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中国五大剧种有什么区别和特色
  • 评剧演员李玉兰李玉兰的代表作有哪些
  • 评剧的十一流派是什么
  • 您有压缩包评剧2 、5、8 么
  • 中国十大戏曲代表作
  • 评剧的经典代表作
  • 评剧演员李忆兰简历
  • 李忆兰今年多大岁数
  • 黄依群的导演之路

中国五大剧种有什么区别和特色

1、起源地方不同

京剧是由安徽省的旅游剧团开发的,但现在在中国各地都很受欢迎。

越剧起源于浙江绍兴的嵊县,是一种发展迅速的地方戏曲,在中国有很短的历史,这部歌剧也被称为“小歌班”或“髦儿小歌班”,在早期的发展中首先是在乡村民谣中流传开来。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是一种非常生动的歌剧形式,讲述了普通人的生活故事。

“评剧”流行于中国北部,它的出现是在清朝末期,是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开始是在河北农村流行的,后来进入了唐山,所以也被称为“唐山落子”,它于1930年进入北京。

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中国最流行的地方戏曲类型,2006年在全国有167个专业剧团。

2、表演内容不同

由于京剧在早期就进入了宫廷,它的发展与其他戏曲不同,它需要包含一个更广泛的主题,创造更多的人物类型,同时,还要融合安徽的风格。京剧有四种主要的角色:生、旦、净和丑,面部化妆是一种强调个性的特殊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形式,结合了精神和艺术的表现。

越剧的主题源于神话故事、文学名著和历史故事。越剧的声音既柔美又动听,而且很容易学习,这导致了大量忠实粉丝的出现。

黄梅戏是在18世纪形成的,当时中国的地方戏曲盛行,最初,它是当地民间歌曲、舞蹈和一些广为流传的古代歌剧的结合,位于安徽省的黄梅是一个以采茶闻名的县。

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区戏曲,主要在黄河流域和中国中部的淮河流域,豫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主要是歌唱和一些与管弦乐的对话;而另一种则专注于打击乐伴奏的杂技表演。豫剧以其演唱风格而闻名:节奏独特,歌词非常口语化。

3、特色不同

京剧的服装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从风格上看,观众可以辨认出这些人物,这些风格被分为大衣、二衣、三衣和云肩四大类。

在越剧中,男性角色总是由女性扮演,角色显得格外迷人、自然、无拘无束。

评剧的进程分为5个阶段:对口莲花落阶段、“拆出”阶段、唐山落子阶段、奉天落子阶段、评剧阶段,最著名的评剧是“白蛇传”、“拜月记”、“窦娥冤”等等。

豫剧的特点是它的音调、节奏和语调,它使用了各种各样的中国传统乐器,包括五弦、丝弦和唢呐,就像一个小喇叭,舞台表演很简单,演员们通常都要穿浓妆。

扩展资料:

传统的中国戏曲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戏剧和音乐剧,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早期,它是一种混合的表演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各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逐步发展,在十三世纪的宋代形成了成熟的形态。

中国戏剧的早期形式很简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融合了各种艺术形式,如音乐、歌曲、舞蹈、武术、杂技,以及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的文学艺术形式,中国戏曲有主要有五大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和豫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剧种-五大剧种



评剧演员李玉兰李玉兰的代表作有哪些

她主演的剧目有《张羽煮海》、《花为媒》、《樊梨花斩子》、《祥林嫂》、《苦菜花》、《南方烈火》、《阮文追》、《拜月记》、《无双传》、《白蛇传》、《樱花恋》、《喜神》、《高山下的花环》、《多情的河》、《乔迁之喜》、《楠竹夫人》等

评剧的十一流派是什么

内容如下:

1、小白(玉霜)派——旦:音色纯正,音域宽广,行腔柔润平稳,深沉流畅,韵味醇厚、朴素大方。无论是演唱技巧的运用,还是唱腔的设计安排,她都能从刻画人物出发,细腻而真切地表达人物感情,树立好人物的音乐形象。 

代表剧目:《朱痕记》、《闹严府》、《杜十娘》、《秦香莲》、《桃花庵》、《小借年》、《劝爱宝》、《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珍珠衫》和现代戏《兄妹开荒》、《九尾狐》、《农民泪》、《千年冰河开了冻》、《小女婿》、《苦菜花》、《金沙江畔》、《李双双》等。 

