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中,有这么一句“蔡文姬,能辨琴”。这句话中又有怎么样的一个典故呢?

蔡文姬,名琰,出生于一个文学修养深厚的官宦之家。其父蔡邕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全通全才的人,经、论、辞、赋,无一不通,琴棋书画件件皆晓。

蔡文姬从小天资聪颖,在父亲的熏陶之下,耳濡目染,尤其擅长诗歌,精通音律。在蔡文姬六岁那年的一天晚上,和往常一样,父亲蔡邕又坐在琴桌旁弹奏起来。这时,蔡文姬凝望着窗外,屏息静气地听着这美妙悠扬的琴声,仿佛进入了一个无限神奇的世界。突然,“嘣”的一声,一根琴弦断了,蔡文姬马上转过身来说:“父亲,第二根琴弦断了。”

蔡邕一瞧,果真如此,蔡邕欣喜不已。为了考验女儿,他再次抚琴,这次故意弄断第四根琴弦,而侧耳倾听的蔡文姬又一次说中了。蔡邕很惊讶地问蔡文姬是如何判断出来的。

蔡文姬认真地说:“女儿天天听您弹琴,难道哪根琴弦断了还听不出来吗?”

蔡邕听后,也不得不叹服女儿的音乐才华了。

蔡文姬很幸运,拥有一个开明而博学的父亲,但这位伟大的父亲却因为他的仁德之心而含冤至死。他的死,也最终改变了蔡文姬的命运。这个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名门千金由此开始了一生的颠沛流离。

婚姻路上的坎坷波折,让蔡文姬受尽了屈辱和折磨,丈夫早逝,她带着克夫的罪名几经辗转被掳获到了匈奴,成为左贤王的妻子。之后,她背井离乡十二年,直至曹操用玉璧将她赎回,嫁给第三个丈夫董祀,历经沧桑,鬓发染霜的蔡文姬终于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故乡。她执起异常沉重的笔将这种种遭遇和无奈写成了传诵千古的《悲愤诗》,将“文姬归汉”的故事写得字字血泪。

昏暗的烛光下,蔡文姬身上散发着蔡氏家族一贯质朴而厚重的人文气息和与命运抗争的悲剧色彩。

后世的人们在读到这篇《悲愤诗》,无不感叹蔡文姬“命如薄叶将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