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的意思是说研究事物的基本道理,归纳成有道理的知识。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儒家学说里面。礼记大学中有记载: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概念。
格物致知的意思,来自儒家思想的基本理论
“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来自于开放的“大学之道”。本义是只有在事物可以依法选择,知道何时“停止”对事物的追求,心灵可以安静,为了冷静思考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
后来,许多儒家学者将自己的思想带入“格物致知”,从而形成了各种哲学。如南宋朱熹和明代王阳明,他们在自己的哲学观中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因此中国哲学史上有两个高潮。
首先谈谈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读。朱熹,我想没有人不认识他,几百年来,他的“存天理灭人欲”一直受到数学家的批评,但我们必须承认他是一个影响历史的人。朱熹的理论基础是“理”,但“理”在哪里呢?告诉你“理”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如果你想知道“理”,你需要“格物”。
朱熹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无限的真理。一旦他们合理,他们就会知道世界上的一切,心胸宽广,侮辱和无所畏惧。朱熹的理论被无数人视为一句名言,甚至统治者也把朱熹的理论视为一项基本国策。这是朱熹认为的格物致知的意思,直到一个人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朱熹的理论,他是王阳明。