传人:刘萍、王冠丽等 。

2、新(凤霞)派——旦:唱腔清新玲珑,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新凤霞本身是一个女高音,又练出了圆润纯净的中低音,达到了旋律华美、音域宽广、运腔自如的境界,被誉为“抒情女高音”。 

代表剧目:《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乾坤带》、《三看御妹》、《春香传》、《无双传》、《小二黑结婚》、《凤还巢》等 。

传人:张金秋、李晓梅、李忆霞(兼刘派)、李红霞、谷文月、王曼玲、刘淑琴、戴月琴、刘秀荣、高闯、赵三凤、王瑾、郭美美、罗慧琴等 。

3、鲜(灵霞)派——旦:嗓音高亢响亮,音韵醇厚,扮相光彩照人,在李(金顺)派、刘(翠霞)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然洒脱、高亢激越、朴实豪放、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特色。 

代表剧目:《井台会》、《王二姐思夫》、《杜十娘》、《包公三勘蝴蝶梦》、《回杯记》、《夫人城》、《锯碗丁》等 。

传人:小鲜灵霞、李秀云、孙桂荣、宋玉文等 。

4、韩(少云)派——旦:嗓音略带沙哑,即所谓的“云遮月”,演唱技法纯熟,韵味醇厚,表演典雅庄重,根据不同剧情演唱或是和缓流畅或是激越豪放。 

代表剧目:《红楼梦》、《凤还巢》、《人面桃花》、《小女婿》、《江姐》、《杜鹃山》、《洪湖赤卫队》、《梅雪遇》、《家》、《红楼夜审》、《玉堂春》等 。

传人:胡桂秋、宋丽、周丹等。

您有压缩包评剧2 、5、8 么

.mp3
中国评剧-三看御妹全剧.mp3
小白玉霜评剧《劝爱宝》全剧 1.mp3
小白玉霜评剧《劝爱宝》全剧 2.mp3
小白玉霜评剧《朱痕记》配像.mp3
杨三姐告状(舞台版)谷文月++赵丽蓉.mp3
评剧 秦香莲 1.mp3
秦香莲 2.mp3
秦香莲 3.mp3
秦香莲 4.mp3
秦香莲(1955).mp3
秦香莲(评剧电影).mp3
评剧 卷席筒 全剧.mp3
评剧 包公陪情 – 魏荣元·喜彩莲.mp3
评剧-小寡妇上坟-宫静.mp3
评剧_杨三姐告状1.mp3
评剧_杨三姐告状2.mp3
评剧《人面桃花》(宫静).mp3
评剧《冷月香魂》1 4(徐金仙 剧文林).mp3
评剧《冷月香魂》2 4(徐金仙 剧文林).mp3
评剧《冷月香魂》3 4(徐金仙 剧文林).mp3
评剧《冷月香魂》4 4(徐金仙 剧文林).mp3
评剧《杨八姐游春》1 2(筱俊亭).mp3
评剧《杨八姐游春》2 2(筱俊亭).mp3
评剧《男妇女主任》1 2.mp3
评剧《男妇女主任》2 2.mp3
评剧《穆桂英挂帅》1 2(宫静).mp3
评剧《穆桂英挂帅》2 2(宫静).mp3
评剧《红丝错》1 2(罗慧琴 张俊玲).mp3
评剧《红丝错》2 2(罗慧琴 张俊玲).mp3
评剧《绣鞋记》.mp3
评剧《花为媒-全剧》.mp3
评剧《闹严府》1 2.mp3
评剧《闹严府》2 2.mp3
评剧回杯记全剧.mp3
评剧孟姜女哭长城全剧.mp3
评剧对花枪全剧.mp3
评剧小二黑结婚全剧.mp3
评剧狸猫换太子全剧.mp3
评剧珍珠衫全剧.mp3
评剧电影《杨三姐告状》.mp3
评剧红楼梦全剧.mp3
评剧茶瓶计全剧.mp3
评剧音配像《桃花庵》全剧 喜彩莲 小白玉霜.mp3
赵丽蓉电影 杨三姐告状.mp3
新增
中国评剧-谢瑶环全剧.mp3
传统评剧【王二姐思夫】又名(回杯记)折子戏(河北唐山·王瑛).mp3
李三娘打水.mp3
评剧 牧羊圈 全剧.mp3
评剧 三娘教子全剧.mp3
评剧 凤还巢.mp3
评剧 打狗劝夫.mp3
评剧 李三娘打水.mp3
评剧 大登殿全剧.mp3
评剧 杨乃武与小白菜全剧.mp3
评剧-李三娘.mp3
评剧-金沙江畔-全剧-于海泉.郑岚.mp3
评剧《三凤求凰》.mp3
评剧《冯奎卖妻》全剧.mp3
评剧《姻缘巧配》上集.mp3
评剧《姻缘巧配》下集.mp3
评剧《小寡妇上坟》.mp3
评剧《打金枝》上集.mp3
评剧《打金枝》下集.mp3
评剧《拜月记》A集》.mp3
评剧《拜月记》B集.mp3
评剧《拜月记》C集.mp3
评剧《杜十娘》上集.mp3
评剧《杜十娘》下集.mp3
评剧《柜中缘》.mp3
评剧《王定保借当》全剧 袁淑梅 李争秋 1.mp3
评剧《红白喜事》(一)赵丽蓉、马泰.mp3
评剧《红白喜事》(三)赵丽蓉、马泰.mp3
评剧《红白喜事》(二)赵丽蓉、马泰.mp3
评剧《马寡妇开店》上集.mp3
评剧《马寡妇开店》下集.mp3
评剧《马本仓当“官”记》全剧.mp3
评剧【丝绒记】电影戏曲艺术片.mp3
评剧【寄印传奇】曾昭娟主演.mp3
评剧【小女婿】舞台艺术片.mp3
评剧【新凤霞】刘秀荣 武银岭.mp3
评剧【牡丹仙子】舞台艺术片.mp3
评剧全剧 《狗不理传奇》 崔连润王有才主演.mp3
评剧名家名段演唱会 A.mp3
评剧名家名段演唱会 B.mp3
评剧名家名段演唱会 C.mp3
评剧百年经典唱段演唱会.mp3
评剧;女秀才.mp3
评剧;珍珠塔.mp3

