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在农村正月十五晚上都会去送灯,这有什么讲究
  • 在你的农村老家正月十五“吃元宵”与“上灯”有什么讲究与禁忌吗
  • 正月十五一般都怎么过
  • 过年常言,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是什么意思
  • 如何评价胶东地区正月十五的豆面灯你知道圣虫灯的寓意和来历吗
  • 正月十五雪打灯是什么意思你那里有这种说法吗
  • 正月十五小孩送灯有哪些习俗
  • 哪个地区有正月十五上坟送灯的风俗这个风俗的来源是什么
  • 在农村,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大门口的灯会一直亮着吗
  • 灯光璀璨的夜晚诗句

在农村正月十五晚上都会去送灯,这有什么讲究

今天已经是大年初九,虽然说春节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是在农村老人认为整个年过完是一个正月,也就是说出了正月才算真正的过年。

在正月期间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节日,那就是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是一个赏灯送灯的日子,在这天欢庆的同时也是缅怀祖先的时刻。在我们北方,以前会在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去逝去的祖先坟上点上一个小煤油灯,用以缅怀亲人。

在一些地方,由于不能到亲人的坟墓前送灯,所以一些人会做一些花灯,放在一个木板或小竹排上,放在河流中,让它随着水流飘荡,用来怀念亲人。

对于题主的问题,送灯时有什么讲究?

其实送灯的习俗在祖国各地都有,但是根据地区的不同,一些讲究也不同。像在我们北方,在给亲人坟墓上送灯时,路上或墓地见到熟人一般很少说话,多数都是点头示意或挥挥手。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表示对祖先的一个敬重,避免喧哗影响先辈安息。到坟前点灯时,一般都使用火材,预示着祖先能保佑子孙日子红火,财源广进。给先辈送灯以前一般都使用油灯,现在条件好了各种花灯有很多,但如果使用蜡烛,忌讳点白色蜡烛最好是红色。
正月十五送灯不单单是给逝去的亲人送灯,还会在鸡架,猪圈,牛圈,粮仓等处点燃烛火,预示着鸡,猪等能六畜兴旺,少得疾病,钱粮满仓。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所以大家都使用电灯代替了,其实这样很好,能避免一些火险隐患。

在正月十五送灯的时候,大家还会使用一些灰,锯末等拌上煤油或机油柴油,从自己家门口每隔一两米左右一堆,一直延续到马路上,然后逐一点燃,意思是为财源照亮一条道路,来年能发财,有财源广进的意思。

在这一天还有一些朋友晚上会放孔明灯,许上自己的愿望,然后一同放飞,因为孔明灯可以飞的很高,这样上天更容易看到自己的愿望,帮助自己实现。

关于十五送灯的习俗还有很多,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即使是现在,大家不再相信鬼神之说,但这种习俗并没有改变,因为它也是一种纪念方式,一种美好的期盼,一种美好的寓意。

在你的农村老家正月十五“吃元宵”与“上灯”有什么讲究与禁忌吗

在你的农村老家正月十五“吃元宵”与“上灯”有什么讲究与忌讳吗?

小时候每逢过年过节,身边上了岁数的老人,就会像讲故事话那样告诉小辈们这些节日的由来。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民俗的传统节日。节日的时间为新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据老人讲,正月是农历的元月的,古时候古人称夜为“宵” ,所以把新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 称为元宵节也叫上元节。

元宵节吃元宵,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习俗不同,流传下来的说法也不一,没有历史的准确记载,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也无从考证。

不过经过民俗专家的调查研究认为:在煮汤圆时的时候,开锅之后汤圆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倒映在水中,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寓意着团圆吉利。因此,吃汤圆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也显示着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

元宵节这天除了要吃元宵以外,各地还有闹花灯、观灯、赏灯、送灯的习俗。“送灯”在胶东一带农村又称作“上灯”,也叫“上灯节”。在民间从春节那天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那天都是有讲究的,十三这天是人开灯的日子,也就有了胶东有割三不割四的说法,十三是割灯的吉日。胶东民间在割灯的时候还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神看灯,十五灯正明……”,老人解释说:正月十三日割灯,十四日先点燃两盏接各路神仙,十五日则是家里上满灯。

