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都快过年了,“”的大戏还是陆续上演。
撕逼
先是史航。
性骚扰的事再起波澜,再一次,路人各自站队不停开怼。
后是杨波。
出轨事件后是“自杀”又是删号,说,“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
这种抓马的程度,估计国产剧的编剧们都早已拿出笔记本,记录下他们的一言一行以待日后用得着了。
没办法。
国人就是喜好这一口。
可让人意外的是,在内娱疯狂输出,试图在“癫”字上更上一层楼的时候,有一出以抓马著称的综艺,居然出人意料地“改头换面”了。
它不再。
撕逼
反而往年一般都徘徊在7分左右,最低甚至只有5.8分的这档综艺,但最近的一季,突然发了疯似的,不但引起的讨论度又高起来了,还破天荒地达到了9分!
回头再看。
其实我们心知肚明,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花儿与少年·丝路季
01
《花儿与少年》是个旅游节目,这一点,似乎早就无人在意了。
毕竟第二季太过炸裂。
人们记得的,是“杨洋走丢”,是“伦敦桥大战”,是“许晴崩溃”等等名场面。
这些片段早已刻在了一些吃瓜群众的DNA里了,也同时,刻在这些明星的记忆里,以至于杨洋至此之后,五年没有参加真人秀,并柏然也直说“吓人”……
更重要的是。
节目组似乎也因此发现了流量密码,其后的两季,你肉眼可见旅游本身已经变成了不那么重要的事,抓马故事才是节目要呈现的首要元素。
但最新的一季,我们发现它“变了”。
变得温和了。
没错。
这一季的《花少》终于回归了不同年龄段的明星组团出国游的模式,选择了秦海璐、秦岚、辛芷蕾、迪丽热巴、赵昭仪、王安宇、胡先煦七个艺人。
可以看得出,爱整活的芒果还是按照“流量密码”的思路在做着这档节目,刻意剪辑、制造话题、挑起粉丝间的对立……
甚至也不乏弹幕和评论区有观众在很细致地分析一些摩擦的根源,试图给其中的某些人贴上奇奇怪怪的标签。
但一路看过来,这种玩法好像已经并不起作用了。
更多人的感受是:
温暖、治愈变成了这一季的主基调。
为什么?
因为人“变”了。
举例来说,以下片段中的任何一个人稍有不慎就会变成比第二季还“典”的名场面。
但却都被这些人巧妙地化解了:
沙特之旅大家都还算是不太熟络的陌生人。
王安宇和胡先煦先担任导游。
王安宇的安排不太理想,姐姐还没不满意,自己却心生愧疚。
迪丽热巴暖心安抚,坦言自己是和王安宇类似的人,减少王安宇的内耗。
王安宇和胡先煦因为行程的琐事没有磨合好,王对胡起了一些情绪。
两人并没有因此争吵。
而是胡先煦主动回酒店找王安宇谈心。
先肯定对方的付出,再客观地讲问题,然后提出建议。
简直是当代亲密关系的沟通模版。(赶紧收藏)
克罗地亚古城游。
秦岚因为陷入对资金的焦虑取消了原本定下的山顶餐厅看落日的行程。
剩下的五人肉眼可见的失望。
本以为要来一个六人表面平静内心却一百个心眼子的交锋。
然而秦海璐却很直接地指出了问题:
犀利程度让人担心下一秒会变成“伦敦桥”的克罗地亚版。
然而秦岚却及时意识到了这不是秦海璐一个人的情绪,而是团队大部分人的意见。
及时调整了策略:
其他人也纷纷指出可以用自己的资金来解决预算困难,同时反复安慰秦岚,减少她的焦虑。
全程看下来,Sir就一个感觉:
舒服。
现实处理人际关系已经足够复杂了,何必在看综艺的时候还要再解读明星间的勾心斗角、互相。
撕逼
看点成熟的人不矫情地旅游多好呀。
02
当然,话说回来,我们看综艺并不是来上情商课的。
更多还是把它们当作“电子榨菜”。
我们希望能在综艺节目中获得“快感”、获得“爽感”。
其中“快感”嘛。
大多依赖“造梗”和“玩梗”。
然而综艺里的许多“梗”可能本质上并没有那么好笑,但嘉宾需要为了节目效果把抿嘴一笑,变成“哈哈哈哈哈哈”。
可是,笑成这样,你们不尴尬的吗?
