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重点电视剧、重大革命题材剧《鲲鹏击浪》于2023年12月18日在北京卫视、浙江卫视、广东卫视,以及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开播。该剧由高军担任总制片人,马继红担任总编剧,刘飚执导,新人演员刘承林、米卓清主演,讲述毛泽东自1918年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到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走过的不平凡的革命历程。
《鲲鹏击浪》视角新颖,选取毛泽东1918年至1921年的求知道路,展现伟人年轻时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刻画青年毛泽东不畏艰难、奋进向前寻求真理的饱满形象。在此基础上,剧集深挖细节,通过细腻的群像描写展现有血有肉、心怀家国的青年形象。
大胆起用年轻演员
“不能再让已经40多岁的演员来饰演青年毛泽东了。”高军谈及《鲲鹏击浪》的创作过程时,首先提及的是起用大量年轻演员饰演主要角色。剧中,刘承林、米卓清、黄淏楠、宋佩泽等年轻新面孔,分别饰演毛泽东、杨开慧、蔡和森、萧子升等历史人物。
高军
高军表示,演员的选择,特别是毛泽东饰演者的选择是最困难的。《鲲鹏击浪》选角持续了半年时间,剧组数度推翻暂定人选,从全国6000多名候选演员中,最终确定了如今这个以00后为主力的主演阵容。
马继红
长达半年的演员选拔也令马继红印象深刻,她表示,《鲲鹏击浪》是自己从业以来最有挑战性的作品。这些演员都特别年轻,拍摄经验少,如何激发年轻演员的潜力和优势?主创团队深感责任重大。
高军介绍,为了帮助青年演员更好地塑造人物,与角色实现心理和情感共振,拍摄前,剧组组织主创人员用20天时间,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堂、北大红楼、韶山毛泽东故居、板仓杨开慧纪念馆、湖南第一师范等革命圣地,并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主创团队通过深度围读剧本,邀请专家讲党课,对演员进行党史、表演和礼仪培训等,进一步提升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在大家通力合作下,主创团队克服困难挑战,最终圆满完成了作品。
马继红对于年轻演员的表现给予肯定,她表示,《鲲鹏击浪》是一部年轻人的电视剧,该剧最重要的意义是启迪当今年轻人焕发精神力量。“从《鲲鹏击浪》走出来的风华正茂的毛泽东,一定会走进全国电视观众心中,受到广大青年观众喜爱。”
再现伟人追寻理想成长轨迹
自1918年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到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3年时光对于青年毛泽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蜕变升华期,决定了他最终走上的道路。3年间,毛泽东组织了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在北大图书馆结识了李大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开展学运工运;领导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创建湖南共产党的早期组织……马继红表示,这段经历是毛泽东人生中的重要篇章,直观展现了他从信奉教育救国的热血青年,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
《鲲鹏击浪》揭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毛泽东为何放弃赴法留学,选择留在国内?他在北大图书馆做了哪些工作?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故事是怎样开始的?马继红表示,这些内容能够让观众看到更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入了解伟人成长历程。
为了更好地展现这段历史,剧组共搭建大小场景400余处,还原三眼井胡同、福佑寺、北大红楼、湖南第一师范、杨昌济住宅等诸多场景,使用道具10万余件,制作特定道具2万余件,服装近万件,力求呈现接近故事发生时间的场景质感。
从历史缝隙中寻找故事
《鲲鹏击浪》作为重大革命题材作品,从立项之初便受到广泛关注。回顾剧本创作过程,马继红表示,《鲲鹏击浪》创作历时四年,四易其稿,是“从历史缝隙中寻找故事”。“由于反映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书并不多,《毛泽东年谱》上记载的这段历史只有6页纸。”为此,马继红翻阅大量历史文献,阅读了上百本与毛泽东相关的人物传记,从陈独秀、李大钊、杨开慧、杨昌济、蔡元培等人的传记,以及新民学会相关资料和记载中,发掘更多历史细节,最终完成了剧本创作。
秉承“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鲲鹏击浪》在确保剧集内容与历史事件高度契合的前提下,融入了虚构人物。马继红介绍,如在北大图书馆与毛泽东成为同事的赵明佑便是虚构人物。“这个一度站在对立面的角色,展现了毛泽东思想成长和个人影响力。”马继红介绍,赵明佑在毛泽东的启发下,幡然醒悟,最终为讨要教育经费被军阀打死。剧中还有其他人物也有一定程度的虚构,这些都是在确保历史事件真实性的前提下,展开的合理设计,以便更好地塑造人物、推动剧情。
马继红认为,《鲲鹏击浪》中的3年时光,对毛泽东来讲是特别重要的3年。主创团队截取从红楼到红船这段历史,讲述来自新民学会这群热血青年的故事,在历史与现实的青春共振中,探寻百年初心,希望给当代年轻观众带来启发。
图片:剧集官微等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zongyiweekly@163.com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