在我们山东大部分地区,做灯的材料是绿箩卜、胡萝卜。也有的地方是制作豆面灯。萝卜灯是用萝卜或者胡萝卜切段,把中间剜出一块,用火柴棍卷上棉花芯插上去,灌上蜡油,豆面灯是用豆面做成灯碗状,里面也灌上蜡油,放上棉花芯。元宵节这天,家里角角落落的地方都要放上一盏灯。这天,我们这里会像春节一样挂宗谱祭祖,祖谱供桌上要放一对萝卜灯,水缸上、面缸上,甚院落的鸡窝狗窝都要放上一盏明灯,这天晚上要在家中所有的高处上点燃明灯,让所有的灯照亮各个角落,表示一年的日子亮亮堂堂,红火顺当。

同时,正月十五的傍晚,各家各户的男丁都要带着自家制作的油灯,到祖坟送灯,每座坟头放一盏,往坟地送灯,必须自己带着火自己点燃,不用借用别人的火点燃,在背风处点燃。民间有个说法,先人们看到后辈送来的明灯后,会感受到来自世间亲人给予的温暖,让先人感到有儿坟前一片明,无儿坟前黑洞洞。 意思是正月十五送灯,是没有断送祖宗香火的象征。

在我们这里,还有一个讲究就是,送灯必须是男人们的事情,女儿是不准到坟地送灯的,出嫁的女儿不能看见娘家的灯,就是看了娘家灯,管着娘家人过不好日子,所以这些规矩相沿至今。

正月十五一般都怎么过

谢邀。简单说一下正月十五的过法。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春灯节"。正月是农历年法的第一个月即元月,而十五是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因为当日月如圆盘,又逢春回大地,人们的农耕工作即将展开,所以人们在这天就会大加庆贺,点起各色式样的彩灯,与圆月相映,猜灯迷,做汤圆,吃汤圆,期待来年农作物丰收,事事圆满。

古人对"元宵节"是比较重视的,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正月十五有传说是天官大帝大帝的诞辰,所以这天皇帝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祭祀天神,祈福求运。寺庙的僧人则要观佛敬佛,点灯挂灯。民间则更是丰富多彩。古时"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灯棚"的记载,说出了民间元宵节的热闹非凡。人们除了这天要结花灯,挂花灯,猜灯谜外,还会组织民间艺人舞龙舞狮,龙狮都是民间传说中吉祥之物,舞龙舞狮大概是取龙狮可以驱魔赶怪,保佑一方吉祥平安之意吧。有的地方也会有艺人"踩高跷",融入到花灯之中,平添许多节日的气氛。

相较古人,现在的人们过元宵节似乎简单多了。古人以农耕文化为主,过节的时候,时间比较自由,人们易聚在一起做各种活动,而现在,正月十五,人们早已正常上班,多在公司单位里忙碌工作,只有下班回家后,一家人会聚在一起做汤圆,吃汤圆。因为是传统节日,在城里,街道居委也会组织退休人员或学生做彩灯,挂灯笼,猜灯谜。城里的城皇庙倒是会张灯结彩,下班后的人们会聚集去那里游览赏灯,人来人往,显出节日的气氛。在乡下乡镇,似乎要热闹得多,他们倒传承了不少古时的习惯,比如"舞龙舞狮,踩高跷,放花灯"等活动办得有模有样,一派节日景象!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因为今人的忙碌,节日的气氛似乎是越来越淡,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

过年常言,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是什么意思

社会步步前迈,风俗一直在改,游灯已不存在,手机时空替代。东西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忽见邻居媳孙,尴尬张冠李戴。

如何评价胶东地区正月十五的豆面灯你知道圣虫灯的寓意和来历吗

豆面灯逐渐演化成为胶东地区的代表性产物,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代表,对其的评价我觉得自然是积极向上的。豆面灯曾跟随山东人民,闯关东,并随之来到大连地区,逐渐也演化成为大连地区的节日特色,大连庄河地区元宵佳节都会点亮代表自己的属相灯,成为区域文化的一张亮眼名片。

多数人家节日图个吉利,把鼠、牛、虎、兔、大龙、小龙、马、羊、猴、鸡、狗、猪十二个属相悉数蒸出来。另外,即便家里没人属大龙、小龙、鸡和猴子的人,也要蒸这几种属相。大龙小龙称为“圣虫”,将“圣虫灯”放在粮仓、粮囤或粮缸里,取“圣”字的谐音“剩”,寓意年年有剩余。这就是圣虫灯的由来。