中国十大戏曲代表作

京剧
简介:中国十大知名戏曲种类 1、京剧
京剧又被称为平剧、京戏,是以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的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是融合了汉调、昆曲、秦腔曲调和表演方式而形成的规范化艺术表现形式,而京剧是以历史故事为主要表演内容,并于2010年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豫剧
豫剧是一种发源于河南开封市的汉族戏曲之一,也是被西方誉为“东方咏叹调”的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因抑扬有度的唱腔、生动活泼的韵味而著称于世,以枣木梆子来进行音乐伴奏,以高度的艺术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
3、越剧
越橘是有着第二国剧之称的戏曲剧种,也是发源于浙江嵊州繁荣于全国的中国第二大剧种,也因唯美典雅的表演、丰富纷呈的艺术流派而被西方称为“中国歌剧”,表演时通常以才子佳人的题材为主。
4、黄梅戏
黄梅戏这个集花鼓调、山歌、秧歌、采茶灯、茶歌于一体的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目前在全国各地受到广泛欢迎,凭着丰富的表现力、质朴真实的表演而著称于世,
其中以《天仙配》在国内最为流行,在海外也是有着较高的声誉。
5、评剧
评剧是一种由清末时期的对口莲花络小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主要分为东路和西路,目前主要流星雨河北和东北地区的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中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剧目最具影响力。
6、昆曲
昆曲又被称为昆山腔,是起源于明代苏州昆山,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和武术等元素而形成的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声调,伴奏乐器通常以曲笛、三弦为主,通过鼓和板来控制演出节奏,2001年被贾克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7、曲剧
曲剧是一种鱼1952年正式定名的地方传统戏曲之一,表演通常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并并以北京流行的曲艺单弦牌子曲为主,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这个戏曲已经表演了上百个剧目,其中以《罗汉钱》《妇女代表张桂荣》等最具代表性。
8、越调
越调是流行在河南省和湖北省地区的地方传统戏剧,越调主要由曲艺和木偶两大分支组成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质朴婉转的唱腔、细腻典雅的风格、高亢豪放的特点而著称于世,2006年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吕剧
吕剧是以坠琴、扬琴、三弦和琵琶为吕剧四大件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主要流行在山东、江苏、安
徽和东北三省部分地区的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因是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而凭借着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优美悦耳的唱腔而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10、沪剧
沪剧是起源于浦江两岸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受到弹词和民间说唱影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于1941年正式定称为沪剧,并以温婉柔和的音乐、优美动听的曲调和其中包含的真情实感的浓郁时代气息而著称于世。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兴起时间: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直到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年—1860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代表剧目:
《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滑车》《打金枝》《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智取威虎山》等
其他重点知识:
行当分类: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唱腔分类:京剧主要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京剧旦角主要分为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02
越剧
简介: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2006年,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代表剧目: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柳毅传书》《山河恋》《玉堂春》《孟丽君》《打金枝》《荆钗记》《西园记》《白蛇传》《李娃传》《白兔记》《汉宫怨》《孔雀东南飞》《穆桂英挂帅》《陆游与唐琬》《狸猫换太子》《家》等。
其他重点知识:
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03
黄梅戏
简介: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是汉族戏曲之一。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
代表剧目:
《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
其他重点知识: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04
评剧
简介:
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1935年起落子艺人大量涌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后又到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并在这些地区扎下根。此年年初,上海报纸戏目广告出现“评剧”名称。
代表剧目:
《金沙江畔》《拜月记》《谢瑶环》《家》《乾坤带》《凤还巢》《韩玉娘》《桃花庵》等
其他重点知识: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的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
05
豫剧
简介:
豫剧,发源于中原(河南开封),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发展而成的。
1924年,王义成在《京报》副刊《戏剧周报》上发表《豫剧通论》一文,文章中的豫剧是对河南省所有剧种的统称。
代表剧目:
《黄鹤楼》《空印盒》《穆桂英挂帅》《三盗令》《断桥》《铡美案》《三哭殿》《玉麒麟》《斩黄袍》《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小二黑结婚》等
其他重点知识: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唱腔分类:
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
角色行当分类:

