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三大队》是特稿IP改编成影视作品的一个成功案例。尽管很多特稿文章质量过硬,但因为过审难、改编难,在影视化的这条道路上并不好走。
作者 | 徐鹏霖
编辑 | 邢 昀
上映14天,票房破5亿、豆瓣评分7.8,饱满的故事、良好的口碑、演员们精湛的演技,让电影《三大队》在2023年年末电影市场,“战绩”斐然。
电影热映的同时,剧版《三大队》也同步在爱奇艺的迷雾剧场上线,开播仅3集就登上爱奇艺热度榜首。
影剧联动试图让IP效应最大化,而《三大队》这个IP最初来源于一篇特稿。
2018年,网易旗下的公众号“人间theLivings”发表了一篇题为《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了》(后文简称《三大队》)的作品,作者深蓝是人间公众号的签约作者,曾经作为一名警察的深蓝,将自己身边人发生的真实故事写成了特稿。
这篇文章讲述了某地公安局三大队的队长程兵,办案过程中意外导致嫌疑人死亡,被判入狱。出狱后,他依然坚持以普通人身份追踪在逃嫌犯。整个故事跌宕起伏,特别是程兵的坚持令无数网友动容。这篇文章不仅斩获了2018年网易文学年度点击冠军,甚至出现了上万名网友留言求拍电影的盛况。
这篇《三大队》的特稿很快就被影视公司买下了版权,影视化就此提上了日程。
从2016年开始,国内出现了一波特稿IP影视化高潮,接连有精品特稿被影视公司买下版权。但许多特稿IP影视化迟迟没有下文,市场期待的开花结果却成了镜花水月。
如今,拆解《三大队》电影网剧的双丰收,或许能给特稿IP影视化带来一些启示。
1、百万版权费的刺激
2016年1月,“时尚先生Esquire”发布了一篇长达1万7千字的新闻特稿——《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这篇稿件一经推送便刷爆朋友圈,短时间内微信平台阅读量达3000万+。
如此高的热度,也让影视圈嗅到了商机。2个月之后,乐视以超过百万的价格买下《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的版权,决定多维度开发,其中就包括拍成电影。
时任乐视视频副总裁何凤云认为,“这样的话题性、这样大范围的传播和影响,已经为这篇特稿注入了强烈的IP属性,它覆盖人数的量级,已经接近了超级IP《盗墓笔记》。”
百万版权费直接刺激了新闻特稿行业,影视公司、相关资本关注到了特稿IP影视化这条赛道,“非虚构”写作和相关机构媒体迎来最热闹兴奋的时刻,大家在挖掘报道的新闻事实价值外,试图通过戏剧价值、IP价值为文字找到新的变现路径。
彼时,有着“中国非虚构教父”之称的李海鹏带领自己组建的“中国特稿梦之队”,与韩寒的亭东文化成立了“ONE实验室”。网易的“人间theLivings”、腾讯的“谷雨故事”、界面正午、真实故事计划、三明治等一批新平台涌现,再加上《南方人物周刊》《智族GQ》《人物》等专注于特稿的老牌媒体,移动互联网为主导的新传播气候下非虚构项目们开始了新的探索。
这些机构创作的《生死巴丹吉林》《中国版飞越疯人院:密谋十七年的逃亡》《千夫所指的父亲》《黑帮教父最后的敌人》《1986,生死漂流》等一大批特稿先后卖出了影视版权。
但是从后续的影视化落地来看,特稿IP实现类似《三大队》这样成功转化的案例并不多。
“《三大队》的成功,既是必然也有偶然。”从事多年特稿IP影视化的王凡告诉《豹变》,“必然是因为这个故事真的特别好,感人也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偶然是因为想影视化不容易,既要钱到位、又要改编得好,更得演员、宣发跟得上,《三大队》无疑这些都具备了,所以成功了。”
故事要好,这无疑已经是特稿追求的底色。《三大队》之所以能形成爆款,不仅仅涉及到了犯罪、冒险、悬疑等诸多要素,故事精彩的同时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能最大程度抓住读者的心,容易让人产生共情。
事实上,特稿IP影视化在国外已经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本等3项大奖的电影《逃离德黑兰》,改编自约瑟瓦·贝尔曼在《连线》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大逃亡》。
但好的特稿并不等于好的影视作品,从特稿到影视化作品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度。
在王凡看来,那几年特稿市场火热,存在一定的虚假繁荣。“中国的特稿IP影视化的热度,主要还是被这些百万版权费用给刺激出来的。国外一些特稿和影视间能够深度互动,显然目前国内各方面做得远远不够。现在来看很多特稿压根无法实现影视化。”
2、特稿IP影视化有多难?