正月十五雪打灯是什么意思你那里有这种说法吗

在我们老家河南地区也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说法,就是说如果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月亮被乌云遮住或者八月十五晚上下雨,看不见月亮,那么到了第二年的元宵节正月十五就很容易出现雨雪天气。因为元宵节还是比较冷的,有赏花灯的习俗,下雪的话,白雪落到花灯上,所以有雪打灯的说法。

我记得小时候有一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一家人在一起吃月饼,但是那天晚上乌漆嘛黑的,没有月亮?,我爷爷说了一句话“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下大雪”,到了第二年的元宵节那天,确实下了很大的雪,有时候农谚还是很准的。

四季变幻,冷暖交替,虽然天气变幻莫测,但是总体上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农作物在这时候成熟收获,应该是天气晴朗的日子,如果中秋节雨水增多,那么到了冬天雨雪就会比较少,农村有“干冬湿年”的说法,冬天温暖干燥,春节以后冷空气就会增强,雨雪增多,元宵节期间可能就会出现雪打灯的景象。去年冬天比较温暖,基本上没有下雪,今年春节初二开始温度突然下降,雨雪频繁。

我国以前是农耕社会,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前没有天气预报,所以农民安排农事的时候更多的是参照二十四节气和当地的农谚俗语。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虽然不是二十四节气,但这两个节日在农村人的心目中都是很重要的节日,是阖家团圆的节日。这两个节日相差150天,都处于冷暖交替的季节,人们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八月十五如果出现云遮月的情况,到了正月十五就会出现雪打灯的景象,这种巧合比较多,所以就把这两个节日联系起来,通过俗语的形式流传下来。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差异很大,这句俗语也只在北方可以见到,在温暖的南方倒是不多见的。

正月十五小孩送灯有哪些习俗

题主的问题是:正月十五小孩送灯有哪些习俗?我想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差异,民族不同,正月十五小孩送灯的习俗不尽相同。在这里,我来说一说我们豫东农村地区在这方面的民俗。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灯笼已经发展成光、电、声、色相结合的产物。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门前大小灯笼高挂,到了夜晚,处处都是红彤彤,染红了大街小巷,衬托出春节的喜庆祥和氛围。

今天我要说的是五、六、七十年代,豫东农村正月十五舅舅给外甥送灯笼、小孩子挑灯笼的习俗。

有一句民俗谚语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应该与这个民俗有关。具体这个民俗的传说和来历,不是我在这里说的重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网络上去查,我要说的是正月十五舅舅送灯笼、外甥打(挑灯笼的习俗。

五六十年代的豫东农村,物资匮乏,不通电,基本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因此,过大年穿新衣、挑灯笼、放鞭炮,吃饺子,则是小孩子们睡觉前躺在被窝里掰着手指头计算还有几天过年的事儿了。

正月初十前后,集市上已经开始有卖灯笼的小商贩了。人们赶集、上会购物的重点物品也是灯笼,因为人们都要赶在正月十四之前,舅舅们必须把灯笼送到外甥家里。

那时的灯笼都是手工制作。选用农村的高粱秸秆迷子(有韧性、强度的高粱秸秆外皮)做支撑,竹子迷子(细竹子杆儿)或细铁丝(#6铅丝)做成U型的提子,外面用红纸、浆糊粘、裱成球形、圆柱形或方形等。在灯笼的红纸上面,有的画上花儿、鸟儿、虫儿或者十二生肖的动物形象。灯笼的上下口处粘贴上緑纸剪成的花边。这样,各式各样的灯笼就制作而成。

