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上线后,发布了普通话版和沪语版两个版本,但就播出效果来看,后者以绝对性优势取胜。在豆瓣热评中有网友表示“东方卫视将会因为方言版迎来台生巅峰”,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呼吁“一定要看沪语版”。

沪语版《繁花》得大众青睐,方言剧能否迎来新一轮播放热潮?-风君娱乐新闻

由于文化、政策、观众口味等多方面原因,方言剧在影视市场中并不多见,近几年《山海情》《装台》《漫长的季节》等作品的热播才暂时将观众的注意力拉回到方言剧上来,并在近期迎来一个小高潮。《繁花》播出后,大众对方言剧的讨论水涨船高,在普通话普及度越来越高的当下,我们还需要方言剧吗?方言剧对影视剧创作又能起到哪些加持作用呢?

越过发展低潮,方言剧重获观众欢心

早在上世纪初,国产电视剧就涌现过大批优秀的方言剧,1982年宋学斌导演拍摄的《人与人不同》开启方言剧先河,也带动了各地方言剧的发展。巴蜀地区的《凌汤圆》《傻儿师长》、广东台的《外来媳妇本地郎》、长沙话方言电视剧《一家老小向前冲》、东北地区的《刘老根》《马大帅》等都曾创下亮眼收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但在其蓬勃发展的同时,问题也随之出现。“语言粗陋”“恶意抹黑形象”等原因使得不少节目停播。同时在全民推广普通话的大潮下,方言剧逐渐式微。2009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曾经通过官方网站重申过“限制方言令”。该限制令出台后,国产剧使用方言的情况开始明显减少,不再有明显全部采用方言的电视剧在全国范围内播出。

2015年后《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开始在剧集中大量加入陕西方言,使得方言剧时隔多年突破地域限制重新出现在公众聚光灯下。此后,以西北方言对白为主的福建宁夏双省联动扶贫剧《山海情》和讲述西安市民生活的《装台》登陆央视、各大卫视和视频网站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收获良好口碑。

采用大量成都话对白的青春成长题材剧集《故乡,别来无恙》引发了大众讨论。《漫长的季节》以东北方言的喜感冲淡悲伤底色,《繁花》沪语版本的播放量显示出其更受欢迎。

沪语版《繁花》得大众青睐,方言剧能否迎来新一轮播放热潮?-风君娱乐新闻

此前方言电视剧作为反映特定区域特色,反映小众和本土化的电视文化内容具有一定的优势,而随着播出渠道的变化,方言电视剧已经打破了地域限制,在观众群体中具备了较高的接受度,以上提及的作品均在当下的语境下获得了较好的播出效果就是有力的佐证。

对于本土地区的受众来说,方言电视剧贴近日常生活,极具亲和力。而对于非本土地区的受众来说,《山海情》《装台》《平凡的世界》等作品极具烟火气,能够满足部分观众的乡土情节;《故乡,别来无恙》《繁花》等剧自带辨识度,方言的新鲜元素让大众对学习和了解地区文化产生好奇。

随着拍摄者专业度、语言适配度、方言合理度的不断增强,方言在影视剧中的独特价值,正在被重新审视。熟悉的语境不仅对演员塑造角色产生助力,方言的使用也能对影视剧的创作与表达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演员用方言如鱼得水,塑造人物形象更自如

胡适在《<海上花列传>序》中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真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的能表现说话人的神情口气。古文里的人物中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不同地域的方言在语音、语调、句式、句调等语言面貌上各有不同,但是在语料的质感和表达的内容上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动、具体,具有生活气息。《武林外传》中佟湘玉的陕北话“美得很,美得很”;邢捕头的山东话“我很费解啊”;小六的天津话“照顾好我七舅姥爷”等都是由方言留下的金句,塑造了经典人物。导演尚敬在接受采访时说:“方言来自生活和民间,当演员用方言表演时更加生动、更接地气。”

