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档最大赢家不知道是谁,但是新年第一扑的电影,我们可都是心知肚明的。
话说它有多扑街呢,在2008年就能拿下3亿多票房的大IP,贺岁档的开山鼻祖执导,几大顶流悉数回归,这么拼了,上映一个月都没有破亿,每天十几万票房缓慢地龟爬。
最心酸的是它甚至扑得悄无声息,毫无水花,网上连骂都懒得骂,果然真正的心死不是大吵大闹,即便电影质量天雷滚滚,烂出了风格烂出了水平,烂出了不给它颁奖对不起其刁钻的努力。
是的,我说的就是冯小刚老骥伏枥的新作《非诚勿扰3》,为什么我知道呢,因为我真的去看了,陪朋友还愿一个十五年的情怀,看完出来我俩都不太高兴。
《非诚勿扰3》海报像日本小电影封面
都市情感片拍出了一股掩盖不住的老人味,也是一种功力。
冯小刚果真是老黄历了呀,看着他努力想要跟上年轻人的步伐,却弄巧成拙出一副老人地铁看手机的困惑感,真是越努力越辛酸。
市场也是一点儿脸面不留,看着隔壁大鹏的喜剧有望冲击十亿票房,冯氏喜剧完全没得赚了。
冯小刚曾说:垃圾电影跟垃圾观众有关
这是大家觉醒了吗,看清了封建大爹的真相?可是院线片还是清一色的老男人戏呀。
只能说是爹也在换代,一代旧爹老去,总有新爹崛起。
封建大爹
借尸还魂失败案例
65岁的冯小刚真的努力了的证明之一,《非诚勿扰3》全程用的可都是风靡2023年一整年的多巴胺配色,这还不够讨好年轻人吗?
可是葛大爷66岁,范伟61岁,李诚儒69岁,就连舒淇也49岁了,舒淇保养得好完全冻龄还不显得违和,其他这群中老年人坐在粉粉嫩嫩高明度高饱和的多巴胺配色里,简直一个手足无措。
从头到尾高饱和多巴胺
把多巴胺审美开发出一种地沟油质感,每个人的生活都毫不落地,也不知道他们靠什么赚钱搞的装修,还把房子装在又有山又有海又有吊桥、还每天自定义天气的世外桃源。
别问,问就是科幻,“2030年天下大同了,要啥没有呀”,大导演拍未来感拍出了小娃过家家的任性。
冯小刚真的努力了的证明之二,眼看着chatGPT风靡世界,《非诚勿扰》也开始玩人工智能机器人了。
但是玩的还是“定制专属机器人”那一套,别说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了,连对机器人的想象依然停留在“充气娃娃的面子、住家保姆的里子”这种男频文设定。
机器人保姆设定,虞书欣被骂
要知道世界影视作品对人工智能的思考到了哪一步,两相对比,小刚同志的不思进取简直没眼看。
还有那些土味情话——“你的心在左边,我的心呢?在你那边”。
那些京味儿抖机灵——“香水不能论斤喷,嫂子不能论对娶”。
那些小品式的哲理——“这么多年你就没想偷个腥?”“想吃热腾腾的饺子就不能偷吃零嘴”……
还真的在翻来覆去包饺子,搁这儿提前过春晚呢。电影像联欢晚会可不是什么好话,说的是那种到处搜刮热门段子、却完全挠错地方的尴尬。
每一部都要去四姐妹酒吧偷腥
冯小刚确实得服老,戴着老花镜眼睛眯成缝讨好年轻观众,抖的包袱一个都不响,体力也大不如前——
具体力证就是电影2个小时,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闪回。
而且还是那种Windows XP自带的ppt大色块淡出效果,那道彩虹色照着文艺复兴的光。
我完全不用担心十五年后忘记了前两部的剧情,因为近十次每次近十分钟的漫长回放不但让我完全回忆起了剧情,而且有了现在的视角才发现原来前两部的剧情已然相当有毒。
错把性暴力当爱情
只怪当年大家都尚未觉醒,冯氏小品还很吃香。现在小刚同志明明可以搪过去卖个情怀杀,这下全想起来了,原来非诚勿扰系列一直是屌丝抱得美人归、得到了身又得到了心的意淫。
就舒淇这样的模样和身材,每部电影都被葛优饰演的秦奋挑毛病,什么眼距太宽像鲶鱼、穿衣服首饰太多要去掉一件、长得不错但脾气不行……当年觉得是调情是幽默,现在一看,这不妥妥PUA吗——