手艺高超的民间艺人,能够把灯笼做成西瓜、公鸡,以及十二生肖形状的灯笼。还能扎成比较大型的走马灯。不过,这样的灯笼比较少见。

舅舅在正月十四之前给外甥送去了灯笼,如果舅舅没有外甥,有外甥女,舅舅也是要送去灯笼的,不管男孩、女孩,到了正月十五都要挑灯笼的。

正月十四晚上叫做试灯。就是点燃蜡烛装进灯笼里面,小孩子们挑着灯笼到大街上玩一会儿。

到了正月十五晚上,村子里的孩子们都挑着灯笼,从各家各户出来,汇集到大街小巷,一起展示各自的新灯笼。一簇簇,一片片的红灯笼映红了一条街、一条胡同,伴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汇集成了灯的海洋,把春节吉祥、喜庆、欢乐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正月十六晚上,孩子们还可以再挑最后一次灯笼。过来正月十六,就不能再挑灯笼了,因为农村有十七、十八晚上摸瞎的说法。意思是说,到了十七十八晚上,别说挑灯笼,就是家里点煤油灯也要晚一会儿,摸一会儿“瞎”,这一会儿是老鼠“娶媳妇”时间,不能惊吓到它们。虽然老鼠在农村是害虫,老百姓过年时也考虑到它们,可见中国老百姓的善良淳朴了。

哪个地区有正月十五上坟送灯的风俗这个风俗的来源是什么

这个问题正好适合我来回答。本人就是辽南地区,从小记事起,每年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就跟着老爹上坟送灯,成家后,又领着儿子上坟送灯。

记的小时候,到了正月十一,十二妈妈就开始做灯。一般都是用豆面做的。到坟地送的灯做成桶形。大约是高12厘米,应合一年12个月得意思。直径在3——5厘米左右。下边是实心,上边做成碗壮。然后把化好的蜡油倒进碗里。用棉花做成灯芯。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下午,太阳一落山,就吃饭。然后拿着灯上坟。我们这里的规矩是,先从辈分最高的点灯。如果坟墓里只有一位逝者,每家只能送一个灯。两位送两个灯。点灯时不要忘记带火柴,借火点灯意思是对先辈不孝,这么重要一个日子,连火都不带,可想而知,在你眼里有没有先辈。后来嫌做灯麻烦,都改为蜡烛。可是哪年赶上十五这天风大,蜡烛也点不着,又怕引起火外灾,现在大部分又改为电子灯。

送灯这个风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明朝时,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灯火通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突然想起了母亲的坟墓漆黑,于是来到坟墓送灯。可是晚上也分不清哪个坟是母亲的,就把所有的坟墓都点上了灯。然后跪拜,心想哪个灯不灭就是母亲的。正在这是,突然来了一阵风,灯都灭了。只有他跪拜的那个坟灯没灭,其实是他挡住了风。后来大家听说了这件事后,被朱元璋感动,每年到了正月十五都去送灯。如果谁家的祖坟漆黑,就说是后代不孝顺。于是正月十五送灯这个习俗就流传下来。

在农村,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大门口的灯会一直亮着吗

农村民间有这种说法,但随着老年人的去世这种习俗以逐渐被年轻人所淡忘,不过大门灯一般三十都会燃一个晚上。以前人们还守着电视看整夜春晚的现象也不多见了,大多都是早早洗了就躺着看手机抢红包,再有就是打麻将等,有的人不等到零点就迫不及待的燃放烟花爆竹,只要一家点燃就万家跟随,那可就是彼此起沸不绝于耳了。现在的年味好象没有了往日的浓重,只有除夕夜不绝于耳的炮竹声在宣告新一年的到来。

灯光璀璨的夜晚诗句

1、《正月十五日夜》——唐代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译文: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2、《正月十五夜灯》——唐代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译文:元宵佳节,千家万户走出家门,街上亮起无数花灯,好像整个京都都震动了。无数宫女尽情的欢跳连袖舞,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

3、《夜看扬州市》——唐代王建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译文:扬州城里夜市繁华,千灯万火映照碧云,高楼内外到处可见浓妆艳抹的女子,那些寻欢作乐的游客纷纷而来,络绎不绝。如今的天下纷乱不已,再也不像以往的太平盛世那样,但想不到这里依然是笙歌一片,通宵不散。

4、《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5、《十五夜观灯》——唐代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译文:在色彩华丽的灯光里,夫妻举办芳宴玩乐庆祝,精致的灯具下,年轻人显得更加光鲜艳丽。灯光绚丽的色彩遥遥看来好像分开了大地,繁多的灯火远远的点缀着天际。连接天河的灯光烟火好像是星星坠落下来,靠着高楼的灯似乎月亮悬挂空中。还有美丽女子的美好笑容映照在九枝的火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