评剧的经典代表作

传统戏:
白蛇传 拜月记 包公赔情 包公三勘蝴蝶梦 茶瓶计 春香传 打金枝 打狗劝夫 窦娥冤 杜十娘 对花枪 疙瘩屯 庚娘传 樊梨花斩子 凤还巢 凤阳情 胡风汉月 蝴蝶杯 花亭会 花为媒 回杯记 寄印传奇金玉奴(豆汁记) 金印记(六国封相) 井台会(李三娘)孔雀东南飞 空谷兰 梁山伯与祝英台(双蝴蝶) 李香莲卖画 刘伶醉酒 马寡妇开店 卖妙郎 卖油郎独占花魁 穆桂英挂帅 朱痕记(牧羊卷)闹严府乾坤带 秦香莲 劝爱宝 人面桃花 三看御妹 孙庞斗智 桃花庵 王少安赶船 无双传 相思树 潇湘夜雨 小姑贤 小借年 谢瑶环 雪玉冰霜 绣鞋记(三节烈) 杨八姐游春 杨门女将 于公案(刘翠屏哭井) 玉堂春 御河桥 张羽煮海 赵五娘 珍珠衫 珍珠塔 周仁献嫂 钟离剑
现代戏:
半把剪刀 黛诺 夺印 高山下的花环 红白喜事 红岩诗魂 家 江姐 金沙江畔 锔碗丁 刘巧儿
苦菜花 李双双 霓虹灯下的哨兵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阮文追 啼笑姻缘 琼花 向阳商店 祥林嫂 祥子与虎妞 小二黑结婚 小女婿 小院风波 杨乃武与小白菜 杨三姐告状 野火春风斗古城

评剧演员李忆兰简历

  评剧表演艺术家,李(忆兰)派旦角艺术创始人,生于1925年8月10日,1992年初夏,李忆兰在赴戏校讲课途中突然患病,5月30日逝世,享年67岁。 祖籍北京,是河北梆子名老艺人大李贵云的女儿。
  本段
  艺术经历
  她从小在梆子班里长大,15岁改学京剧,20岁参加晋冀鲁豫第六军分区所属的光明剧社唱旦角。解放后,她和爱人、京剧高派传人李和曾一起进入文化部直属的新中国实验京剧团。1952年夏,李忆兰改行学评剧,加入首都实验评剧团(后改为北京市评剧团)。
  本段
  获奖情况
  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李忆兰以现代戏《女教师》参演并荣获二等奖。
  本段
  艺术特色
  李忆兰虽非评剧科班出身,但基功扎实,入门快,加之嗓音高亢激昂,行腔圆润流畅,同时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在着重学习喜(彩莲)派艺术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派名家之长,充分发挥自己掌握京剧、河北梆子及抒情歌曲等多种演唱方法的优势,丰富和发展了评剧声腔艺术,形成自己朴实、真挚、流畅、抒情的表演风格,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
  本段
  代表剧目
  她主演的剧目有《张羽煮海》、《花为媒》、《樊梨花斩子》、《祥林嫂》、《苦菜花》、《南方烈火》、《阮文追》、《拜月记》、《无双传》、《白蛇传》、《樱花恋》、《喜神》、《高山下的花环》、《多情的河》、《乔迁之喜》、《楠竹夫人》等,还主演过故事片《画中人》,为电影《党的女儿》配唱主题歌。
  本段
  艺术传人
  李忆兰的艺术传人有刘小勤、孔庆玉、赵丹红、刘慧欣、张红琴等。