主打一个核心观点,不管女人多么美丽多么独立,始终需要男人的爱、男人拿主意、和男人的托底,不然她就会被人骗。
这观念显然过时了。
拿雌竞做海报
这一部就更可怕了,先搞了个鸡贼的大前提——舒淇为了环保事业出去捡垃圾去了,一捡就是十年,于是痴情的葛优就等了她十年。
有了这个前提护体,剧情开启了冯小刚最兴奋的脑洞——“二女侍一夫”,两个都是舒淇,一个是AI版百依百顺年轻了十岁的舒淇,一个是对着机器人争风吃醋的真人舒淇。
不得不表扬一下舒淇的演技,加上被退回版机器人,一共三种角色,舒淇竟也演出了区分度,只是面对70岁的葛优演爱情,实在太为难人,我真心为大美女感到钱难赚屎难吃。
每一部都要点评舒淇外貌
2024年了,你依然会在大荧幕看到两个舒淇茶里茶气互叫“姐姐”的雌竞画面,还会看到葛优复刻莎士比亚戏剧《训悍记》一样调教舒淇,甚至还有夸赞70岁男人宝刀未老的开车桥段……
这种带着老人味的开车,可比性歹力还要有杀伤力啊。
不过你可以清晰看到70岁男人不离不弃、所谓“爱情”的真相,从头到尾他除了等了十年啥也没做,还指望着女人端茶倒水、按摩侍寝呢,这哪里是爱情,分明是找个小保姆养老。
70岁男人虽一身伤病,但宝刀未老
还有冯小刚自以为幽默的“娘娘腔”情节一直延续到了第三部,建国换了三个演员,无一例外地充满了低俗和恶意,倒也符合一种普型男最典型的妄想症:所有同性恋都爱我,都想要扳弯我。
“讨厌,人家建国”
电影能烂成这样还是很有难度的,这需要导演把自己的大脑埋在清朝几十年不用幻化成木乃伊才想得出的脑洞,还需要全剧组都像皇帝的新衣一样捧着他,不戳破时代的真相。
就这样的大烂片还有影评找补说,电影最大的底就是你分不清最后留下来的到底是舒淇真人还是机器人,这具有多义性。
我心想,不管是谁,毫不关心。当机器人还被想象成保姆,还是女性形象;当女性还在打着爱情的旗帜下做着无偿的家务、照料、甚至赡养老年人的劳动,这毫无疑问就是一部极其陈旧的电影。
槽多无口,甚至戏外比戏里还要离谱。
《非诚勿扰3》预售出现了锁座等违规操作,冯小刚在映后甚至直接说出“女权影响我创作了,导致一直在自我阉割”。
图源:豆瓣
我寻思阉割完了还是透着浓浓的爹味,那原来的样子得多熏啊。
也是,冯小刚同志可是曾经说出“女性智商有限”等言论的人。
图源:中国新闻网
喝大了酒就命令女孩跳舞给老男人酒局助兴。
图源:抖音视频
曾经彩旗飘飘,徐帆却说出“我家男人不吃亏”一举开创大婆教。
徐帆上金星秀
上一部作品《北辙南辕》,冯小刚想跟风拍“girls help girls”,结果装也装不像,还在玩大飒蜜那一套。
《北辙南辕》大飒蜜
冯小刚还在臆想被女权迫害“总有刁民想害朕”呢,可惜电影票房扑成啥样了,封建大爹根本没人买账。
旧爹倒下了
不影响新爹赚惨了
盘点去年的院线电影,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陈思诚化”。
一个冷知识,上一部陈思诚当导演的电影还是《唐人街探案3》,但是去年各种影片《消失的她》《孤注一掷》《我经过风暴》《瞒天过海》《拯救嫌疑人》等等处处都有陈导的影子。
院线之东南亚犯罪四部曲
当然有一部分是他本人当制片的作品,譬如唐探电视剧系列、误杀12、消失的她、三大队……
陈思诚当制片的特点就是存在感极强,譬如《消失的她》里直接手把手教文咏珊演蛇蝎美人“越作越好”,你不说谁知道真正的导演其实是崔睿和刘翔两人啊。
蛇蝎美人刻板印象
还有很多电影是学到了陈导的精髓,以至于完全看不到导演本人的作者性,而是变得面目模糊、呈某种相似性,俗称“陈思诚化”。
何谓“陈思诚化”,那是一整套电影产品公式,包括以下特点:
犯罪题材,背景设置在东南亚,改编自好莱坞经典悬疑,擅长抓住社会热点议题,痛击下沉市场情绪,营销鬼才……满足三项以上即陈思诚化大电影。
