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电视剧《问苍茫》艺术地再现了从1921年至1927年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的峥嵘岁月和不懈探求;那么,紧随其后播出的电视剧《鲲鹏击浪》,则把镜头向历史前移,聚焦于1918年至1921年青年毛泽东在国将不国、民不聊生的时代上下求索,寻找救国真理,铸就青春美梦的艰难历程。
这是中国大地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三年,新文化运动掀起西学东渐的风潮,马克思主义的曙光开始照进中国,五四运动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旗帜,而军阀混战的硝烟则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苦难。正如编剧马继红在《编剧自述》中所言:”这不平凡的三年,对青年毛泽东即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蜕化升华期,也是他世界观发生根本转变的奠基期,所谓‘时势造英雄’,毛泽东就是被这黑暗、艰难、复杂、多变的时势造就出来的。”
但在荧屏上,却一直尚未有过聚焦于对一代伟人毛泽东这三年青春铸梦专门传神写貌的一部具有深邃思想价值、厚重历史意蕴、诗意艺术品位的精品力作。《鲲鹏击浪》正是奔着这一意在填写中国重大革命历史毛泽东题材创作空白的美学高峰迎难而上了!
该剧热播时,北京大学在百年讲堂举办了一场由《鲲鹏击浪》主创人员与北大师生的对话交流会,题为《缅怀一代伟人 共铸青春美梦》,群情沸腾,思维活跃,印证了该剧的上述创作初衷已经得到了青年观众强烈的共鸣共情。
这是因为,《鲲鹏击浪》确实在屏幕上有血有肉地成功塑造出一位来自韶山冲、接地气的真实的青年毛泽东形象。马继红说得很真切:”我没有刻意地虚构外在的冲突性的情节,而是通过大量戏剧化的细节,营造出一个真实的生活场,使人物接地气,不悬浮。”她翻阅大量文献史料,沿着青年毛泽东的足迹,努力走近和体悟他的精神世界,用饱蘸浓烈情感的笔触,写出作为普通青年的毛泽东的真实意趣和情怀,突出他在成长道路上的种种遭遇,透示他内心的喜悦与悲伤、愤怒与抗争、焦虑与无奈等全部情绪。惟其如此,初试锋芒的青年演员刘承林才能在编导的精心指导下,令今日之观众通过荧屏真切地感受到青年毛泽东的人格、个性与魅力,从而让作品充满历史真实性、平民质朴感和生活亲和力。
在我看来,《鲲鹏击浪》在艺术上具有三大特色——
一是鲜明的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精神在审美创意上”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在审美结构上”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在审美宗旨上”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审美整体上”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导演刘飚在该剧的《导演阐述》就明言:他在写实与写意上,更重写意。这是执导全剧的一种自觉的中华美学意识。他把编剧马继红的创作意图理解、转化得颇为到位。贯穿全剧的灵魂是于青年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圣洁爱情、与李大钊陈独秀的师生深情、与蔡和森萧子升的真挚友情、与父母兄弟的骨肉亲情以及与张敬尧等反动军阀的刻骨仇情……这种种浓”情”中寓含的”理”:寻找马克思主义真理。
其中,最精彩的华章是首次在荧屏上精雕细描了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爱情从初识到相恋再到生死相托的全过程。从毛泽东拜师杨昌济初识杨开慧时,杨开慧为毛”缝衣”之”衣”,到杨开慧只身到三眼井胡同为毛送去北大图书馆借书证之”证”,再到杨开慧悄悄为鞋子露出了脚趾的毛买了双皮鞋之”鞋”,及至严冬时节杨开慧赠毛亲手织的红围巾之”巾”……所有这些”衣””证””鞋””巾”等”物”,均为”托物言志”。