李忆兰今年多大岁数

李忆兰(1925年8月10日一1992年5月30日),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出生于梨园世家,先从师京剧后演评剧。她的嗓音圆润,唱腔优美,低音婉转迭荡,高音清爽激昂,李忆兰的唱腔典雅中蕴含大家之风范,她的唱腔在评剧发展史中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评剧表演艺术家,李(忆兰)派旦角艺术创始人,生于1925年8月10日,1992年初夏,李忆兰在赴戏校讲课途中突然患病,5月30日逝世,享年67岁。 祖籍北京,是河北梆子名老艺人大李贵云的女儿。她从小在梆子班里长大,15岁改学京剧,20岁参加晋冀鲁豫第六军分区所属的光明剧社唱旦角。解放后,她和爱人、京剧高派传人李和曾一起进入文化部直属的新中国实验京剧团。1952年夏,李忆兰改行学评剧,加入首都实验评剧团(后改为北京市评剧团)。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李忆兰以现代戏《女教师》参演并荣获二等奖。1986年,据《戏剧电影报》第二期的第一版报道:在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评剧《高山下的花环》荣获演出、剧本、导演、音乐、表演等13项奖,北京市文化局,市文联和剧协向评剧院颁发了奖旗 查看李忆兰详细信息
李忆兰个人资料
中文名李忆兰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925年8月10日逝世日期1992年5月30日职 业著名评剧演员主要成就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著名评剧旦角创立李派代表作品《无双传》《拜月记》《花为媒》……查看李忆兰个人资料》

黄依群的导演之路

“早在省艺校学表演时,黄依群就对导演这行萌生了兴趣。临到毕业时,艺校的老师甚至想让她去导演专业进一步深造。后虽因故不能成行,但从此在黄依群的心里就隐约埋下了要做导演的“情种”。从艺十几年的经历使她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坚持不懈地读书令她的文学修养不断得以提高,这些都为她今后涉足导演业做好了铺垫。因此,黄依群笑称自己为“慢热型”的人。而1996年去“中戏”学习影视导演专业,则是她迈向导演界的关键一步。”
——摘自《钱江晚报》2000年1月20日
1996年 考入中央戏剧学院,专修影视导演
1998年 毕业回到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兼任本团导演
2006年 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成为导演系研究生
2011年 硕士生毕业回到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主要导演作品
1999年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新生代 《五女拜寿》、《西厢记》》,担任复排导演。
1999年 担任华东六省一市春节晚会越剧《梁祝》编导
2001年 六集电视连续剧《枫桥故事》任副导演
2002年 浙江越剧团《护士日记》,任导演
2004年 京剧《李清照》执行导演(导演:黄在敏)
2005年 上海越剧院 《青衫/红袍》 执行导演(导演:曹其敬),该剧参加了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2007年 担任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湖山情梦》编导
2008年 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节妇吟》任 导演,(指导教授: 裴福林)
2009年 琼剧《下南洋》任执行导演 (导演:曹其敬)
2009年 中国评剧院评剧《拜月记》任导演
2010年 中国评剧院评剧《五女拜寿》任导演 《个人奖项》
2000年 浙江省新生代小百花越剧节 “优秀园丁奖”
2003年 浙江省第九届戏剧节小戏汇演 “导演奖”( 导演 越剧 《护士日记》浙江越剧团)
2005年 获山东省戏剧节“优秀导演奖”(京剧《李清照》)
《作品奖项》
2001年 全国电视飞天奖:副导演 六集电视连续剧《枫桥故事》
2004年 京剧《李清照》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任执行导演)
(济南市京剧院)
2009年 琼剧《下南洋》获第三届全国地方戏剧优秀剧目(南北片)展演银奖、2010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编剧
奖、表演奖(任执行导演) 《初为人母》 ——《钱江晚报》2000年8月
《京剧《李清照》导演絮语》
《黄河管子声》声声动情–忻剧北路梆子剧院演出观感——《中国戏剧》2009年2月总第621期 VCD:导演: 99年浙江台春节晚会越剧《梁祝》组合 (华彩音像有限公司发行)
VCD:复排导演: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新生代 《五女拜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