睛的视网膜设计的就比鱿鱼的视网膜要差很多。大家仔细看下图的话,就会发现,感光细胞在鱿鱼的眼睛内是最外层的,而我们人类的感光细胞是在神经纤维后面呢,这样的结构导致了我们人类的眼睛存在的盲点,而章鱼没有。
但无论如何,幸运的是,自然选择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用的拇指,没有了大拇指的存在,我们手部的功能丢失太多了,将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
但是,基因总是好与我们人类开玩笑,有一些患者的大拇指可并不是两节,是三节!这种情况称为三指拇指!
这种先天畸形,最早可以追溯到1559年,现在研究证明是有一个突变染色体7q36,当基因发生了突变以后,造成了三指拇指的发生。大家看下图,这可不是ps的图,这是经典的三指拇指的照片。这样的患者其实并不少见,很多患者并没有采取治疗,因为除了握持物体的时候会有轻度的力量减弱,很多患者认为并不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也就是人们的适应能力吧。
一部分三指拇指症的患者进行的手术是因为要求美观。
总结
以上就是对于题主问题的解答,无论是两节还是三节手指的指骨,造物主已经完成了它的设计,我们也已经适应了这样的设计,过分追究设计师的理念有时候和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没啥关系,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的保护我们的手指,让手指们更多的为我们服务就好了,您觉得呢?
我是坚持用简单语言解释复杂疾病知识的谢新辉,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帮忙点个关注或点个赞吧,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