而“爽感”。
说得不好听一点,我们潜意识里希望看到明星的跌落神坛。
因为无论是他们的光鲜亮丽、超高收入都会让我们酸之又酸。
我们希望他们体验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甚至变得拮据、变得窘迫。
于是就有了很多穷游旅综,包括《花儿与少年·第一季》的诞生。
主打一个超低预算、极限旅游。
但这种节目好像越来越不能引起我们共情了。
因为,这种设定从本质上来看只是一种矫揉造作的表演。
姑且不说,预算是不是真的只有这么低。
但,就冲着你这短短几天就能几百万,让我干啥我都愿意啊。
这么看来,这些“快感”和“爽感”说到底的本质都靠一个字:
秀,真人秀的“秀”。
综艺不过就是演员在一个没有那么严苛的限制下的又一场表演罢了。
如果说2014年《花儿与少年》刚刚出来的时候我们还有些新奇。
到现在我们早已经审美疲劳。
我们越来越希望真人秀回归它名字中的前两个字,能跳出千篇一律的圈子,让我们看到这些明星本来的样子,给我们哪怕一点点的真实感也好。
但《花儿与少年·丝路季》作为一个官方背书、第五季的IP竟然还能给我们不少。
因为。
“梗”都还挺自然的。
它的许多“梗”来源于明星的自身魅力或者相处时的化学反应。
就比如“电音朵拉”秦岚,一说话就自带喜剧效果。
辛芷蕾《繁花》中的气质女神和这里面大大咧咧、直言直语、不断忘手机的“东北大妞”之间的反差。
胡先煦和王安宇在理发店中的惊人对话。
秦海璐肚子疼胡先煦非要掐她的虎口。
热巴、胡先煦、王安宇“手刹”三人组……
名场面不断。
还可以是CP大乱炖,据不完全统计CP有二十多对。
“丽挽狂岚”、“海岚之家”、“多巴安”、“花芷昭展”……
可以说,很难再有一档综艺,能够复制他们之间如此自然却又强烈的综艺感。
除了“梗”的真实,他们的旅游状态也挺真实的。
虽然Sir还是想吐槽一下里面关于钱的一些奇奇怪怪的设定。
比如嘉宾们一边嚷嚷着预算超级有限,一边买了平均十二欧元一杯的柠檬水。
到底是克罗地亚的物价真的这么离谱还是柠檬汁本身有猫腻?
还有那个巨额的行李超重费,眼都不带眨一下的吗?
但好在瑕不掩瑜。
这档旅游综艺并没有沦为明星的走秀现场,也没有变成矫揉造作地表演穷人的乏味游戏。
我们能从它的很多细节当中看到许多旅游的真实状态。
就比如其实行程超级超级紧张。
两点还在排队洗漱,早上七点就精神满满出发,好多次回到酒店都是凌晨。
大学生都得说一声佩服。
从来没有一刻每个人身体都健康过。
先是迪丽热巴发烧,再是胡先煦的嗓子、秦海璐、辛芷蕾的急性肠胃炎……
像极了当代脆皮的年轻人。
意外频发。
看日出走错了方向、计划的餐厅没位置、冰岛遇极端天气集体逃难……
像极了我们每一次计划没有变化快的出行。
然而这些明星见招拆招:靠睡眼补妆、临时做饭、极限赶路等操作吸粉无数。
让我们看到了卸下明星滤镜后的一个个很累却又很享受当下的“旅游特种兵”。
这档节目也凭借“真诚”的底色成功获得了热度和口碑。
03
回到开头那个话题:癫。
没错,“癫”在这里其实不是个贬义词,它是一种气质,是形容一个人或者一部作品超越了理性期待的存在。
比如我们评价一部剧的方式叫“高开癫走”,评价一些人的方式叫“癫公癫婆”。
甚至于“发疯文学”也一度风靡全网。
但问题是。
似乎当下,只有“癫”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导致热门的作品拼命输出这种非理性的气质。
就不说《花少》的前几季了。
光说去年的作品:
《消失的她》里n重反转,男主把所有厌女buff叠满,最后得知杀害的妻子已经怀孕之后彻底崩溃。
《一念关山》“高开全走”,靠“无人生还”“按头BE”上了热搜,最后还要补刀一句“远舟,你不在了,这个世界对我来说,就太寂寞了”,让女主的人设崩塌。
《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秀丽绝食去死也要逼女儿相亲,成功让“癫妈”上热搜成为网友的开炮对象。
就像《孤注一掷》里的那句“想成功,先发疯,不顾一切向钱冲”。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迎合这种时代气质。
可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可能,恰恰相反。
我们为什么喜欢“癫”,喜欢“发疯”?
其实本质上,是因为我们讨厌虚伪。
就拿内娱来说,其实大多数人生活在一个假面之下,彼此用着分裂般的面具互相对话,互相掩藏,互相立着站不住脚的人设。
他们的一团和气。
像极了我们常在晚会上看到的,那些正能量的煽情小品。
所以撕下面具露出最真实的自己,变成了我们的心中渴求。
可真实不代表癫。
哪怕是你平和稳定,只要是真实的自己,也会赢得观众的芳心。
就像同样是去年。
有一批慢综艺的热度和口碑都开始不断攀升。
比如《种地吧》凭借十个少年真诚热血的劳动和踏实的叙事节奏获得豆瓣9.0的高分。
0713的《快乐再出发·第二季》和《快乐老友记》依靠“知世故而不世故”的勇气和熟人之间的默契维持住了热度和口碑。
《跳进地理书的旅行》用青年人的温暖和至美的自然风光成功出圈。
我们越来越喜欢看这些慢综,或许是因为在“发疯”之余,也有那么一刻,想要慢下来、静下来。
看看人与人之间最真实、最自然的相处状态。
尤其是当下。
这样的真实与自然显得更加稀缺。
当我们逐渐返乡,把一个本该是彻底放松的春节过得披坚执锐,浑身是刺的时候。
当我们把仅有的几天相处,变成面具与面具之间碰撞的时候。
总不免去想。
我们已经内耗了一年了,真的还要继续内耗下去吗?
生活就如同“冰岛极限逃亡”一般奔波。
而我们也希望,在这样的路途中,能抵达“停靠站”,迎来“金色的朝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左小婧断网了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