陈思诚被称之为“下沉时代最精明的产品经理”,以他带领的这批电影与其说是作品,更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梅雪风评陈思诚
其采用一种屡试不爽的炮制思路,内容貌似触及到社会议题,但重点不是为了严肃探讨,而是为了在移动互联各大热搜和短视频里,引发多文本交织的参与狂欢,打响热度就有了市场。
而真的进到影院,就会发现社会热点在以一种类型化、奇观化的方式被呈现了出来,好像也说到了,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缺少真正地指摘现实,也就无从参与思辨。
最后只是一场情绪释放和心灵马杀鸡。评分的时候还念及题材给了高分,但其实主创团队在社会议题上并没有深入思考,别说引领思潮了,有时甚至大大落后于目前的平均观念水位。
就好比《消失的她》看似在讲女性杀猪盘和girls help girls。
但其实只有男主角的人物是完整的,内核其实是不必杀死女人只需要让她怀孕就可以吃绝户,与女性主义完全南辕北辙。
《消失的她》无关女性
再或者《拯救嫌疑人》,看似是女性复仇的爽剧。
但电影中对女性的刻画无比刻板,要么就是最纯洁的受害者(被富二代喂药、被变态奸污、被27刀惨杀),要么就是为母则刚、所向披靡的母亲。
影片叠buff一样有着网络暴力、女性互助、强权压迫等议题,但最终什么都没讲,完全沦为贩卖女性被强暴被虐杀的性暴力奇观电影。
《拯救嫌疑人》图片评论是:这身材杀了可惜
当然还是有一些电影没那么恶劣,只是单纯把女性角色当成辅助性、工具化的符号。
譬如《三大队》里,女性要么充当被无辜杀害的对象,成为男主苦苦踏上追凶旅程的起因;要么化身为家庭的符号,成为男性角色完成核心事件的阻碍。
《三大队》男人戏
这让电影的院线市场造成一种奇特的反差,看似很多女性题材,却找不到可以代入的女性角色,也找不到值得广泛探讨的女性议题,咂摸着没劲,钱却没少花。
原来那些打着女性旗帜的标签全是“诈骗营销”。
这种被利用的感觉,在电影的前期宣发中尤为明显。
《我经过风暴》片方首映还请到陈思诚,他在映后落泪发表长达4分钟的感言,直赞前妻演技好、该得奖。
图源:新浪微博
陈思诚确实是为了营销什么都干得出的人,在《三大队》的映后,他带领观众一起喊在虎扑男口中盛行的口号“刀在手,杀陈狗”。
图源:新浪微博
且不说他煽动的情绪内核其实相当厌女,而且陈思诚都跟佟丽娅离婚这么多年了,不影响他一有机会就消费前妻。
曾经也是他在婚姻当中不断pua佟丽娅,把烟头烫伤女孩视作秀恩爱,还让女方感到无比自卑,对他再三出轨一再宽容。
图源:网络
就这样陈思诚还觉得自己非常尊重女性,要在女性题材里分杯羹,而且他还真的赚麻了,引得一群电影创作者竞相模仿:从质疑陈思诚,很快就转变成理解陈思诚、成为陈思诚。
不得不感叹,像冯小刚这种“封建大爹”市场是不买账了,但是像陈思诚这种具有迷惑性的新爹依然能赚得盆满钵满。
女性主义在电影市场,前进一步,后退半步,举步维艰。
当然还是父权制
只是更巧妙了
今年春节档期已经有7、8部电影官宣,但是放眼望去,清一色的男人戏,这也是近几年每年春节档、甚至每一次看向院线片时候的感觉,中生代男演员霸占了银幕。
春节档又是熟悉的男人戏
贾玲执导的《热辣滚烫》成为唯一一部女人戏杀进春节档。
她确实值得,通过《你好李焕英》一鸣惊人,强势进驻50亿俱乐部,再进阶好莱坞,走向国际,这个春节档再次挑战自我,非常令人期待。
不过也有一点遗憾的是,电影前期宣发的时候,过度聚焦于贾玲本人减重100斤上,还有那种胖女孩看到幸福的情侣产生身材焦虑的短视频宣传。
这跟电影关于善良的人如何找寻自我的内核背道而驰。
图源:新浪微博
这似乎也是院线电影宣发的缩影。
通过下沉的、短平快的情绪吸引观众,甚至不惜伤害电影的内核,讲到女性成长离不开变美、恋爱和幸福,这本身就是父权制中心的顺拐的路,与女性主义相悖。
