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燕大
《繁花》这部戏的艺术成分很高,起码有十层楼那么高,全片色调都十分王家卫,这一点上,在《阿飞正传》、《一代宗师》、张国荣版的《东邪西毒》等影片都有极深的烙印。
整部电视剧利用了大量篇幅的灯红酒绿、霓虹夜景衬托出“繁花”的一面,以反映出导演记忆中的繁花景象。
但个人觉得,繁花的这一面距离绝大部分人太远,只有剧中不起眼的台词或路人甲才能影射那个大时代普遍性的另一面。
剧中大书特书宝总、强总、李李等人在股市中玩转资本江湖,还有神龙见首不见尾、对内幕消息甚为了然的麒麟会,
里面有个人物“小江西”,看到一同来大上海打工的姐妹炒股赚到大钱买车,就跑去找至真园的姐妹领班带她炒股票。
已经赚到钱的领班姐妹告诉她,你这20万的来路不明,这么多钱我帮你就是害你,现在人人都赚钱这才危险,自己是跟着老板娘做的,老板娘朋友都是大户里的大户,你自己做就等于赔钱。
短短几句话,我倒觉得全剧之中这个胖胖的领班才是难得清醒通透的人物,她深知当时的炒股就是一些资本大鳄之间的游戏,而作为普通散户能靠大佬指甲缝露出来的点滴内幕喝口汤就不错了。
1993年左右的20万是什么概念,那时候很多人的工资还只有小几百一个月,20万块足够买好多套房。
小江西不听,觉得对方是不愿意带她赚钱,于是自己跑到证券交易所去碰个运气,也确实碰到了。
有的镜头确实很细,这个在交易所门口的镜头,忽悠散户买瀛洲股票的老头子就是当年最著名的股评人之一应健中,据说《繁花》剧中关于当年股市的很多故事就来源于他。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盲目的小江西把卢美林老公输的裤衩子都不剩,大户们包括跟后面听风喝汤的领班都在疯狂卖出,小江西这帮子却在高位接盘。
而彼时跟“小江西”一样盲目将身家甚至借来的钱投入股市梦想发大财的比比皆是,那时候他们大概也是第一批被连根刨的纯种韭菜。
同样的事,放到三十年之后的现在,历史的车轮反复上演,比那时候信息发达无算、懂得股票知识得人多了太多,但胡扯八道的大忽悠也更多,而亏损的人更是远超那时候。
剧中反复强调1993年,那一年着实发生过太多大事件,与普通老百姓最密切的就是1993年到1996年全国大下岗。
那一次大下岗是街道企业、地方国营企业以及一些大的集体企业普遍在发生,连企业局这个编制单位都同时取消。
“下岗”这两个字大概就是从那时候成为家喻户晓的新词的,下岗潮持续的时间也比较久,在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黄宏演在小品《打气儿》中说 “厂长特别器重我,说单位减员要并厂,当时我就表了态,咱工人要为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真正的下岗工人可从来没主动要求过下岗,更没人觉得光荣,过去的2023年有“指鼠为鸭”,黄宏的小品“我不下岗谁下岗”,以现在的眼光看更像是当着全国人民的面在指鹿为马。
同样,作为国企、重工业基地的东北三省,当地老百姓大概是最痛恨这个小品的,都被迫下岗了,还要被拿过去“丧事当成喜事办”,在伤口上撒盐。
当时的上海也一样,因为彼时的上海本身就有许多国有工业、制造企业,下岗潮自然也刮到上海,大批失业下岗另谋职业,说起来都是泪,好过是不太可能好过的。
王家卫把1993年的上海拍出了繁花锦簇的感觉,但很多人可能并没有这种回忆,有这种回忆的人也不太可能是普通人。
有人拿《繁花》和《狂飙》比,在我看来,《狂飙》里面描述的90年代场景才更具有普适性,而不是繁花这种充斥小资情调的的局部特写。
狂飙里的“旧厂街”是一切故事的起点,旧厂街里有旧厂,国家从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转型,吃大锅饭的国有企业成批倒下,成千上万人失去生计变得彷徨。
也因此同是旧厂子弟的高启强成了卖鱼的,唐小虎俩兄弟则成了收“保护费”、欺压档口老板的小混混,要不然他们都是可以接父母班的。
其实早在1993年就有很多国企开始下岗潮,一部分人往上海讨生活,更多的人可能去的是到处是工地的深圳等沿海特区,以及海南。
《繁花》和《狂飙》没有可比性,也不需要比,还是那句话,《繁花》的艺术成分太高,有十层楼那么高,自然的,距离普通人的生活就远。
那时候能搞外贸的往往也都不是一般人,因为私人公司,并无进出口权,接了外商订单,必须挂靠国营外贸公司操作,做成每一笔生意,结汇之后都要支付佣金,电视剧中说其中有24道程序,实际上,当时根据不同商品品种和外商需求,24道程序都算少的了。
这就是爷叔最开始对宝总说的“借外贸就是借人家的鸡,生你自己的蛋,不过人家凭什么要把鸡借给你、帮你生蛋呢”。
汪小姐本身出自27号,而且有个27号的师傅对她很照顾,这就是关键,因为能拿到“指标”,有了指标才能“飞单”,自己把单子交给工厂或第三方外贸公司做,赚大钱,而不是领死工资。
那么,明明账算下来亏的底儿掉的服装生意,汪小姐为什么在最后时刻咸鱼翻身,成为最大赢家?
这就不得不说她的运气实在太好,1990年之前人民币兑美元是4.4-5.4左右,与现在的阿根廷有点像,自己制定的固定汇率。但是想用这个汇率换到美元的,一般人没这个本事,到“黑市”上换,汇率都在8-10左右。
这其实反应的就是当时人民币购买力的大幅下降,或者说是通胀,存款利率都达到12%以上。
而且关键是,货币贬值,外资拿1美元明明能兑换8-10元,却让他兑换4.5-5.4元来华投资,对方不是傻子肯定不会愿意干的。包括外贸也一样,出国门赚的是美元,换回人民币可能就是亏的。
进出口是三驾马车之一,汇率不符合实际状况会导致经济层面一定的停滞,这大概也是大下岗潮的推动因素之一。
1994年1月1日,汇率改革,把人民币官方汇率一下子从5.5贬到8.7左右,黑市无钱可赚,直接消失。后面汇率机制不断完善。
而繁花剧中,本来要亏到无葬身之地的汪小姐,这下子直接腾飞,因为汇率直接贬低约50%,汪小姐沃尔玛的外卖单子赚的是美元,兑换回人民币,大数上看就能多赚50%人民币。
而与此同时,汇改让人民币贬值,1994年的股市一路暴跌,所以最后不论谁接了宝总、强总的股票,不论是大鳄还是小散,那一年大概率都得亏掉裤衩。
任性的汪小姐最后成了剧中最成功和传奇的那个,与其说是 歪打正着,倒不如想想她那个27号的师傅会不会早就知晓了汇率差的事情!
一部繁花,写尽一些人心中当时大上海的繁华。
但是,央视剧评人给予《繁花》“可能会在相当长时间里成为孤品”的高度评价,却像小品《打气儿》一样,颇有谄媚之嫌。
下岗浪潮、彷徨的时代大背景,多数人还都是泥腿子在吃饱饭上挣扎,对彼时的灯红酒绿根本没有想象力,也根本不是底层老百姓的生活。
它或许是王家卫的孤品,是一些人的回忆写照,但绝不是大部分人的繁花。
–End –
希望和你一起共鸣!
weixin-queen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