而全剧人物的语言,言简意赅,相当凝练节制,个性化程度较高,哲理韵味颇浓。从全国精心挑选的新人刘承林饰的毛泽东、米卓清饰的杨开慧、老演员于洋饰的杨昌济、董勇饰的张敬尧等,都能形更似而神亦备。全剧画面相当考究,舞美制作环境逼真,摄影推拉摇移自如,尤其是片首片尾相呼应的镜头语言,共同营造出青年毛泽东历经这三年上下求索,找到马克思主义真理奔赴建党”一大”的深远而宏阔的意境。
二是坚持”以人带事,事中觅诗”。刘飚在《导演阐述》中又说,在处理人与事的关系时,他重在表现人。《鲲鹏击浪》确实牵住了”牛鼻子”,即人物的情感演进轨迹和精神升华逻辑。全剧围绕着青年毛泽东和与他发生关系的人物,以人物带出相关事件,而非让事件的铺叙淹没掉人物的个性刻画,并且努力从事件的叙述中寻觅出人生诗情。
譬如,上述毛泽东与杨开慧之间”托物言志”的相关事件中,就自然而然地让观众感悟到一种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诗化爱情——毛与杨由于家庭出身成长经历不同,当然在个性上会有差异,而爱情往往就产生于差异之中。所以,杨没有选择从小呵护着、暗恋着她而又性格温和的萧子升,反而与胸怀大志、才气横溢、豪放不羁的毛擦出了真情挚爱的火花!杨对毛是崇拜、爱慕、信服、依附,是九死不悔的坚贞,是生命的全部;而毛的心中,既有爱人,更有天下苍生。这种爱情关系上的同中有异即不平衡,是造成彼此爱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时有误会、时有曲折、时有摩擦,但最终坚定结合的内在缘由。至第28集,当杨昌济既为自己能教出毛泽东这样的大才深感自豪,又为爱女未来会因与毛结合而必然承担风险担忧,故而劝爱女择萧为妥时,杨开慧的一声坚定回答气冲霄汉:”此生非毛泽东不嫁!”这种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仰基础上的坚贞爱情,是多么富有诗意,又是多么强烈地激起当代青年的情感共鸣呀!
三是重视细节刻画。马继红和刘飚都强调《鲲鹏击浪》要靠细节的审美化艺术表现制胜,靠细节塑造人物,感染观众。
播出效果确实如此。比如第九集”皮鞋”这一细节,叙事层面先是镜头表现杨开慧发现毛泽东穿的鞋已经露出了脚趾头,于是有心地悄悄为毛买了一双新皮鞋,但爱情关系未定,碍于羞涩,又不好意思直接送毛,便回家谎称是替父亲买的。知女之心的杨昌济一眼看穿了女儿的小九九,以尺码不对为由将皮鞋转赠毛以遂女儿之心。殊不知,第二天,这双皮鞋却穿在了萧子升脚上,毛却仍穿破鞋去北大图书馆面试。这细节,不仅把杨开慧的女儿心写绝了,也把毛泽东的男儿气写活了,还把杨昌济的儒雅及萧子升的人品也一并捎带了出来。
又如,第11集写杨开慧赠毛泽东亲手织的红围巾并表达爱慕心意,毛则答”此生志在改造社会,终生不娶”。杨伤心不已。萧子升不忍,让毛向杨道歉,毛却认为言出必行,不从。蔡和森则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此事得等毛自己想通才行。果然,待到李大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马克思与燕妮的故事说明人生的事业与爱情并不冲突,才令毛豁然明白。这细节,又把李大钊的循循善诱和蔡和森的知人通达捎带呈现出来。
再如,第11集到12集写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打扫卫生,见李大钊桌上有本书稿,先睹为快,兴之所至,便用毛笔在书稿上写了不少眉批。不料,此书稿乃胡适所著,是送来请李大钊看的。这可闯下大祸。毛欲向胡道歉,胡不见,却传话要请毛吃饭。新民学会伙伴们认为这像东家要辞退雇员前往往请吃一顿饭一样,是不祥之兆,可能要辞退当管理员的毛了。毛泽东惴惴不安地赴酒楼宴席,见杨昌济、李大钊、蔡元培、胡适均在,胡适言,只因读书稿上毛的眉批甚有才气,方约此饭。这一细节,把毛的雄才大略和博学多知表达得淋漓尽致,也让李大钊、蔡元培、胡适一代知识分子的扶掖后学、惜才爱才的伯乐品格跃然荧屏。
缅怀一代伟人,共铸青春美梦。今天,观看电视剧《鲲鹏击浪》,抱定宗旨,砥砺德行,培根铸魂,是人生一大幸事。
作者:仲呈祥
文:仲呈祥 (知名文艺评论家,中央文史馆馆员)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邵岭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