熟悉的语境中出演能够为演员提供更自如的表演空间。《繁花》中使用上海方言演戏的唐嫣灵动明艳,淡化了表演痕迹,像挣脱了笼子的鸟儿,不少人评价唐嫣在这部作品中“演技大爆发”,#影评人说唐嫣繁花演技脱胎换骨#等词条的出现,也证明了方言对演技的加持作用。主演胡歌也认为方言有其独特的韵味,在表演时使用方言和普通话,会有不同的表演感觉和释放节奏。

沪语版《繁花》得大众青睐,方言剧能否迎来新一轮播放热潮?-风君娱乐新闻

有着独特地域性的方言,连接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映射着人物的性格与气质,语言作为人物形象外显的出口,对于强化人物个性,使角色凸显个人特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漫长的季节》中龚彪“你跟谁俩呢”“瞅你咋地”等口头禅总能暴露他冒冒失失、炮仗脾气的个性。

同时,方言能够为角色增添信服感。《繁花》演员中上海本地人居多,在现场顺台词时,不自觉就会带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表达。玲子和阿宝很多戏份都是在斗嘴,马伊琍在采访中表示两人会根据场景加入符合上海人吵架语感的词语和句子,“更解恨的词加进去”毫无违和感,反而增添烟火气。编剧潘依然也表示《漫长的季节》中出圈的爆梗台词都是演员现挂的。

在电视剧中,通过语言的辨识很容易了解人物的个性,方言不仅可以放大人物的特征,使角色更有信服度,而且还能演员表演过程中更加放松,在二度创作时辅助灵感爆发呈现更多高光时刻。帮助好的演员塑造出出彩的角色,成就经典人物,是以往电视剧中方言不可忽视的优势。

营造真实氛围,调动观众情绪

依赖于独有的语言和新潮的表现形式,方言电视剧在创作层面有着制造矛盾冲突、营造喜感效果、担当地域文化传播载体的作用,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再现表达,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首先,方言碰撞能够帮助剧作设置合理且新颖的矛盾冲突。《山海情》中福建普通话的援建干部陈金山,与宁夏当地人展开了一场艰难的对话,从“研究治沙”被误以为“研究自杀”,到“菌草”和“金草”让人傻傻分不清。语言“错置”凸显了西北地区开展支援工作的不易。

沪语版《繁花》得大众青睐,方言剧能否迎来新一轮播放热潮?-风君娱乐新闻

可见少量的台词信息接收困难或错位,并不影响观众的收视热情,甚至当观众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积极应对和消除这种困难和错位之后,容易产生出一种诙谐幽默的效果。

其次,方言中的俚语可以产生幽默感。许多朗朗上口、押韵、风趣的语言形式都来自于民间,如谚语、顺口溜、歇后语等。它们经过了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凝炼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浓郁的思辨性和生活气息,既口语化又诙谐幽默。这些来自民间的语言现象,只有用其“母语”——方言来进行表达,才能将其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

东北方言剧《漫长的季节》中范伟饰演的王响用“心脏里装了辆桑塔纳”来形容妻子的心脏支架价格昂贵,让这件悲伤的事立刻增添了一丝喜色。《炊事班的故事》周小斌饰演的大周来自辽宁,在他的对话中经常出现具有家乡特色的谚语和歇后语:如“黑瞎子熊进苞米地——瞎掰”,黑瞎子、苞米都是东北地区常用名词,几句话不仅惹得观众大笑,还通过方言把家乡属性交代清楚了。

另一方面,方言能够服务地域文化表达,为地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传播载体。《繁花》播出后,网络上掀起了上海话学习热潮。“跟着宝总学上海话”“求问谁懂上海话?真有腔调”等留言布满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不少当地人把剧中沪语台词截图、标发音并对上海俚语文化做了详细科普。

总的来说,方言剧之所以能够受欢迎,绝不仅仅因为它使用了方言,而是扎实的故事、合理的情节、真实的背景等多方面硬件能够吸引观众的兴趣,方言更多是起到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让观众在语言营造出的生活化环境中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和沉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