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峡之声报道,筹备6年、拍摄3年的时代大剧《繁花》,近期火爆两岸。

《繁花》火爆两岸:很多台湾民众都有着浓厚的“上海情结”-风君娱乐新闻

《繁花》是香港鬼才导演王家卫监制执导的首部电视剧,改编自沪上作家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这部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天空划过的一道闪电”,是上海的“清明上河图”。囊括了包括茅盾文学奖、华语文学小说家奖、台湾“镜周刊”十大好书在内的华语文学界诸多荣誉。

被央视称为“孤品”的电视剧《繁花》,以细腻的腔调、独具一格的“王氏美学”展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充满变化和机遇的大上海影像,讲述了以阿宝为代表的小人物,在改革开放初期,紧抓时代机遇,改写命运,拼搏成长的故事。以饮食男女、商战故事和方言叙事,呈现了岁月变迁下新上海滩弄潮儿的风采和那个活力四射的锦绣年代。

该剧播出后,在两岸观众中口碑爆棚。剧中出现的诸多特色场景、美食、方言、插曲及音乐,都成为大家搜索、讨论和追捧的热门话题。从南京路、黄河路、和平饭店到排骨年糕、鸡脚爪、宝总泡饭等都引发众多回忆和共鸣,并延展到线下的追溯和打卡。

2024年的第一部爆款剧,非《繁花》莫属。对许多台湾观众而言,《繁花》也提供了一个独到视角,让他们深入了解大陆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以及在大时代影响下上海青年人执着理想,勤奋进取的拼搏精神。有台湾网友不无感慨地表示,“《繁花》呈现了一个完全打破我既有想象的90年代中国(上海)”。

有评论指出,电影般的质感、节奏紧密的叙事,让台湾观众领略到,大陆社会转型与商业变迁。炒股,做外贸,打造国产服装品牌,开饭店,从国有单位下海经商……透过流畅丰满、扣人心弦的剧情,台湾观众看到了站在时代潮头的拼搏精神。这与上世纪台湾民众一边唱着《爱拼才会赢》,一边辛勤工作、努力学习,何其雷同。

事实上,两岸割不断的历史和情感链接,让很多台湾民众都有着浓厚的“上海情结”。特别是上海和台北,不仅代表着两岸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更有着相似的城市记忆,更拥有很多以地名命名的道路,如南京路、青岛路、厦门街、永康路…..路名都一模一样。

而其中的原由,就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接收台湾,派了一位上海的设计师重新规划台北的街道地名,他就把上海以中国地图来划经纬线、用各省市来命名道路的地图模式,完全复制过去。如此一来,台北天然就带有了上海的基因。

白先勇先生的小说集《台北人》里就曾描写了很多沉浸在上海过去荣光,追忆往昔时光的“上海人”。而父母都是上海人的台湾知名主持人蔡康永也常常自称“我们上海小孩”,说自己从小就“捕上海的风,捉上海的影”。

《繁花》剧中的外滩和平饭店,1998年10月14日,也曾经见证过时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的汪辜会晤。

上海,作为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先天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渊源,让其成为众多台湾同胞西进大陆的第一站,成为两岸交流交往最活跃的地区。

2003年,两岸首班春节包机是从上海起飞的;2008年,海峡两岸空中双向直达航路开通仪式也在上海举行。2015年,上海率先出台《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权益保护规定》,首创给予台胞“市民待遇”。

如今,大批台商在上海投资兴业,大批台湾青年在这里创业就业,追梦圆梦,成为这座城市的市民和主人。上海及周边地区有常住台胞50多万人。累计设立台企1.94万家,累计吸引合同台资462.67亿美元。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已连续举办14年。“双城好、两岸好”,已成为两岸同胞手足情深,携手合作、共创双赢的集中共识。

金宇澄曾这样解释《繁花》书名的由来,“繁花就像星星点点生命力特强的一朵朵小花,好比树上闪烁小灯,这个亮起那个暗下,是这种味道。”

《繁花》在两岸热播,不仅是两岸同文同种、一脉相连的呈现,更是两岸同胞在大时代中爱拼敢赢,永立潮头的精神在共鸣和闪耀。而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更离不开这些时代微光和个体的勇于付出,正是他们穿梭两岸,涌动着和平发展、交流合作的主流民意和时代潮声。

岛内知名媒体人陈文茜曾以《我上海的一天》为题撰文感叹,从大历史角度看,上海正主宰着未来世界的一部分,这和台北恰恰好相反。台北正蔓延着一种宿命的疾病,每次“重大”事件的发作,都预言着衰落。“唯有欢乐的上海,让我想起台北的孤独”。

只有看到未来,才会有未来。

两岸一家人,有着共同的悲欢。当前,祖国大陆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正在全面推进,一个新的,充满广阔空间和丰富机遇的大时代正在铺展,广大台商台胞也正面临着两岸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大潮和无限机遇。一个繁花似锦的未来,在等待两岸同胞共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