短视频宣发还在强调减肥和幸福
这正是影视作品中女性主义的处境,改头换面的爹不再那么面目可憎,依然吃香;而女性觉醒的她却要扮演亲切宜人,还不一定能突出重围。
为什么冯小刚这类“封建大爹”不好使了,因为他们对女性规训的方式是用传统、用女德经、用威逼,之于女性没有一点儿好处和甜头,这样的PUA太低级,在今天行不通了,这是时代的进步。
然而为什么陈思诚这样的我愿称之为“精致赚钱资本爹”还能活得越来越好呢,这就像《芭比》电影里那句话说的“我们当然还是父权制,只是更隐蔽了”。
《芭比》
这其实是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不会赤裸裸地规训女性,反而塑造最无可指摘的大女主、女性互助、女性可以做任何事等爽文叙事,用理论上的无所不能来掩盖现实中结构的困境。
就像芭比乐园里有总统芭比、科学家芭比、政客芭比、法官芭比,但总归只存在在塑料王国里,于塑料王国外的女性而言只是一剂精神胜利的鸦片。
无所不能的大女人符号
这就是陈思诚式的爹在做的事,娱乐化符号化女性议题,不触及生活的真相,美美赚钱,坐收渔利。
最终的结果是最直观的,依然是中生代男演员抗票房,依然是男性创作者占据市场。
其实我能理解男性故事经久不衰,即便已经有了性别意识的女性(包括我)还是会消费并且享受那些少年烂漫、青年成长、中年危机、老骥伏枥的男性主流英雄史诗。
因为我们的快感机制是社会化塑造的结果,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被灌输的是以男性为叙述中心的人类通史,每个人都生发有一种男性目光看待世界的视角,现在要去颠覆它是困难的,就像一种排毒的过程,俨然是一个漫长且并不愉快的进程。
苦胆英雄叙事
令人感到担忧的是,统领票房的陈思诚式大电影呈现出一种全然的不假思索和不求甚解,不仅对女性议题浅尝辄止,对别的故事也停留在娱乐、消费的层面,做一些大卖但速朽的流水线产品。
这便是传播媒介从大银幕到小荧屏,再到手机竖屏的结果,电影从宣发到内容都越来越短视频化、短剧化,三分钟一个反转,官能刺激拉满,却留不下什么厚重的沉淀。
前几年我们还在批判“热搜剧”“热搜式大电影”,现在已经加速到了“一部电影106分钟44次反转”的短剧式大电影了。
《瞒天过海》营销
那怎么办呢,每当触及到解决办法总是被虚无的情绪包围。
但我始终相信还是有一部分电影人不想当产品经理,就想做自己喜欢的电影的。
陈思诚可以是那种招聘的时候如果对方聊阿彼察邦就立马拒绝的精明商人,但总有人认可艺术电影、严肃题材的价值,并从中汲取养料,反哺到作品里,引荐给更广泛的观众。
我记得在《涉过愤怒的海》中,本来曹保平对女主角的着墨不多,是女性编剧焦华静不断据理力争,才做出了一个立体的女性角色娜娜,包括她看待世界的视角,还有关于弑父的直接表达。
《涉过愤怒的海》弑父场面
这些都是女性编剧不断抗争的结果。
我喜欢这样的抗争,我对这样的结果感到欣喜。
所以我能给出的改变电影市场短剧化、对女性议题口号化的答案,其实显而易见——
那就是允许更多的女性创作者掌权,允许全女班底的电影出现。
实现一种女性创作、女性宣发、女性消费的可能性,也许那个僵化的速朽的市场便有了生机呢。
打捞一些这两年的女性创作
也许话语权对于很多男性来说司空见惯,多说多错,最好少说多赚钱。
但话语权之于女性来说是不可浪费的机遇。
只要把话筒递给她,女性一定会尽量地不辜负、尽力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们需要新的声音,久违了,代表女性自己的不曾被允许发出的声音。
受够了那些「爹言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