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随着电视连续剧《繁花》的播出,人们对上海的城市地理及人文历史的关注度不断攀升。从城市街道到影视基地,从美食店到美术馆……众多市民和游客沉浸式“打卡”,掀起上海文旅的新热潮。

更有媒体认为,《繁花》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孤品,并从文学价值和思想、情感、社会意义等方面给予了《繁花》很高的评价。而媒体能够给予《繁花》这样的评价和肯定,也是众望所归,《繁花》能够产生这么好的社会效应,能够给上海文旅带来如此高的沉浸式“打卡”新热潮,也是十分正常。

《繁花》被热捧,影视剧要更多走进普通人的生活-风君娱乐新闻

那么,《繁花》能够如此受热捧,除了媒体给予的这些评价之外,还有哪些方面的原因呢?笔者认为,它还是观众心头的又一种《渴望》,是那个万人空巷的《渴望》又出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的渴望得到了充分满足。

众所周知,电视剧《渴望》1990年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时,其产生的社会效应是完全出人意料的,收看率之高也是令人震惊的。那一刻,《渴望》带来的渴望,可不仅仅表现在每天晚上的热切等待,还有女主角刘慧芳带给观众的万般爱慕。可以这样说,那段时间的年轻男性,很多都把刘慧芳作为恋爱对象的重要参照。而父母们则也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找到一位像刘慧芳这样的媳妇,也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像刘慧芳一样孝顺。而因为刘慧芳这个角色,名不见经传的演员张凯丽,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繁花》被热捧,影视剧要更多走进普通人的生活-风君娱乐新闻

刘慧芳是一位普通工人,一位地地道道的出没在街头巷尾的普通市民,《渴望》所展示的,也是普通市民、普通工人的故事,却能够产生万人空巷的效果,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用朴素点燃生命之光、点亮生活之火,让人世间一切灰暗、灰色的东西也都能闪亮出人性的光芒,能够让人充分体现出人生的价值。

《繁花》源于金宇澄2012年发表在《收获》杂志上的长篇小说。故事以10岁的阿宝开始,并以大量的人物对话与繁密的故事情节,像“说书”一样平静讲述阿宝、沪生、小毛三个童年好友的上海往事,这段往事从20世纪60年代讲到90年代,其中还掺杂了一些遥远的故事和传说,从而让这部电视剧的文化张力也非常强。因此,在收看《繁花》时,实在无法让人不想起《渴望》,不想起刘慧芳,不想起那平凡而充满喜怒哀乐的生活。

也就是说,《繁花》与《渴望》一样,以细腻的笔墨,触碰到了观众最敏感的生活痛点,也是最向往的生活乐趣,从而让观众能够非常容易地触摸剧中的人物,感受人物的心跳,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也就能产生共鸣、形成好感、释放热情了。

《繁花》被热捧,影视剧要更多走进普通人的生活-风君娱乐新闻

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这部受众度极高的电视剧,竟然源于10多年前发表的一部小说。这也意味着,在《渴望》之热随着生活的变迁、观念的转变、社会的发展逐渐消退,继而代替的是进口影视剧、电视穿越剧、乡土生活题材剧等相继受到观众热捧后,《繁花》的腾空而起,可能预示着,城市生活题材剧将重回影视市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可能会有更多表达城市普通居民生活的影视剧出现在观众面前。特别在城市已经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部分农民工开始有序返乡、新市民纷纷出现在城市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新一代城市居民在工作、生活、学习、爱情、婚姻、生子等方面面临新的矛盾和考验之际,表现城市普通居民生活的影视剧,可能会更加受到观众的喜爱,关键就看影视创作者们能否挖掘到好的题材,能够更好地抓住观众的心和引发观众的共振之情、共鸣之意了。

从《渴望》到《繁花》,近35年的一个轮回,恰恰是这近35年的时间里,也是城市变化最大、矛盾最多、人的思想观念转变最快的时刻。如果说《渴望》给人的感觉朴素更浓、感性更多,波动相对较小一些的话,《繁花》则是带着理性的波动更大,对人的心理冲击也更大一些。而且,观众与剧中表现的人物之间,前者是距离更近,后者距离较远,因此,对剧中人物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但是,在感情上则比较趋同,即“普通”二字——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感情,普通人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