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为什么古代达官贵人死后,会要活人陪葬

  活人陪葬又称人殉,是中国古代一项残忍野蛮的丧葬制度,听着就让人毛骨悚然。被殉葬的那些人有自愿的,也有是被强迫的,但大部分还是被强迫的。我老家有一句老话说的好,“宁可世上捱,不愿土里埋”,捱的意思就是拖。正常人,有谁愿意给人陪葬。

  古代帝王和达官贵人之所以用活人殉葬,是因为他们认为人死后会去另一个世界,他们渴望死后获得与生前同样的待遇,死后不仅要求后人用金银珠宝器皿陪葬,连人也不放过,统统都要带过去。

  人殉兴起及废除

  人殉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奴隶制时代,春秋末期和战国开始式微,汉代至宋代这个时期虽然还有人殉存在,但不论是殉葬人数还是殉葬频率都迅速下降,并且强制性也大大降低。直到辽金时期,人殉制度死灰复燃,元朝建立后,统治者更是大力鼓励民间的殉葬行为。到了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又延续了元朝的殉葬恶例,

《明史·后妃传》中记载,“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若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自锦衣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千百户,带俸世袭,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皆然”。

  明朝直到明英宗死时才废除了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制度,明英宗曾在遗嘱中写到:“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但民间仍然存在殉葬制度。在我看来,明英宗一生就这个决定还算英明。清朝入主中原初期,殉葬制度再度恢复了,到了康熙年间才下令禁止人殉制度。民国时期,由于新思想的不断涌入和民智的开化,人殉现象才全面得到遏制,并最终消失。

  花样百出的杀人方式

  人殉的方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其残忍程度简直是令人发指。古代让活人殉葬的方式主要有吊死、毒酒毒死、砍头、活埋、铁钉固定、灌注水银。砍头和吊死相信大多数人能想象的到,一般太监等男性陪葬多砍头,而像嫔妃,宫女就被集中在一个屋子,挂满白绫,让其自行上吊,不愿上吊的由太监强行吊死,而毒死则给殉葬者强灌水银,据说若人灌入水银毒死,会尸身不腐,而“活埋”则是将殉葬者手脚捆住,摆成一定姿势,随即快速填土。

  人殉数量因人而异

  每次殉多少人,并没有具体的执行标准,只能说是个大概数。

《墨子·节葬》曾经这么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这个意思很好理解,意思就是君王杀人殉葬,多则几百,少则数十;将军和大人杀人殉葬,多则几十,少则几个。

  殉者身份普遍

  被殉葬的人身份不仅仅是奴隶、嫔妃、军人、贵族也不例外。对于君王来说,只要他愿意,人人都可能成为殉葬品,有时候最受宠幸的人或许就是第一人选。

《史记·秦本纪》有这样一段记载:秦穆公与群臣饮酒酣,公曰:生共此荣,死共此哀。于是奄息、仲行、缄虎许诺。及公薨,皆从死。

  指的是秦穆公死前就想让群臣和他一道同赴黄泉,一次与群臣饮酒,趁大家喝得晕头糊脑时说:“咱们君臣,生时同乐,死后也要同哀呀。奄息、仲行、针虎三个大臣不知是死心塌地地忠于穆公他老人家,还是因酒精作怪,乱说大话,竟当场表态,愿随他共死。这一表态不打紧,穆公死后,他们也就跟随他进了陵墓。

总结:

  延续数千年的罪恶制度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一去不复返。生活在这个文明社会的我们更应该感恩这个时代。

你知道为什么古代达官贵人家的院子里,不种植高大的树木

古代达官贵人家的院子里,一般不种植高大的树木。例如我国古代最大的院子北京故宫,它的前面部分不种一棵树木。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高大的树木种在院子里遮阳,影响院子里的的光线,对房屋的采光和主人生活、身体健康等方面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院子里种植高大树木后,往往容易阴暗潮湿。

二、如果树木种在院子里后,会吸引各种鸟类和昆虫生活在树上,各种动物及其排泄物会影响院子及院子里的建筑物卫生干净程度,并且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年限。

三、高大树木由于枝繁叶茂茂,人隐藏其中不易发现,而且如果树枝伸出墙外,容易让歹人趁机而入,存在安全隐患。

四、古人认为,院子里有树木,就好像是“囗”中有“木”,变成“困”,恐对院子主人不利。

五、随着时代变化,人的观念也发生变化,现在有的人家的院子里,也适当种植一点绿植花花草草,增加院子里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