尽管《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一文被百万版权费买下,但影视化道路坎坷,只是在2016年末出了一部广播剧,电影等影视作品迟迟无法与观众见面。
无独有偶,特稿《中国版飞越疯人院:密谋十七年的逃亡》在2018年被五星传奇影业以100万元价格买下影视改编权,这也是公开的第三个百万元级别的特稿IP。这部作品后续拍成电影《逃出青春里》,2022年电影发布预告片,但此后就再没消息,迟迟没有定档。
这些都是特稿IP影视化的缩影。
“其实特稿IP影视化很难,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并不是稿子不好,而在于改编难和过审难。”王凡解释道,“刚开始都是影视公司觉得我们公司的稿子好,然后主动找到我,商量买版权的事情。但几轮商谈下来也是影视公司最后内部觉得做不成又拒绝买版权了。”
改编难几乎是所有特稿都会遇到的难题。即使是大获成功的《三大队》也绕不开。原著作者深蓝在写程兵队长追凶的过程中,只用了短短几句话概括。深蓝自己回忆道:“当编剧张冀老师问我,程队长当年是如何独自找到已经更名换姓、金盆洗手的王二勇时,我只能告诉他,我不知道。”
毕竟程队长除了案件中的必要关系人外,他不曾向任何人透露过自己追凶的细节。至于他经历了什么,这一切就都需要编剧根据现实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整个故事丰富起来,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对于编剧来说,更重要的问题是文字语言和影视化语言区别很大,特稿追求真实记录,影视作品追求戏剧冲突,二者在创作理念上完全不同。此外,如何将一些细节和故事用一种观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也很考验编剧的能力。
影视作品,不管是网剧还是电视剧、电影,要想与观众见面,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过审。但在这方面,由特稿IP改编的影视作品,过审反倒成了一个难题。
王凡公司曾有不少特稿卖了影视版权,其中刑侦类、悬疑类好作品,大多都在过审这个门坎上栽跟头。
一位影视行业的从业者告诉《豹变》,“刑侦类是个好题材,但其实很多创作者拿捏不好尺度,很容易越线,这样就无法过审。”
这个尺度到底是什么,除了监管部门的规定,不同人的理解也不一样。
“事实上,只有社会话题深入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写成特稿。但揭示社会问题的影视作品,本身就是有审查风险。这也决定了,一些敏感类话题的特稿IP影视化,不会太顺利。”王凡说道。
由特稿《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改编的电影《海祭》,豆瓣上显示2030年上映。导演翁子光原定于2016年10月开拍,他曾表示剧本改了10稿,相关公示显示“修改后同意拍摄”,但此后电影信息没有了下文。
不管是改篇难、还是过审难,对于影视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赚钱。论吸金能力,特稿IP影视化的性价比并不高。
相比之下,男频女频网文小说影视化风险更小、成本更低,市场路径也更成熟。
此外,特稿素材也源于真实事件,在影视化过程中,有些影视公司选择绕过特稿,直接向事件当事人购买版权,这样也可以规避掉对非虚构作品再改编可能带来的版权隐患。而这也成为特稿IP商业化的障碍。
直接根据公域开放的信息进行影视化,对于影视作品的主创人员来说,施展的空间可能很大,这其中不乏被市场证明了的既卖座又叫好的题材。
《我不是药神》,以程勇的真实经历改编,击中观众泪点。《湄公河行动》是从“湄公河大案”改编而来,制作过程中更是得到了公安部的大力支持,因此在很多方面都突破了以往的警匪类电影。例如片中出现的公安部大门、部长办公室等场景,都是在公安部实景拍摄。
显然,特稿IP影视化似乎享受不到这些“红利”。对于影视出品方来说,他们更愿意生产一些又卖座、口碑又好的作品。基于特稿而来的影视作品,偏现实主义,成本高、改编过审难度大,这些因素都让特稿IP影视化显得有些不受市场欢迎。
3、路在何方?
毫不夸张地说,当年特稿IP卖得多火热,如今影视化之路就有多惨烈。
ONE实验室在成立半年后就宣布解散,给非虚构写作的商业之路探索打上了大大的问号。在经历疫情影响、影视寒冬后,非虚构平台的影视化项目变得更加沉默。其他特稿机构也都在跌跌撞撞寻找着各自新的出路。
“《三大队》的成功,证明了特稿IP影视化的成功,但并不意味着特稿IP影视化的出路会更好。”在王凡看来,特稿还是有商业价值的,毕竟好的故事,从来不缺少变现渠道。
除了IP影视化这条路,市场上也有人囤特稿的版权。一位从事版权交易的公司负责人阿布告诉《豹变》,自己公司就是专门来收这些特稿和小说的版权,这些版权后期既可以卖给影视公司,也可以选择出书或者别的变现渠道。
“遇到写得很棒的特稿和小说就是谈收购,比如大刘(刘慈欣)刚开始的时候也不火,后来成名了版权费用自然水涨船高。说白了,我们就是做中间商,但我们会自己去判断哪些可以买,哪些不可以买。”
特稿IP的商业价值也在付费阅读、出书、有声小说等等路径中,做更多元的探索。
“只要有好内容,就不担心不赚钱。”王凡说道,“就像《盗墓笔记》这个大IP,做了书、电影、周边产品甚至还有游戏。无非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而特稿刚出来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在卖影视版权,这本就是一条窄路。”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