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因发了一篇写早年间用来拍打身上灰尘的一种工具一一一穗穗(有网友提议应叫摔摔)的文章,不少热情的网友都纷纷留言,咸阳的一对文友夫妇不但在文后对它的名称写了自己的看法,还给我发了张他们家挂在门后的”穗穗”图片,这一看不打紧,我同时惊喜地发现了他们挂在门后的另一样东西一一一鞋拔子。
鞋拔子在七十年代前并不鲜见,是过去民间方便穿鞋时使用的一种辅助性工具,形似牲口的舌头。穿鞋时,只须把其立着放入鞋后跟,脚后跟顺其踩下,就可以轻易、快速地把鞋子穿好。避免双手直接接触鞋子,卫生、方便,是当时人们穿鞋时不可或缺的一种”神器”。
小时候我家就曾有过一个,好像是铜质的。因为经常使用,被脚蹭得锃明发亮。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我们高兴地穿上母亲做的新衣服,但穿那双新棉鞋时却感到非常的别扭。怕我们受冷,母亲做的棉鞋都高到脚踝处,口比较小,而且又那么厚。手工做的棉鞋穿在脚上会越穿越松,为了能使鞋穿上合脚,不致于一走一掉,不跟脚。母亲每双鞋都按鞋样做得大小刚合适。尽管做好后已经用”鞋楦头” “保养“过,不可能再挤脚,但刚穿时还是非常费劲。至今还记得有几次穿鞋时,把两个食指塞进鞋后跟使劲往上提弄疼手指的情景。可母亲自有她的办法一一一把鞋拔子往脚后跟那一立再一撑,鞋子在那一瞬间似乎一下子变大了,然后我们的脚后跟顺势往下一踏,脚”噌”一下就滑进去,就跟抹了油一样顺溜。如果不用鞋拔子硬穿的话,时间久了,鞋后跟就极容易踩堆了或者皱皱的不好看,有碍观瞻。皮鞋、特别是那种人造革的鞋子就特别容易踩坏。鞋拔子有长把和短把两种,长把的用起来容易些,站着就可以,适合弯腰不方便的人。短把的除过家用,也特别适合在出门旅行的时候带,小巧方便,不过得蹲下身子或者弯下腰才行。想起那些年母亲拿着鞋拔子伏下身子帮我们穿鞋,我们则像大少爷大小姐似的站在那只需用脚往下一踏,我们倒是轻松自在了,母亲蹲在那会舒服吗?现在想起来,对母亲真是十二万分的歉意。
前几年看赵本山演的一个小品,宋丹丹说他的脸”长得像鞋拔子似的”,看起来那些年全国各地用这个小物件的人还真不少。其实鞋拔子并不难看,而且年代久远。制作鞋拔子的材质也很多,金的、银的、象牙的、骆驼骨的、玛瑙的等,五花八门。有人还对它特别喜爱。据说有个叫王金玉的人一次在上学途中,有一天早上他上学眼看就要迟到了,一着急鞋却怎么也提不上去,邻居的叔叔就给了他一只鞋拔子,很轻松的鞋就提了上去,从此他对鞋拔子有了特殊的感情。从1985年开始就收藏了1000多只鞋拔子。国内收藏界的人士给王金玉起了个“鞋拔子”的绰号,在收藏界一提“鞋拔子”没人不认识他。在收藏鞋拔子之余,王金玉还写了一部《中国鞋拔图鉴》,因为资金问题没有出版。他曾说过一句话:“男子之鞋,只求适足,而欲其峭紧者,则用鞋拔,拔者提之使上也。”也许这正是他一直热衷于鞋拔子收藏的原因吧。
“鞋拔子”缘于何朝何代无从考证,但清代李光庭却留下了一首写”鞋拔子”的七言诗:但知峭紧便趋奔,不纳浑如便踵跟;适履何人甘削趾,采葵有术莫伤根;只凭一角扶摇力,已没双凫沓踏痕;直上青云休忘却,当年梯步几蹲蹲。意思是说脚上的鞋子要松紧适度才便于行走,但再好的鞋子,不把脚后跟提起,脚跟会留在鞋子的外面的,没有人会因为穿鞋而把脚跟削掉。而鞋拔子仅凭一角扶摇之力,就可让双脚顺利进入鞋中。他日青云得志之时,切莫忘记当年提携你的人。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反复咀嚼,很是耐人寻味。李光庭之所以对”鞋拔子”情有独钟,专门为它写下这首七言诗,其中的寓意可能就在于此吧。
我们的祖先是很讲究用词取音、图个吉利的。”鞋”谐音”和谐”之”谐”,谐”提携”之”携”,谐”邪恶”之”邪,有”和谐完美” 、” 相助相携”、”拔除邪恶”之寓意。因此过去做鞋拔子都选料精良,做工考究,纹饰精美,表面图案也是花样繁多,各不相同,有的还运用刻、镂、镶、嵌等手法,使得一个小小的鞋拔子熠熠生辉,进而登堂入室,成为众多收藏家珍贵的藏品。
岁月如梭,直至今天,想不到的是,我家的鞋拔子早已不知丢到哪去了,早已忘记了它的存在,但”鞋拔子”竟仍有人在使用。和我同样居住在咸阳的这对文友夫妇,在展示他们家的”穗穗”时,看我看到了他们家门后的鞋拔子,告诉我他们夫妇每天傍晚出去散步,由于都穿运动鞋,鞋口深,提起来比较费劲,因此出去时都使用鞋拔子,这已经成为了习惯。他们俩非常热心,给他们家的鞋拔子前后侧面都拍了照片,还特意拍了几张他们出门穿鞋时使用它的照片。呵呵,真应该感谢他们,因为看到了他们家的鞋拔子,才唤起了我的记忆,有了这篇文章,无意之中,又是一大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