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视剧《繁花》收官。这部由香港导演王家卫导演的剧集,自开播以来虽伴随着“港风、民国风太浓”“对原著改编过大”等争议,但并未妨碍它热度一路走高,好评如潮。就连央媒也称其“有腔调”。该剧不仅收获高口碑,还带火了上海菜、黄河路、上海方言,是近期影视圈里妥妥的顶流。

《繁花》走红,离不开演员“在线”的演技,也离不开王家卫的“走心”。这部剧拍摄用时三年,在场景、服化道、拍摄手法、构图、色彩等方面也相当考究,将王氏美学呈现得淋漓尽致。在剧情上,《繁花》同样节奏明快、冲突集中、包袱不断,看着相当解渴。

WE评丨《繁花》走红,离不开严肃文学的助攻-风君娱乐新闻

  ▲1月11日,随着电视剧《繁花》的热播,“繁花效应”在上海持续回响,多处晋升为打卡热地,吸引众多民众前来拍照留念。(图片来自中新社)

不过,《繁花》赢得满堂彩,同样也离不开严肃文学的“助攻”。

严肃文学,是相对通俗文学而言。前者更注重现实主义描摹,蕴含着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通俗文学则强调故事性、娱乐性,侧重情节刺激,适宜大众消遣。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严肃文学一度位居中国文学市场的C位。从出版物到影视剧改编中,到处都能看到它的影子。电影方面有《活着》《芙蓉镇》《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代表,电视剧方面则有《雪城》《四世同堂》《围城》等剧集。不过,伴随“港台风”北吹以及消费文化盛行,更具娱乐属性的通俗文学90年代后受到追捧,金庸、琼瑶、海岩等作家的武侠、言情等通俗文学成为改编的宠儿。21世纪后,互联网的普及又带火了网络文学,也让诸如仙侠、玄幻、宫斗、穿越等主题小说登上了影视剧改编的高地。

《繁花》出圈,是严肃文学回归“影视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包括《装台》《人世间》《河边的错误》《白鹿原》等严肃文学接连被改编为影视剧。此外,还有《北上》《千里江山图》等大量作品在影视化的路上。严肃文学正在重新开出一树“繁花”,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则是被改编的大热门。

大量严肃文学重新进入“影视圈”,表明严肃文学在某个时间段的影响力可能有所式微,但不会就此“过气”,也表明今天的中国观众审美更加多元化以及对高品质内容需求增加。

相比通俗文学近年来呈现出的“同质化”“套路化”等现象,被改编的严肃文学大多属于文学精品或经典,标签和特色属性明显。改编过程中,创造者们也尽量在艺术性和大众化之间找到了平衡点。《繁花》插入了50多首90年代的经典BGM,《人世间》对部分角色做了戏剧化调整……这些改编都有画龙点睛之妙。

通过这些改编影视剧,观众能看到对历史文化的叩问和寻根,能看到中国几十年的变革图景,能看到一个群体不折不扣的人生旅程,这种或励志或激荡人心的叙事跨越了年龄的隔阂,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认同感。

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如同硬币的两面,一个都不可少,“两条腿走路”“百花齐放”才符合时代需求。大量经典严肃文学被改编为影视剧,有望吸引观众重温原著,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繁荣,也会在影视剧市场制造“鲶鱼效应”,让这个圈子“卷”起来,诞生更多佳作佳品。(完)

WE评丨《繁花》走红,离不开严肃文学的助攻-风君娱乐新闻

【本栏目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骆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